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46年的巴黎,一本名为《奈利达》的小说悄然上市,虽然其作者丹尼尔斯特恩的名字并不响亮,但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丹尼尔斯特恩只不过是个笔名,其真实名字是玛丽凯瑟琳索菲达古,也就是著名的玛丽达古伯爵夫人。她是当时巴黎社交界众所瞩目的焦点人物之一。肖邦那套包括《革命》练习曲在内的12首练习曲(Op.25)就是题献给玛丽达古伯爵夫人的。更为重要的是,她还是著名音乐家李斯特的情妇,二人为躲避世俗的指责,最终从巴黎私奔逃往瑞士,并先后生养了三个孩子,其中第二个孩子女儿科西玛长大后所嫁的第二个丈夫则是另一位著名音乐家瓦格纳。
玛丽达古伯爵夫人生于1805年12月,1827年嫁给维康达夏尔达古伯爵。1833年在私人沙龙中与李斯特相遇,随即坠入爱河,1835年私奔到瑞士后定居于日内瓦。就像长在别人家树上的果子一样,没尝到时总认为其味道不错,可一旦偷到口中时就觉得平淡无奇了。二人同居后渐生矛盾,到1844年彻底分手。尽管玛丽达古伯爵夫人曾在给李斯特的信中说,“我的爱耗去你的生命。我相信你仍是会爱得快活的。……对我来说,我永远也不会再去爱另一个人了。不过,我为什么要剥夺可以成为你的新生活源泉的另一次爱情呢?我深深尊重你的自由。”但事实上,她对李斯特却是深深怀恨的,所以,在她的自传体小说《奈利达》中,以李斯特为原型的男主人公古尔曼的人格受到了她强烈的批判,小说结局时,古尔曼在道德败坏、健康毁损的情况下,已垂危病榻。
玛丽达古伯爵夫人如此攻击李斯特也并非过分。因为李斯特本人在生活上一塌糊涂,是一个典型的花花公子,有人认为他与欧洲文学史上常被人提起的浪荡哥儿唐璜可称得上是“旗鼓相当的对手”。
弗朗兹李斯特,1811年10月22日出生于匈牙利,6岁开始学习钢琴。1821年,李斯特随家人迁往维也纳,拜在贝多芬的学生卡尔车尔尼门下。1822年12月他举办首场公开音乐会即获得巨大成功,在1823年4月举行的第二场音乐会结束之时,被后人称为“乐圣”的贝多芬激动得上台亲吻了他的双颊和前额。此事成为李斯特终生的骄傲。同年秋天,李斯特一家迁往巴黎。从此,李斯特成为巴黎艺术圈内闪亮的明珠。在李斯特16岁那年,他的父亲亚当因伤寒去世了,临终时意味深长地劝诫儿子说:“我担心女人会毁了你。”后来的事实证明:知其子莫过其父。
所以,玛丽达古伯爵夫人在《奈利达》这本小说中谴责李斯特道德败坏并诅咒他健康毁损也并不为过。然而,达古伯爵夫人也如在小桥上看风景的人一样,她在小说中批判李斯特,也有人在小说中批判她。后来与她交恶的乔治桑就在小说《奥拉斯》中以她为原型塑造了一个夏伊子爵夫人,冷酷虚荣,矫揉造作,经常装腔作势,不懂装懂。
很显然,巴尔扎克在这部小说中对玛丽达古伯爵夫人是抱有一定同情心的,他把攻击矛头直接指向了“花花公子”李斯特。巴尔扎克本来曾与李斯特有过深厚的友谊,他的《朗热公爵夫人》就是题献给李斯特的,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转而对李斯特进行攻击和谩骂,他在《和一个外国女郎的通信》中,称其“装腔作势、虚情假意,是个江湖骗子”,并“为把一本书题献给了他而感到痛心”。有人分析认为,巴尔扎克可能是出于对李斯特的嫉妒。同样攻击李斯特的也大有人在,如著名诗人海涅也说:“有时候我想这样来解释李斯特的巫术世界上任何人也不能像李斯特那样组织成功的演出。在这方面,他也是天才。最高贵的人们自愿和免费为他服务,那些被收买的捧客则按照特别的纪律执行他的指示。”有些报纸则说得更为粗暴和有趣:“他变成一些人的偶像,有些人为他举行火炬游行,演唱小夜曲,女人跪在面前吻他的手,有几个疯子还在自己的衣服和手套上绣上他的头像,人们简直是失去了自己的清醒理智!……在他每次演出后的剧场里,工人们不得不花几天的时间用抽水机抽干那些女人们流下的泪。”
看来李斯特的生活作风问题和他的轰动效应早已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了,但李斯特“钢琴之王”的美誉决不是靠这些来成就的。
李斯特身兼作曲家、钢琴家和音乐评论家于一体,是19世纪钢琴作曲家中浪漫主义色彩最为华丽的一位,他不仅创作了《爱之梦》、《前奏曲》等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并创造了交响诗这一新的音乐体裁,同时他还是一位震惊于世的钢琴炫技大师,形成了一套特有的演奏技巧,如准确的大跳、双手八度交替半音进行(又称“李斯特八度”)、快速度轮指、高音区快速装饰奏法、踏板的巧妙运用等。他把钢琴当作乐队来使用,形成一种热情、诗意、辉煌、奔放的风格,开创了钢琴独奏会和背谱演奏的先例。在他之前钢琴家的演奏会一般都是弹协奏曲的,独奏曲不过是点缀而已,而李斯特却弹整场独奏也不会使听众感到厌倦。他还是第一位侧面对着观众演奏的钢琴家,在李斯特之前,钢琴家在演奏会上都是面对或者背对着观众演奏的。
