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耀珍
(淮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中国民歌钢琴改编曲创作特征是在保留原曲音乐旋律主题样态的情况下,在和声编配、织体衬托、结构段落拓展等方面融入了西方作曲技术,使作品获得“线”与“面”立体化结合的丰富多彩音效。陕北民歌钢琴改编曲是上世纪中国钢琴音乐发展创作早期较为成熟的经典作品。以陕北民歌钢琴经典改编曲为例,研究其创作特征即可窥视中国民歌钢琴改编曲创作早期的基本概貌。
陕北民歌;音乐创作;钢琴改编;旋律;和声
民歌钢琴改编曲是中国钢琴音乐发展重要组成部分,改编选曲大多是表现地域特色或歌颂党、歌颂人民、被民众所熟知的歌曲。其改编创作手法都采用了在原曲旋律主题的基础上进行段落结构扩大化,运用把原曲旋律进行装饰加花、结构拓展延伸或添加由主题旋律衍生编创的新材料、结尾段再一次再现原曲主题段等方法,使改编曲具有西方音乐段落结构规模的钢琴音乐。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钢琴音乐涌现了一批陕北民歌钢琴改编曲,如《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蓝花花》《绣金匾》《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等优秀作品。至今,在教学和比赛中还时常被学生学习选用。从作品创作的角度来说,中国民歌钢琴改编曲的创作结构与创作手法与西方音乐既相似又不同。相似之处是效仿了西方音乐和声分布的立体音效,加重了声音的厚度与宽度,更丰富了旋律的情感表现;不同之处则是运用了钢琴的表现技法,模仿民歌演唱中的音腔和韵味,凸显民歌的色彩与地域民俗风情。
一、音乐主旋律以原民歌主题为主线
中华民族受儒道音乐文化影响深远。孔子主张音乐应该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中正雅和;老子认为“大音希声”,主张音乐“淡兮其无味”“听之不足闻”,追求一种自然、朴素、法天贵真,儒道互补衍生出“清、淡、高、远”之美。因而,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旋律皆追求悠清、淡雅,散发古朴、静穆的意味,主旋律在音乐作品中承担着较为核心的作用。在这种美学观念主导下,中国民歌钢琴改编曲都以“单线条”的主旋律进行为主线,并配以独特的和声与织体衬托,使音乐基本保持了原歌曲样态的完整性,但又不完全是“原汁原味”,而是使之钢琴音乐化了。
1.旋律中音程双四度结构跳跃突出
陕北民歌旋律的双四度特点是陕北民歌音乐风格表现的主要特征,要保持民歌的原汁气象,自然在钢琴改编曲中是不能缺少的。如在钢琴曲《蓝花花的故事》中,“蓝花花”主题段中都出现la—re、re—sol的四度跳跃音程旋律;《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有re—la、la—mi(或re)、re—sol的句与句四度衔接;《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中re—sol、sol—do、fa—do的旋律进行,这些都构成了音程的四度跳跃性框架,突显了陕北民歌音乐旋律表现陕北人民豪放、直爽的性格特点。在《绣金匾》《军民大生产》《翻身道情》改编曲旋律中,四度音程的上下跳跃也都有频繁使用。
2.旋律中常用高低音区乐句对比呼应
钢琴有较宽的音域,作曲家常运用不同音区的音色变化来追求不同的音效,使听者获得不同的音乐感受。比如,旋律的高、低音区变化运用;对话式的高低乐句呼应运用等等。《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主题音段第一变奏在中音区(如谱例1),旋律清晰、活泼,第二变奏在低音区(如谱例2),音乐低沉、凝重;《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快板乐段开始旋律运用高低音乐句对话式进行,也表现出了热烈、激动的场面情景;《绣金匾》中的第二段(中段)运用左右手兼顾模仿弹拨乐音色的演奏也进行高低音区的变化,丰富了音乐行进中的流畅感,也增加了音效的活泼生动气氛。
又比如,《军民大生产》主题音乐第一次出现在右手低音区,重复一遍后转入中音区,进而再转入高音区进行,使音乐气氛逐渐热烈、高涨;《翻身道情》第二部分主题第一次陈述在中高音区(有些旋律音加了八度音程),音乐呈现坚定的叙述情绪,第二次陈述在低音区,并配以复调式呼应,使音乐进入更加忆苦的悲愤情绪之中。
这种改编旋律音区的创作手法看似简单,但却产生出了音乐明显的强弱、明暗色彩及情绪的高亢、低沉变化,使所表现的意境更加多姿多彩。
二、具有中国民族特色音效的创作方法
1.多选用中国民族五声调式中商、徵、羽调式承载作品
