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趣乐屋

成就明日之星,本站为你提供精彩的服务

海顿《f小调行板与变奏曲》的演奏及音响版本对比分析

发表时间:2025/01/11 09:04:40  浏览次数:335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摘要:弗朗茨·约瑟夫·海顿,是维也典乐派的奠基人,被誉为“交响乐之父”、“四重奏之父”。他的作品,充满着健康、明快、幽默、轻松的气氛,旋律质朴,在气质上保持着与民间音乐的联系。同时,他的作品和声织体清晰,作品结构匀称讲究,逻辑严密并与富于变化的情绪有机的结合。《f小调行板与变奏曲》作于1793年,全曲抒情细腻,带有忧伤的诗意,显露出浪漫主义的情调,感情上附有巧妙的变化。本篇论文将从海顿《f小调行板与变奏曲》的创作风格、节奏、速度与力度、音色、踏板以及不同演奏家录制的音响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力图通过这篇论文的研究,可以对海顿变奏曲的演奏有一个更深的认识与提升。

关键词:海顿;变奏曲式;演奏技巧;音响版本比较

一、《f小调行板与变奏曲》的演奏分析

海顿的《f小调行板与变奏曲》是古典时期的作品,结构工整,在技术上没有特别大的技术难度,但是想要演奏好本曲,在触键、力度速度变化、踏板以及情感表达四方面来作细致的分析也是非常必要的。

(一)触键

在钢琴演奏中,演奏者可以通过触键来获得不同的音色,而触键的角度往往影响了音色的变化,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达到演奏者期冀产生的音乐色彩与声音效果。《f小调行板与变奏曲》从宏观看来,所需要的是清晰均匀的、具有流畅性的音色。具体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在这首作品有贯穿始终的几次主题出现,都是由左手先奏出,还带有根音的保持,左手不仅是伴奏还有旋律进行,这时就要用指尖来触键,同时还要考虑到每一次下键的不同力度。右手弱起进入时同样要用指尖触键,要与左手的音色有对比。

2.大量的三十二分音符,要演奏的清晰平均流畅,就要以手指第三关节为发力点,带动手指快速的击键,这样就能使音乐明亮而清澈。由于多数是弱起,头音则要注意减小指尖的力量,手腕随着音乐的起伏可以适当加大力量,但要保持放松的状态。

3.变奏B1加入了大量的颤音演奏,这也是本曲中的技术难点。颤音要弹的很平均,也要注意谱面的指法,手臂手腕要放松,手指贴在琴键上。

4.尾声的展开部分172-180和195-198小节,两手做交叉时要保持右手旋律的歌唱性,同时注意旋律的起伏。187-190小节右手指尖触键,不要高抬指,手腕手臂放松,随着音乐走向流畅均匀的弹奏,左手则要轻而坚定的奏出,可以加入一关节的力量。

(二)速度与力度

《f小调行板与变奏曲》的速度一直是“Andante”行板,而本曲多处使用了切分、符点、七连音、十九连音、二十连音等会使演奏者在弹奏时把握不好速度,古典时期作品的风格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严格的速度,因此在演奏本曲时要做到速度的均匀与统一。

本曲谱面的力度从pp到ff之间,跨度之大在海顿的作品中实属少见,乐曲中有多次突强、突弱以及音乐情绪的对比。乐曲的开头右手同音反复时,每一个头音都要比前一个更坚定,逐渐向上推,同时要注意这一乐句是在p-crese.-p的力度范围内进行的。19-22、68-71、118-119、165-169、172以及211-214小节都是在一段渐强的乐句之后,突然安静下来很弱的进行,渐强后的突弱一定要表现的很明显,这样可以体现海顿作品的风格。相反地,120、180、220小节是在p甚至是pp之后突然出现mf和f的情绪。这些力度的对比在海顿晚期的作品中出现,预示着浪漫派的到来。从变奏A2开始,加入了音阶式的旋律,在弹奏这些地方的时候应该根据旋律的走向来控制力度,注意谱面上给出的小减弱渐强,来增加音乐的流动性。再来看尾声的展开部分(169-205小节),这是本曲力度起伏最大、情绪最激动的一个乐段,包括了pp到ff的所有力度。这个乐段中都是长乐句,在弹奏时需要注意在一个长乐句中小的力度起伏,长乐句的旋律线条不能断开。

二、《f小调行板与变奏曲》的音响版本对比分析

为了更好的演奏一部作品,通常的方法是研究谱面,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录音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也会听到不同演奏家的音响版本,对这些音响版本进行分析和比较,既提高了我们对乐曲的理解,又能在不同的高水平演奏家对同一作品的不同理解进行比较。本文选取了三位演奏家米哈伊尔·普列特涅夫、鲁道夫·布赫宾德、尼古拉伊·德米丹柯的录音资料,三人的演奏各有特点,把他们的演奏进行比较也很合理。

