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通过手指所产生的触键力度和触键速度决定了琴键所受力的大小。而手指触键的面积则决定琴键受力点的大小,指尖触键使琴键受力面集中,指肚触键使琴键受力面分散。由此可见,触键力度和触键速度直接影响音量的大小,而触键面积则影响音质的变化。因此,这三种触键方法不可能独立存在,而要相互结合运用。需要指出的是,学术界还提出有深触键与浅触键及勾、模、抹、推等触键方法,其实,这些方法与演奏者的心理感受更为贴近。钢琴的发声原理告诉我们,只有将琴键弹到一定的深度才能使琴褪敲击到琴弦,从而发出声音。从键面上看,深触键与浅触键几乎没有实际的差别,而有力的快速触键感觉上就是深触键,轻柔的慢触键感觉上就是浅触键。勾、模、抹、推等属于触键的方向和状态,而且这些方法的使用因人而异,并无固定的模式。“一般情况下,钢琴琴键的下键深度为十毫米左右,使琴键开始启动大概需要五十到六十克的重量”。
一、手指力度触键与音色的关系
利用手指前三个关节的重量及力度触键,一般产生较小的音量。指力触键中速度快的垂直触键( 指尖触键) 常用于巴洛克时期的作品及古典主义时期维也纳学派的作品中,产生细小清脆的音色。如巴赫作品中的大部分音符及莫扎特作品中快速而纤细的音符的弹奏多采用这种触键方法。例如巴赫平均律第一集第二首的前奏曲几乎全部用快速、垂直的指力触键,手掌与手腕保持平稳,只是在音符大跳时让手腕平移过去。又如莫扎特《bB 大调奏鸣曲》( 0p. 333) 开始呈式部的弱奏旋律也用此种方法演奏,尽管这里有许多短促的连线,我们也要结合当时的演奏风格尽量使落提的动作细微而不露声色。连线中的音符需要每个手指独立抬起,依靠手指本身的重量快速自然地下落到琴键,由手腕平稳地带动手掌及手指作横向运动。速度慢的指力触键常用于水平触键( 指肚触键) ,因为慢速触键已经削弱了触键的力度,对于本已用力非常小的指力触键来说,纵使指尖触键也无法发出尖锐或明亮的声音。此种方法多用于浪漫派和印象派的作品中,音色飘渺朦胧,经常在 mp、p 或 pp 的要求下使用。
利用手掌的力度及重量,有时借助腕部的运动,运用不同的触键速度和触键面积可产生不同层次的音响效果。手力触键中速度快的垂直触键常用于弹奏中等强度的音符,音色清脆且稍尖锐。此种方法从巴洛克时期至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中都有运用。又如巴赫《意大利协奏曲》开始部分的主旋律也是以较激昂的单音、音程和和弦构成,而之后的 f 要求的十六分音符也用此种方法弹奏比较合适。
如弹奏快速的跳音或非连音( 称之为小跳音,是相对于间隔时间较长的大跳音来说的) 时,有一种抖动手腕使手掌上下运动的弹法,就是靠手掌的重量弹奏强度适中、清脆明亮的快速跳音,尤其在弹奏同一个音的振音时,此法最好。每册车尔尼钢琴练习曲集中都有至少一首练习曲运用这种方法,例如《车尔尼 599 练习曲集》中的 68 首、《车尔尼849 练习曲集》中的 12 首、《车尔尼 299 练习曲集》中的 22 首等。另一种小跳音的方法是靠手掌的力度勾、抓琴键,手腕好像不振动,其实此时手腕的振动幅度非常小,几乎无法察觉。此种方法多用于巴洛克时期和维也纳手指学派的作品中,因为这些作品中的跳音常常是较弱的,且要求弹奏时的动作几乎不露声色。这种方法还用于演奏 mp 至 mf 的单音或双音,产生清脆悦耳的音响效果,并使双音更加整齐集中。几乎所有时期的作品都需要此种方法,这也是为什么它会作为每个学习钢琴演奏的人所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技能而多加练习。
手力触键中速度慢的垂直触键较常出现在 p 的要求中,产生有节制的集中的音色。因为快速的音符很难使触键慢下来,所以此种方法只能演奏音值相对较长或速度相对较慢的单音、音程或和弦。巴赫和莫扎特的音乐经常出现较弱的音程或和弦,我们会发现只靠指力触键几乎不可能让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琴键同时整齐地落下或者能够整齐下键却得不到想要的音色和音质,这时就需要依靠手力触键的帮助使音色集中而有节制。手力触键中的水平触键依据音响的大小调节触键速度。用于浪漫主义时期和印象派的音乐中。例如肖邦和李斯特的作品中常见到需要一定力度( 如 mp、mf) 的气息绵长的乐句,用手臂或手腕带动手指来传送力量,运用此种方法加上一定高度的抬指和一定速度的触键达到所追求的深沉而丰满的音色。又如印象派作品中较强的连音和大多数的音程或和弦均采用此方法弹奏以取得很有控制的极具朦胧感的音色。
二、手臂触键与音色的关系
