【摘要】贝多芬,德国作曲家和音乐家,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对西欧乃至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他是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之间的桥梁,集古典音乐之大成并不断发展,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的音乐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迪亚贝利变奏曲》是贝多芬根据安东.迪亚贝利创作的一首圆舞曲改编而来的一部极其知名的钢琴变奏曲。 该作品充分体现了贝多芬高超的作曲技法和独特的德国曲风,是古典主义时期的巅峰之作。
勃拉姆斯,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同时也是浪漫主义中期的作曲家,维也纳的杰出音乐代表人物之一。《亨德尔主题变奏曲》是勃拉姆斯于1861年完成的一部宏伟巨著,主题选自在其中第一首第二乐章降B大调咏叹调的旋律,主题由8小节组成,加上反复共有16小节,用相同的动机重复而成,是勃拉姆斯中期创作的最为成功的变奏曲。
正是这样的相同点,让我对他们二人的作品产生了极大地兴趣,本文以贝多芬的《迪亚贝利变奏曲》和勃拉姆斯的《亨德尔主题变奏曲》这两首变奏曲作为研究对象,试探寻两首作品的异同之处。
【关键词】《迪亚贝利变奏曲》;贝多芬;勃拉姆斯;《亨德尔主题变奏曲》;创作特色;演奏技法;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变奏曲是一种创作题材,有的变奏曲密切地仿效原本的曲调,有的却并非如此,有时只从和声留有原先的部分。变奏曲最早出现于16世纪,17、18世纪迅速发展的是帕萨卡地亚(固定低音)和恰空(和声保持不变)的变奏形式。它是作曲家展示自己高超作曲技法和表现自己音乐思想以及发挥自己想象力的表现形式和手段,所以每一时期的变奏曲都有其自身的特色与特点,每一时期的音乐家们的音乐思想又受前人的影响,并对其有所继承,所以又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本文则将以《亨德尔变奏曲》和《迪亚贝利变奏曲》为对象,探寻二者的异同之处。
一、《迪亚贝利变奏曲》是贝多芬所作的20首钢琴变奏曲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首,代表着古典主义阶段变奏曲的顶峰,在世界音乐史上也具有深刻长久的影响
这首变奏曲一共运用了33个变奏,对于这个数字也有多种假说,兴许是为了超过本人1806年所作的32种变奏,也有说法是他大概是为了超过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由32部分组成)。
《迪亚贝利变奏曲》的主题是迪亚贝利原作的一首3/4拍圆舞曲,曲风活泼轻盈。贝多芬将其处理成了一首活泼的、有力的,拥有激烈戏剧性冲突的德国曲风圆舞曲,共32个小节,弱起,分为上下两个乐段,并在接下来的变奏中严谨地恪守两段式的构造。这种风格的行成我想与贝多芬的个性也有关系,他的一生是坚韧不拔地与命运搏斗的一生,是与人类社会的不对等搏斗的一生,是追求自由,个性自由的一生,所以这首曲子的主题自然与原曲的风格有所不同,更加富有力度与激情。
从整体调性布局上来看,这首《迪亚贝利变奏曲》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部分,Var.1-11,Var.12-16,Var.17-32主要调性分别为c小调-C大调-c小调。在这三组变奏中,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是主要调性c小调向重属大调(F大调与G大调)的离调,第二部分则是主要调性C大调向重属小调(d小调与e小调)的离调。由此看来,三个部分不仅从主要调性到离调调性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还具有调式布局的内在联系,小调向大调离调,大调向小调离调,使得大小调的明亮与黯淡的色彩得到了鲜明的对比。
在变奏中贝多芬并没有把曲调作为变奏的主题,而是从其中最小的因素下手,比如开头的倚音,音符的反复等等。