(一)演奏速度比较

《f小调行板与变奏曲》的速度为Andante,行板的速度应该在69-76之间。三个版本的录音分别为为:普列特涅夫,平均速度为112,演奏速度较快,乐曲的处理来比较粗糙;布赫宾德,平均速度76,这个速度较为适中,与谱面标记的速度一致,演奏处理也达到了德米丹柯,平均速度66。由此可见,三人的演奏速度并不统一且差距较大,演奏家对于作品的理解、风格的把握也不尽相同。

(二)具体演绎比较

开头的主题A,普列特涅夫在第10小节同音反复的地方采用断奏来演奏,音乐上更为坚定,而布赫宾德和德米丹柯的处理都是连奏。在第23小节,普列特涅夫和布赫宾德都做了突强,德米丹柯一直维持着前面的音量(p),到了24小节才慢慢渐强,这种处理使得后面小节的纳波利和弦更为突出,音乐也显得很有张力。

主题B普列特涅夫把所有的八分音符都弹成了断奏,因为速度快,七连音听起来像装饰音,没有流动的感觉;布赫宾德整体音色和力度掌握的相当好,在第40小节开始音乐变得坚定起来,表情与第一乐段形成对比,44小节开始音乐继续向上推,右手的装饰音强而清楚,第46小节却又忽然弱下了,音色变化极为丰富。德米丹柯因为速度较慢,听起来很悠扬,音乐的起伏也比较少。

变奏A1的部分,在第二乐段第62小节处,作曲家在这里标记了(p),而普列特涅夫的处理比较有个性,他将这一段提高了一个音量(f)直到结尾第76小节才渐渐弱下来,与前一乐段形成对比。布赫宾德这一段的演奏节奏松紧有度,情绪有起有伏,处理的较为合理。德米丹柯整个一段的演奏分句不明显,在第一句使用了连音,而乐谱标记为跳音,这样使得音乐听起来少了切分的特色,67小节右手双音处理的较为巧妙,奏成蜻蜓点水般的音响。

变奏A2开始加入大量的32分音符,普列特涅夫的演奏速度加快了而且很有颗粒性,少了些流动性。德米丹柯的速度虽然慢,音乐的起伏却很明显,一个乐段的两次反复还做了对比,第115小节处使用了断奏,增加了活泼的性格。布赫宾德的演奏音乐层次分明,速度也较为适中,第103小节突出了高音,增加了高音区透明的质感;在第120小节的三个重复双音德米丹柯和普列特涅夫都是轻轻的奏出(mp),与其他二人不同,在音乐向上推后的双音继续增加分量,一直持续的本乐段的最后。

尾声的部分,普列特涅夫从172小节开始加速,到了第181小节因为是全曲最强的音量,伴奏音型又是重复的分解和弦,如果以这样的速度演奏听起来就会显得比较慌乱,音乐处理的较为粗糙,到了第193小节速度才慢慢降下来。191小节德米丹柯把这一句所有的12连音都演奏成断奏,音乐因此变得十分轻巧,而布赫宾德在连奏的基础上突出了头音,增强了节奏感。

通过对比三人的演奏版本,我更推崇布赫宾德的演奏,速度较为适中,音乐的处理也相当细腻。德米丹柯的版本,仿佛一直在陈述和诉说,但是演奏速度较慢,显得有些拖拉。普列特涅夫演奏的速度较快,很多细节处理的比较草率,整体听起来很浮躁。

三、结论

《f小调行板与变奏曲》是海顿钢琴作品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自二十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音乐家开始演奏海顿的键盘作品,钢琴大师们对海顿的作品做出来不同分割的诠释,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音响版本资料。通过对比《f小调行板与变奏曲》3个较为典型的音响版本,可以为今后从不同角度演绎这首作品提供了广阔的思路和想象的空间。通过对作品的创作背景、演奏分析以及演奏音响版本的分析可以看出,海顿对古典时期变奏曲的发展史功不可没的。在深入研究的同时,我们对于巴洛克时期、维也纳古典时期甚至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变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参考文献]

[1]詹·卡斯伯特·哈登.海顿画传[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王海峰,张律.生死的节奏[M]——海顿、莫扎特画传[M].哈尔滨出版社,2008.

[3]吕晨,邹彦.莫扎特与海顿[J].音乐爱好者,2006.

[4]朱鹂.“务要良善、勤奋,侍奉神不要懈怠”——奥地利作曲家海顿信仰生活掠影[J].天风,2013.

[5]海顿.海顿变奏曲、舞曲和其他钢琴小品[J].Dover,1999.

[6]陈云.海顿《f小调钢琴变奏曲》的作品结构及演奏处理[J].艺海,2011.

[7]姚明.海顿《f小调行板与变奏曲》探析[J].文教资料,2012.

[8]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

[9]约翰·麦凯伯.BBC音乐导读18海顿钢琴奏鸣曲[M].花山文艺出版社,1999.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商务合作联系 :QQ2320194276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留言本  
版权所有:琴趣乐屋     技术支持:网站管理      ICP备案编号: 湘ICP备2021007879号-1
友情链接: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