音乐调性的变化改变着音乐色彩情绪的转变。相同的调式在不同的音乐作品中,通过旋律、和声、织体的不同组合会表现出时而明亮绚丽、时而暗淡忧伤,时而抑郁低沉、时而豁然开朗的音乐情绪。在同一首乐曲中运用不同的调式,也可以表现出或喜忧对比、或悲情加深的情感色彩。如陕北民歌钢琴改编曲《翻身道情》中第二部分音乐由降B商调式转为降E徵调式(如谱例3),使音乐情绪从抑郁低沉、对苦难的回忆转变为看到希望、坚定信心、奔向光芒的喜悦,使调式间情绪形成明显的对比。
钢琴改编曲《绣金匾》中第一段(A部分)降B商调式转到第二段f羽调式,调式上升五度,使音乐从娓娓道来的沉着讲述气氛转变为热情激动的歌颂、赞美式情绪变化;《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中前五个变奏都是宫调式,变奏六、七转为徵调式,也使音乐情绪由低沉转为明亮、由郁闷转为喜庆,音乐色彩由暗淡转入绚彩亮丽。这两首调式转化采用相距四度或五度音程的关系调进行,形成近关系转调,既不会使音乐有离题之感,又顺应了主题情感发展的表现需要,因而使段落连接很自然。同一首音乐作品中,不同的调式处理会带来不同的情感刻画,产生微妙的情绪色彩变化,构建出丰富多彩的音响画面。比如,《军民大生产》第二组(第三变奏和第四变奏)中,调性在A商调式和A羽调式间交替,旋律变得轻快、活跃,再现妇女纺纱队劳动时的欢乐情景。在第三组(第五变奏和第六变奏)中出现D徵调式与D羽调式交替,使乐曲无比情趣;[1]103《蓝花花》中,全曲以d羽调式开始,在呈示部末尾大胆地转向远关系调——降e羽调式,为展开部的多调性模进创作做了准备。中部乐句短小,以模进的形式分别在d羽、g羽、c羽和e羽调式中发展乐思。[2]
2.和声色彩音效的民族化编配
西洋古典音乐的和声建立是以和声的和谐、饱满音效为准则,音乐以多声部式纵向立体结构排列,层次丰富,和声复杂(如巴赫、莫扎特、海顿、贝多芬的钢琴作品),以音乐音响的直接感受使人产生联想。中国钢琴曲在效仿西洋音乐的基础上,注重了和声色彩民族音韵的编创,模仿了民歌唱腔或器乐韵味的色彩。比如,在和声里加二音、加四音或加六音的办法,使之更贴近于我国民族音乐旋律音调风格特点,其音响亦更富于民族审美意境,音效自然体现出中方“线”与西方“面”的立体结合。因而,使得中国音乐单声横向思维方式融入了钢琴多声纵向的思维范畴,使中西方之间建立起共同联系的纽带。例如,在《蓝花花的故事》“说媒”一段伴奏织体中,出现了加四音的二度叠置和弦,在第1、2小节中运用了变三度音为四度音的不协和和弦,第3小节和弦用了变五度音为四度音的不协和和弦,第4小节也用了类似第1、2小节的不协和和弦,用这种不协和的二度叠置音效色彩来增加民族器乐伴奏的紧张色彩,模仿民间锣鼓打击乐的效果,表现出主人公蓝花花焦急不安的情绪,仿佛一场灾难要马上来临。
在《蓝花花的故事》“反抗”一段中运用了六音和弦,三个声部排列(如谱例5)在加重低音强奏的八度音程及六音和弦中,突出旋律线条的清晰色彩,表现主人公蓝花花坚定、悲愤的反抗决心与悲愤心情。
这些不协和和弦的运用,既增加了和声的独特音效,又不失原曲的民族音乐特色意味,更深情地展现了蓝花花的爱恨情仇。
3.主题音乐的二声部复调呼应编创
复调音乐在陕北民歌钢琴改编曲中运用不是很多,主要出现在少数几首作品之中:
在《蓝花花的故事》主题变奏一段落中,作者采用蓝花花主题旋律的高八度线条,配以清晰的低音二声部卡农式伴奏铺垫,构成了二个声部高低音区的形象对话局势,使音乐更有层次、更似余音绕耳的诉说景象。
在《绣金匾》曲的第一段和第三段分别采用了八度齐奏的主旋律,配以衬腔式的二声部手法,使旋律更加亲切,伴奏性更加流畅。
在《翻身道情》曲的第二部分主题第二次陈述中,运用了呼应式复调写法,使音乐层次化、丰富化,同时,也增加了音乐的流畅与交替行进感。
这些二声部及复调的创作手法运用,增加了音乐层次的复杂化和音响丰富感,也标志着我国钢琴音乐创作技法的日趋成熟,成为了具有中西兼顾的独特钢琴音乐。
三、创作结构具有渐变的延展性和复三部曲式特征
1.旋律主题渐变的延展性
综观陕北民歌钢琴改编曲,可以清楚地看到作曲家都采用了保留原曲旋律主题样态的创作手法,并根据原民歌题材内容把旋律延展进行,逐步扩大化、复杂化,使作品“渐变性”进行,使音乐在进行的全过程中有机地、有步骤地、相互关联地逐渐发展[3]。由于民歌演唱中经常是以一段音乐来表现多段歌词,歌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涵义,而旋律相对于歌词来说变化很小,很难以一种音乐表达多种涵义,因而钢琴改编创作则借助变化的旋律音乐来表达歌词的意境,以求改编曲与原曲的内容相符。因此,利用各种变奏及和声、织体、调性等方面的变化手法,使同样的旋律音调在变化进行中不断促进整个音乐的发展,从而形成结构上的渐变拓展特点[4]。
