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奏美学是每个音乐学院师生都很熟悉的话题。 二度创作的过程无不渗透演奏美学因素——以钢琴演奏为例,演奏者把情感体验、想象、领悟结合起来,并将对音乐作品深刻的审美感受和内心体验,通过熟练的技巧,准确完美地表达出来,就完成了对作品的二度创作。 因此,钢琴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结合演奏美学,根据学生的性格、气质选曲,再启发他们在日常体验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完成对作品深层次的理解。
一、演奏美学中艺术化情感的产生和控制
1. 音乐注意
注意是一个心理学概念, 是机体的心理活动针对一定对象的有选择的指向和集中,“有选择的指向”反映注意的导向机能,“集中”反映注意的保持机能。 音乐注意在心理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使演奏者在练习的心理活动中一直处于积极的状态,并具有一定的明确指向。 音乐演奏中,演奏者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不仅能生动再现音乐内涵,还可以避免注意力分散, 加深对钢琴演奏的探索和曲目钻研的深度。所以,钢琴教学中,要求学生注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全身心投入是非常必要的。
2.富有个性的再创造
演奏者要获得成功,必须有鲜明的个性,并且在处理每一个作品时都应当有这种个性。 因此演奏者必须把每一次音乐表演都作为一次再创造,投入自己的全部热情、智慧和才能。 他们不断探索作品丰富的内涵和形式,力求在音符形式里挖掘出新的表演可能性,以使自己的每一次表演在遵循个人风格的基础上总能以新的面貌呈现在听众面前。
3.理性的控制
在音乐演奏中,创造、情感和理智都是参与这种表演艺术的行为之一。 一个成功演奏者的特点是:在表情过程中把深刻的创作热情与镇静、深思熟虑的自我控制结合起来。 人们平素的情感是对客观事物的自然反映,它随兴而发,转瞬即逝,不要重复,也无须有意调度。 而在演奏中投入的情感却是建立在对所奏作品的情感内涵体验的基础上。 它不仅要求演奏者要善于调动自己平素的感情, 唤起真实的感情回忆,而且在更多情况下,还要求演奏者有意识地去体验自己从未经历的或是体验得很不充分而却为作品表现所需要的情感。
二、 演奏中的气韵
以钢琴演奏为例,气自丹田始,通过腹、胸、肩、臂、肘、腕,到达指尖,然后又回臂、肩、胸、腹、再向下经过大腿、小腿、脚跟、脚背,到足尖;再往回通过脚底、脚跟、小腿、大腿。作为钢琴教师,应使学生理解到这一运气的大循环。 组织学生观看世界钢琴演奏家的精彩表演,体会他们达到的全身浑然一体的高度和谐、放松、协调的“气动态”。 应当说,气息是化于乐曲之中的可以控制整个演奏的音乐的灵魂。 它如一条真正的项链,把零散的珍珠串联起来,构架在一个严密而匀称的形态内。
气息的另一层含义是韵味。 作为二度创作的主体,任何一个无生命的音符或乐节都可能使其演奏感到无味,你展现给听众的作品“有味”与“没味”就在于对乐音所做的一些装饰变化和力度、速度,踏板的使用以及音色处理是否到位。 教学中应使学生认识到“韵味”体现于对发力点的控制,以柴科夫斯基《bb 小调钢琴协奏曲》引子部分的钢琴巨大和弦为例,练习缓慢但沉重的发力,最终达到在完全放松状态下直接地在一瞬间把全身力量集中在指尖。 发力速度快,爆发力大,音色趋于明亮或尖锐;发力速度慢,“推”、“压”的内劲足,音色则趋于深沉或柔美。
三、表现技巧
出色的表现技巧与完美的艺术表现是音乐表演中相依相存的两个方面。 我们仅从钢琴表现技巧学习的各个阶段来体验美学因素的渗透。
1. 初级阶段
例如就一名初学钢琴的幼儿而言, 他在初接触钢琴时,教师为引起他的兴趣, 往往采用直接记忆与模仿弹奏的方法。 学习新课的第一步,教师要确定技能目标,选择相应曲目后将即将学习的新课反复示范给学生听。 通过范奏或观看教学录象,使儿童体会正确的手形、触键、分句及优美的音色等。 采用编歌谣、口诀、做肩、臂、手贯通操,做游戏、打比喻、猜谜语等方式有助于学生产生直观感受。
2. 分解与整合
音乐依靠技巧来表现,技巧则体现在各个技术难点——如断奏、连奏、和弦、八度、琶音等的攻克上。 断奏,即间断、单个地奏出每个音。 教师应使学生明白:对断奏来说,发音必须强有力,并准确保持力度的色调变化。 慢速时适于在最轻微的弹奏中使用断奏;在快速中为了保持断音的性质,要求有大量的上方泛音和提高了的力度;又如连奏中“歌唱性连奏”的力度界限是 mf 到 f,如果伴有很重的上方泛音,就有碍于优美悦耳的“歌唱感”。
3. 高级阶段
严格说来,在分解整合阶段做得很好的钢琴学习者充其量只能算个匠人,在积累了充分的生活与情感体验后,教学中应使学生意识到:以“气”为根本的内劲才是真正的力量来源。 只有由外力而内气,由呼吸而气息,由气息而气韵,构成一个从细节到整体,从技术到艺术,从外表到内质的大构架,才能使演奏者将他学到的和掌握的全部技术手段、 艺术素养、控制能力贯通如一,高级阶段的演奏者,已达到“忘我”的境界。 音乐自然而然地从他心中潺潺流出,成为心灵的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