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庆超
摘要:钢琴曲《蓝花花的故事》与《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均为我国作曲家以陕北信天游为素材创作的钢琴作品,两曲在和声、曲式结构等创作手法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文主要从主题素材、和声、曲式方面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为以后作曲家运用陕北音乐素材创作钢琴音乐提供一些方法,也使钢琴演奏者能够更好的理解进而更好的演绎该两首作品。
关键词:钢琴曲 《蓝花花的故事》 《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 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8-0009-03
钢琴曲《蓝花花的故事》是由叶露生根据陕北民歌《蓝花花》改编创作而成的。《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是由我国著名钢琴家周广仁根据陕北民歌《三十里铺》改编而成,两曲在和声、曲式结构等创作手法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文主要从主题素材、和声、曲式方面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并进行对比,从而总结出运用陕北民歌创作钢琴作品的一些创作手法。
一、《蓝花花的故事》的音乐分析
(一)该曲音乐主题旋律的分析
该曲音乐主题一共八小节,为d羽调式。结构为对比双句体的乐段,与原民歌基本保持一致,但与原民歌有一点明显的变化,即原民歌第一、二小节的第一拍为“羽—商”的四度大跳,并且整首旋律均为五个正音级,但该曲的主题旋律把原民歌第一、二小节的第一拍的“羽—商”四度大跳改成了“羽—变宫”二度级进,使该曲音乐主题成为d羽六声调式(加变宫)。但是陕北信天游旋律最大的特点就是“四度跳进”,正是频繁的四度跳进才使我们通过信天游音乐仿佛真的身临沟沟壑壑的黄土高原,仿佛感受到了陕北人艰苦悲凉的心声。作者把“四度跳进”改为“二度级进”无疑削弱了这种感觉。
(二)和声特点
1.和弦结构
该曲“说媒”一段音乐中除了运用西方传统大小调体系的三度叠置的和弦以外,还运用了很多具有五声性特点的和弦。
该段音乐左手演奏的部分分别用了“四五度式”三音和弦、“四度三音列式”三音和弦、“小三度”式三音和弦三种五声纵合性结构和弦。前两种和弦构成的大二度音程的不协和音响加上八分音符的连续进行,生动地表现出了焦急不安的音乐情绪。
2.平行和弦的大量运用
该曲秃坟、反抗两段音乐运用了大量的平行和弦,在这里和弦的功能性不再是主要地位,而是和弦的色彩性得到增强,这是调式和声的一个特点。音乐“秃坟”中平行和弦的大量运用,渲染了音乐气氛,增强了对蓝花花悲惨命运的表现作用。音乐“反抗”中平行和弦的大量运用充分地表现出蓝花花对封建礼教的反抗精神。
3.变音及变和弦的运用
音乐“迫婚”一段中右手运用了一些变音,这些变音生动地描绘出蓝花花的沉痛心情。音乐“秃坟”中运用了大量的变音和弦,这些和弦的运用形象地表现出了蓝花花悲惨的命运。
(三)曲式结构的分析
该曲采用的是自由变奏曲式的结构,全曲共七个段落,由一个主题加六次变奏组成,其中每一个段落都有一个标题。该曲整曲都为d羽调式,没有进行转调,作者只是采用改变音乐织体结构的手法进行变奏。该曲虽然是采用自由变奏的结构,但笔者认为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大的部分加一个尾声。主题与第一次变奏划分为第一部分:呈示部;将第二、三、四、五次变奏划分为第二部分:展开部;将第六次变奏划分为第三部分:再现部;最后十小节为尾声。
第一部分:第一段为主题的呈示,开始四小节为八度平行进行,后四小节为柱式和弦伴奏的主调音乐写法。第二段:作者采用了模仿与对比结合的三声部复调结构,准确的说是“加自由声部的卡农”。高声部和低声部形成八度卡农,低声部晚一拍进入,中声部与高低两声部之间形成的和声音程以四、五度为主,充分吸取了陕北民歌中四五度音程的特性,但主题没有进行大的变奏,速度也没有改变,只是换了一种陈述手法将主题陈述而已。所以笔者认为应将“蓝花花”与“山歌”划为第一部分:呈示部。
第二部分:该部分包括“说媒”“迫婚”“秃坟”“反抗”四个段落。这四个段落采用不同的织体、不同的变奏手法将主题进行展开陈述,其中还运用了很多变音和弦,使得音乐主题进行了较为剧烈的展开。所以笔者认为应将该四个段落划为第二部分:展开部。
第三部分:该部分只包括一个段落即第六次变奏。作者采用分解和弦作为伴奏织体,旋律声部较主题扩展了一倍并且高了一个八度,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蓝花花从封建礼教的压迫中挣脱出来重获自由的欢快情绪,这与该曲主题的呈示形成了呼应,经过展开部的剧烈矛盾恢复到了情绪的平静。所以笔者认为应将该段划分为:再现部。
尾声:最后十小节作者运用了主题素材,前四小节为三度叠置和弦的琶音式连续进行,其中在每两小节的最后一拍均采用了变和弦,给人一种悬念、幻想的感觉,乐曲最后结束于d羽调式的主和弦上。
二、《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的音乐分析