民歌《军民大生产》原歌曲为上、下句构成的单乐段,共八段唱词。王建中改编的钢琴曲《军民大生产》的音乐为六首变奏曲结构,音乐进行可以清晰地找到原歌曲旋律的线条,形象地展现了音乐创作渐变的手法特点,表现出了解放区军民大生产的热烈壮观开荒劳动场景;钢琴改编曲《蓝花花的故事》(三部性的变奏曲)是根据民歌《蓝花花》音调改编而来,原歌曲是上、下句构成的单乐段,共七段歌词,而叶露生把它改编成具有八个段落的三部曲式;汪立山改编的《蓝花花》也改编成了带再现的三部曲式。这种创作的过程好似在讲述一个久远的故事,使人深切地感受到故事中的悲喜情景。
2.创作结构多采用复三部曲式结构
陕北民歌改编曲的结构多采用了复三部曲式的音乐结构。比如,《蓝花花的故事》运用了三个部分来展现音乐故事。另外几首,如《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绣金匾》《翻身道情》《蓝花花》《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也运用了复三部曲式结构。中国传统音乐有自己的曲式特点:“散—慢—快—中—散”,作曲家们也受此影响,借用西方三部曲式的基本模式灵活承载中国音乐,形成了中国钢琴音乐独特的三部曲式结构。
《绣金匾》《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蓝花花》三首复三部曲式中,创作手法、表现速度都十分相似,遵循以“散—慢—快—中—散”为准则的创作载体,渐变式的手法延展,第一、三部分为中板,悠扬、抒情;第二部分为快板,激动、亢奋。形成类似于中国民间音乐曲式的正反合式(“A—B—A”);《翻身道情》三部结构中第一、三部分为快板节奏,精神振奋地歌颂式进行,而第二部分则为中慢板,平静忆苦思甜。这种运用类似于西方奏鸣曲体的结构:快—慢—快,但个别部分内容结构却与西方不同,而是采用原歌曲旋律渐变的形式,主题音乐变化重复一遍或两遍。《蓝花花的故事》和《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虽然采用的是变奏曲的结构,但音乐内容却与西方变奏手法不一样。叶露生是把原歌曲的每段歌词以形象生动的小故事串连起来,讲述蓝花花爱情遭遇的全过程,形成了七个形象各异的乐段,但中心主题旋律“蓝花花”始终贯穿首尾,故事情感氛围分为三个部分完成:“山歌(蓝花花美好的爱情憧憬)—反抗—自由(山歌凄美地回响在山涧)”,所以说从音乐情感上划分结构也是三部性的。周广仁改编的《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是用民歌《三十里铺》旋律改编,把主题进行了八次变奏,但从音乐情绪内容上来分也可以化为三个部分,即“苦难的岁月”(主题、变奏一、变奏二)—“斗争”(变奏三、变奏四、变奏五)—“解放区的天”(变奏六、变奏七和变奏八),[5]因此,也可以说是复三部曲式了。
民歌钢琴改编曲是我国乐界一批优秀艺术家们探索创作的艺术结晶,它是中西音乐相结合、凸显中国民族音乐特色的钢琴作品,为中国钢琴音乐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传承与弘扬民族音乐推波助澜,并推动了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使人们在较短的时间里感受和认识了钢琴这个“舶来品”。虽然在早期钢琴改编曲中作曲家创作技术能力有限,但他们由于成长生活在民族音乐文化的沃土,耳濡目染,熟悉了国民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心中灌注了丰富的民族音乐元素,[6]因此,在创作中独具匠心,充分发挥想象,力求作品展示民族神韵。这些改编曲丰富了中国钢琴乐曲的曲库,也为后期创作提供了音乐旋律装饰、和声特点、作曲风格技术方面的借鉴,推动了中国钢琴音乐向着民族化、特色化、多元化方向的发展。
[1]陶敏霞.琴音缭绕: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教学与欣赏[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2]黄渤.基于陕北民歌钢琴改编的创作研究——以《蓝花花》为例[J].音乐天地,2016(6):39-40.
[3]赵晓生.中国钢琴语境[J].钢琴艺术,2003(12):21.
[4]郭姗姗.论储望华钢琴独奏改编曲中的中国民间音乐因素[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5]史小亚. 陕北民歌钢琴改编曲选析[J].交响,2011(3):110.
[6]朱艺.试论民歌改编钢琴曲的意义[J].音乐时空,2013(4):98.
J624.1
A
2095-0683(2017)05-0137-04
2017-09-02
2014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4Sk39)
魏耀珍(1969-),女,陕西宜川人,淮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