运用胳膊肘关节以下部分的重量及力量触键,时常需要肘部带动手臂运动以取得理想音色。前臂触键中速度快的垂直触键多用于表现速度较快的连音或音程及和弦的跳音。mf 或 f 快速连音乐句中,依靠手腕及肘部的带动和手指的连续抬起使前臂的力量不断地转换到每一个音上,发出洪亮尖锐的音色。音程及和弦的跳音是靠前臂的重量落到琴键,同时借助琴键的反作用力,有时还需指尖往里抓键的动作完成,产生透彻而响亮的声音。前臂触键中速度慢的垂直触键用于音程或多音和弦,因为慢速的触键必然会削弱触键的力度,而如果用前臂的垂直触键产生的力量就会与其相抵消,白白浪费力气,因此单音的演奏一般不必用此方法。学习钢琴演奏的人可能都有这种感觉,就是弱奏中的音程或和弦远远没有强音中的易弹,常常控制不好两个以上音符的同时下键,此时的垂直触键则能够在较弱的音响中获得较为集中而整齐的声音,产生的音色虽然柔弱却能给人以较集中的感觉。
前臂触键中速度慢的水平触键一般不用作弹奏单音,慢速的水平触键已经极大地削弱了触键的力度,用一定速度的手力触键就可以得到想要的音响,所以没有必要再使用前臂触键。有些人认为演奏非连奏或断奏的音符时需要用前臂触键,其实在演奏 p、pp 时手臂、手腕的抬起只是为了断奏的需要,而真正下键时把前臂的重量又收了回来,控制在手力或指力当中。此种方法常用于和弦或音程的弱奏,运用前臂的重量下键,有时下键的同时手指微微前推或向里拉,出现的音色朦胧柔美,极富诗意。
运用整个胳膊的重量及力量,有时甚至需要全身的力量触键,产生强烈巨大的音响效果,一般采用快速触键,通过触键面积的变换改变音色。由于全臂触键属于用力最强的一种触键方法,削弱力度的慢触键没有必要与其结合,所以全臂触键中只有快速的垂直触键和水平触键两种。全臂触键中快速的垂直触键多用于辉煌的大和弦或急风骤雨般的音乐中。调动全臂乃至全身的肌肉,把力量传送到指尖,使指尖具有爆发力的触键,这需要有钢铁般的手指以承受如此巨大的力量。此种方式产生的音色尖锐、果断,演奏贝多芬、李斯特等音乐家的具有交响性的作品中最激烈最强悍的部分较为合适,也适用于演奏浪漫派时期多数音乐家的作品及二十世纪先锋派的具有敲击性音响的音乐。
全臂触键中快速的水平触键在浪漫派的音乐中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而印象派的作品中也时有应用。它所产生的音色饱满、洪亮,同时给人以深沉、内敛的激情感受,就好像是在平静的海面下潜藏着巨大的漩涡或海啸一般。
三、触键速度与音色的关系
触键速度是指手指从接触琴键到弹到键底的时间,一般分快速触键与慢速触键两种,但实际上从最快速到最慢速还有多种速度的触键方法,两种不同速度的触键哪怕只有 0. 01 秒的差别都能在钢琴上产生音色的变化,不同质量的钢琴也对触键速度产生影响,如一般三角钢琴的琴键就比立式钢琴的琴键深且沉,同样的音色在三角钢琴上需要的触键速度必然要稍快一些,力度也要稍大一些。
从手指接触琴键到键底的速度非常快,垂直触键会产生明亮、尖锐的音色,水平触键会产生较浑厚的音色,触键力度的不同会产生从弱到强的不同层次的音响效果。快速触键中的垂直触键运用的范围非常广,可以说在各个时期的作品中都要用到。它不论是在表现轻快的跳音、快速跑动的音符等方面,还是在表现激烈的单音、音程、和弦等方面都责无旁贷。从指力触键到全臂触键,此种方法不仅使音响有强弱的变化,还会通过指触面积的细微变化发出从细小、清晰到坚定、刚毅乃至尖锐的音色变化。快速触键中的水平触键则运用于浪漫派及其以后的作品中,它刚中带柔,为音乐增添了诗意与韵味。用指力触键或手力触键演奏有如行云流水般的音符时,音色好像被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雾,表现雾气蒸腾的水面尤为合适。
慢速触键是相对于快速触键来说的,过慢的速度不会使琴键发出声音,也就是二十世纪现代派音乐家发明的“哑键”,不属于本文的研究范围。慢速触键一般无需太大力度,因为重力加速度的原理,慢速触键已经削弱了手指对琴键的作用强度,所以慢速触键几乎用不到全臂的力量。
慢速触键中的垂直触键多用于较弱的断奏或连奏中,音色柔弱却不失精致集中。巴洛克及古典主义的音乐作品多采用此方法,根据音乐的要求使用指力触键、手力触键和前臂触键产生由弱到强的音响变化。如演奏莫扎特《bB 大调奏鸣曲》( 0p. 333) 第一乐章中在弱要求下的八分音符时,运用稍慢速度的垂直触键,使音色听起来柔和精致。在第二乐章中更多地用到此方法,开始时的右手音程需要小心翼翼地奏出较弱却集中的声音,掌握一定的触键速度,既不能太慢使两个音弹不齐,又不能过快使音色太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