(一)该曲音乐主题旋律的分析
该曲音乐主题旋律采用的是陕北信天游《三十里铺》的旋律。主题结构为对比四句体的单乐段,主题旋律为C宫调式,中间出现了一次向F宫的短暂离调,然后又回到C宫调式上来。“1—2—5”三音组是该主题的主要旋律框架,这也是陕北信天游的主要旋律框架。
(二)和声特点
1.和弦结构的特点
该曲在和弦的排列上除了用一些典型的五声性的五度结构外,在三度叠置的和弦中,也有许多和弦排列成开放形式以形成许多四五度音程结构。笔者认为作者这样排列和弦主要是为了与陕北民歌的風格尽量保持一致。
该曲在变奏六中采用了空五度式和弦、四度三音列式和弦、大三和弦式、三音和弦等五声性纵合和弦结构的分解、柱式织体形式,使和声风格与旋律风格相协调。
2.变音和弦的运用
该曲苦难的岁月一段音乐中作者主要运用了调式交替性变和弦,离调性变和弦造成了和声色彩的丰富从而使乐曲的内容、情绪得到充分表达。
3.调发展手法的特点
该曲变奏五—变奏六和变奏八结尾主要采用了离调、半音模进、转调等调发展手法,使和声色彩形成前后对比,使乐曲内容得到深化。
(三)曲式结构分析
该曲采用的是自由变奏曲式,一个主题加八次变奏,但这九个段落又可分为四个变奏组,四个变奏组又可按三部性原则将其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
第一变奏组:由主题与变奏一、变奏二组成,它们的旋律声部与和声配置基本相同。变奏一的和声织体由主题的柱式和弦变成了分解和弦形式;变奏二的旋律声部换到了低声部,前两个乐句的伴奏由两个层次构成,后两个乐句变成了音程与单音的交替分解进行。
第二变奏组:该部分由变奏三、变奏四、变奏五组成。变奏三、四的节拍由第一变奏组的3/8拍变成了6/8拍,变奏五的节拍又变为2/4拍,其弱起的节奏型使音乐的动力性大大增强。该部分的三次变奏,和声基本相同,它们的和声配置较第一变奏组发生了改变,使乐曲的音色与变奏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变奏五的最后一小节有一个小连接,该小连接使调性从C宫自然地过渡到了变奏六的G宫上来。
第三变奏组:该变奏组由变奏六与变奏七组成,这两次变奏均为G宫调式。变奏六的伴奏声部由分解和弦和柱式和弦交替进行,给听众一种动静结合的感觉,和弦结构大都为五声性纵合和弦。变奏七为典型的“托卡塔”式节奏型,中间有一次向D宫的离调,然后过渡到该曲的主调C宫调式上来。
第四变奏组:该变奏组只包含该曲的最后一次变奏—变奏八。该变奏节拍、调式均与主题相同,具有再现性,但较主题还是发生了变化,最显著的即为在乐曲结尾出现了向D宫的转调。并且在D调式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半音模进,然后直接回到F宫,最后结束于主调C宫调式上。
三、两曲艺术特性之比较
(一)两曲取材风格的相似性
两曲音乐主题的素材均为人们耳熟能详的陕北信天游。因此,它们都具有陕北信天游的调式风格、旋律音程特点,两曲作者在和声配置方面为了与原民歌保持风格的一致,所以也具有很大相似性。
(二)两曲和声特色之比较
1.和弦结构
两曲都同时采用传统大小调和声——三度叠置和弦结构与五声性纵合和弦结构相结合的手法。三度叠置和弦结构与五声性纵合和弦结构所产生的和声音色形成对比,这也使乐曲内容情绪得到充分地表现。
2.变和弦之比较
两曲均采用了变和弦,但《蓝花花的故事》中的变和弦种类较单一,只是为了和声的对比、丰富。而《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中除了使和声音色产生对比的变和弦外,还有一些离调性变和弦等功能性变和弦
3.调发展手法之比较
两曲首先在调发展的程度上就有所不同。《蓝花花的故事》整首曲子的旋律都是在d羽调式上,只是在四、迫婚中为了情绪的需要加了一些临时变化音,在五、秃坟中的和声配置中采用了一些临时变化音而已,其他部分都只是在节奏、织体等“量”的方面发生了变化而未产生“质”的变化。但在《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中,则运用了许多调发展手法,如离调、转调、半音模进等,使乐曲主題得到更深层次的阐述。
(三)“音乐标题”的采用
两曲的作者都在不同的段落给音乐加上了标题以使得听众能够更准确的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感情,但是同时也限制了听众对两曲音乐自由想象的空间。
(四)曲式结构之比较
两曲都采用了“自由变奏”曲式结构,可谓是“异曲同工”之妙。两曲不但都采用了“自由变奏”曲式结构,而且每首曲子还可在“自由变奏”曲式的基础上将其按照三部性原则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这也是很多大型曲式的结构原则。
四、结语
通过对两曲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音乐结构、和声手段永远都是为音乐内容服务的,我们不能局限于西方某种死板的曲式结构或某种固定的和声手法,我们应该学会在运用学过的曲式、和声知识的基础上与表达音乐内容相结合,创造出自己的音乐创作手法,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民族音乐能够在不远的将来在世界的音乐舞台上熠熠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