在这首曲子的变奏中贝多芬并没有使用多少调性的转变,33个变奏中有28个都在主题的C大调上,另有4个则是同名大小调中的c小调上,还有一个,即光芒璀璨的赋格(变奏32)为c小调的关系大调降E大调。这一变调为乐曲增添了戏剧成分。
赋格的结尾,一系列减七和弦琶音把音乐发展到几个安谧的和弦上,并交叉有休止符,给人以悬而未解的感受。这一悬念最终在变奏33中被解决,调性从新回到C大调上。
贝多芬在这首变奏套曲中主要通过集中手法进行变奏,如有时在变奏曲中保持了旋律的轮廓,但节奏却发生了变化;有时又从旋律的某一个片段中引出新的乐思来进行变奏:有时又只是采用了主题中的某一种单独的节奏因素来进行变奏;在有的变奏曲中贝多芬甚至还应用了不带旋律织体的和声线条,仅仅通过一种微妙的联系,使原有的动机与由它引起的变化联系在一起。贝多芬通过这种对比与模仿的手法,是变奏曲以一种更加创新而又和谐的方式表达出深刻地含义,表现了他大胆而自由的创作思想。
二、《亨德尔主题变奏曲》是勃拉姆斯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其6部变奏曲中最为出色的作品
该作品采用了性格变奏的手法,每一个变奏都有着不同的创作方式,从而曲风各不相同,但25个变奏和一个赋格却基本和主題保持了同样的结构和调性,展现了作者本人极强的想象力与创作力。
勃拉姆斯崇尚古典,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有着许多古典主义时期创作手法的影子。在这首变奏曲中,他运用了复调化旋律进行写作,还运用了二声部八度复对位,三声部复对位,四声部单对位等手法。旋律进行时声部的位置变换而产生的声部间新的结合不仅强化了音乐动机,还在新的声部结合中扩展变形,丰富了音响的层次,具有无穷的变幻力。
装饰音会给旋律带来欢快、轻松之感,使得音乐更富有活力,在这部变奏曲中装饰音的出现形式有两种,为倚音和颤音。装饰音的加入极大地丰富了音乐旋律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使不同的变奏段呈现出多样化的对比,为音乐注入了浪漫的气息。
勃拉姆斯怀有着对古典音乐的信仰,因此在和声上的运用一向较为谨慎,具有古典乐派的和声思维。然而他并不是对古典和声框架的照搬和模仿,而是在框架内尽可能地拓宽和声内容,使得和声进行中多了色彩性的装饰,形成了勃拉姆斯特有的和声语汇。在这首变奏曲中他沿用了功能性和声进行这一技法,并没有追随当时盛行的浪漫派半音化线条,反而是采用了质朴、简洁的和声语汇。这种特征不仅体现在和弦连接上,更多地体现在一个变奏的调性布局上,在变奏与变奏的转调中也使用了关系大小调的功能性和声,因此在整部作品中看不到频繁的转调或离调,相反是始终不变的调性贯穿这首乐曲的始终。
性格变奏出现于19世纪,是作曲家在音乐的创造中对原本主题形象在后续发展中进行较大程度地自由发挥,速度、节拍、调式调性等都可能发生了改变。《亨德尔主题变奏曲》就是一首典型的性格变奏曲,勃拉姆斯使25个变奏保持了亨德尔原有主题的调性和巴洛克二部曲式结构,但音乐的素材和动机却很难找到主题的影子,使得作品的旋律既熟悉又陌生,耐人寻味。
三、总结
这两首作品都是当代的宏伟巨著,具有相同之处,同时又各具特色,别具一格。两者都采用了古典的和声功能进行,但不同的是在《迪亚贝利变奏曲》中存在着许多离调性的色彩变化,而《亨德尔主题变奏曲》则基本以稳定的调式调性贯穿始终。变奏手法上,贝多芬采用了恰空变奏,并且以装饰性变奏为主,采用复对位卡农的手法,而勃拉姆斯则采用了性格变奏,在节拍,速度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并且装饰音以倚音和颤音为主,具有浪漫主义风格。二者都是十分杰出的音乐家,都是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桥梁式的人物,作品也都极具表现力与创造性,都值得细细品味与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吉利.贝多芬《c小调主题及三十二首变奏曲》的和声技法分析[J].齐鲁艺苑,2005.
[2]井源源.贝多芬钢琴变奏曲浅析——以c小调32首钢琴变奏曲(WoO80)为例[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0.
[3]郭杰.勃拉姆斯的音乐本体解析——以《亨德尔主题变奏曲与赋格》为例[J].商洛学院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