在人格上,李斯特的身上更是闪现着少见的大师品质。李斯特一生中曾用近10年时间举行了一千多场音乐会,但他只从中取出一小部分用来养育子女和支付必要的开支。而将大部分钱用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捐资完成了波恩的贝多芬雕像以及比利时音乐家格利特里雕像;他捐资修建了科恩的大教堂;他为康德的母校捐款以解困难;他修建并资助了许多孤儿院和慈善机关等等。在这些个人音乐会上,他演奏了近千首作品。除了他独自创作的外,还利用自己的影响,以改编的方式积极向公众推荐那些尚未成名的音乐家、甚至是他死对头的优秀作品。他在魏玛担任宫廷乐长和乐队指挥时,大力扶植并亲自指挥了瓦格纳、柏辽兹等同时代作品的首次演出。像他这样宽宏大量、没有妒忌心地对待同行艺术家,在历史的记载上是很少见的。晚年时,他又不遗余力地培养了冯彪罗、陶西格、艾米尔沙瓦、罗仙达、德尔贝、索菲亚曼达、安索尔格等一大批优秀的享誉世界的钢琴家。
李斯特更为人称道的,则是他对自己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尽管他10岁时就离开了匈牙利,但他却是最早把匈牙利民族音乐提高到世界水平的音乐家。在他成名之后,他就一直在关注着匈牙利的各种动态。1838年,当他在威尼斯一家报纸上看到匈牙利佩斯城发生大水灾时,他的心被剧烈地震动了。多少年来,他像风信子一样随风飘荡,落在哪里就在哪里生长从奥地利到法国,又从法国到瑞士,四处漂泊让他的爱国之情益发地浓郁了。他在写给朋友马萨尔的信中说:
“激情和烈火使我认识祖国这个词的真实涵义。在我心灵的眼睛面前展现了极为美丽的图景:熟悉的森林回荡着猎人的号声,美丽的多瑙河穿过高山陡峭奔流直下,广阔的草原牧放着自己的牛群。这就是匈牙利。她肥沃富饶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优秀的子孙。这是我的祖国!我就是这样呼唤着她,也许你会觉得好笑,我也是这个古老伟大种族的一分子,我是这个独特的,从不屈服的民族的子孙。……啊!我那广袤而遥远的祖国!我那些素不相识的朋友们!我那巨大的家庭!你的苦难召唤我回到你的身边。我惭愧地低下头,向被我遗忘多年的祖国表示深切的同情。”
1848年,资产阶级大革命率先由法国爆发,在法国二月革命后,奥地利随即爆发了维也纳三月革命。在一片修改宪法、改组内阁、实行人民代议制度的呼声中,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乔装逃往英国。
维也纳三月革命的消息传到匈牙利,首府佩斯马上掀起了革命高潮。3月15日,以爱国诗人、革命民主主义者裴多菲为首的革命者在佩斯举行集会,通过了资产阶级改革的政治纲领,即《十二条》:要求出版自由,取消书报检查;成立匈牙利责任内阁和国民议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废除劳役制;建立国民自卫军,实行陪审制度等。当天,裴多菲等革命者领导着群众示威游行。他们高声朗诵裴多菲所写的《民族之歌》:
起来,匈牙利人,祖国正在召唤!
是时候了,现在干,还不算太晚!
愿意作自由人呢,还是作奴隶?
你们自己选择吧,就是这个问题
向匈牙利的上帝宣誓,
我们宣誓,
我们宣誓,我们
不再继续作奴隶!
……
匈牙利自治后,奥地利政府多次挑唆其内部矛盾,最终都被新成立的匈牙利军队所平定。到了1848年12月2日,奥皇斐迪南一世退位,他的侄子弗兰西斯约瑟夫一世(18481916 年)即位。这位新皇帝竭力要恢复原有的封建专制统治,并于12月中旬派出军队大举进攻匈牙利。1849 年1月5日,佩斯陷落。匈牙利军队集聚力量于4 月初发起连续反攻,同时正式宣布匈牙利独立,推举匈牙利著名的爱国志士科苏特为国家元首。5月21日,首都佩斯光复。
李斯特本来就是一个对革命充满了热情的音乐家。早在1834年法国里昂第二次爆发纺织工人反对资产阶级的武装起义时期,他就曾以起义工人的战斗口号“不能靠劳动而生,毋宁为战斗而死”为题词,写下了一首名为《里昂》的钢琴曲。而在更早的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时期,初到法国未足10年、年仅19岁的李斯特亲眼目睹了复辟的波旁王朝被推翻、金融资产者在群众力量的扶持下以革命的方式建立七月王朝的过程,在这场革命中,他曾为一名激进的革命派,甚至亲自参加了巴黎的街垒战斗。他被这场革命的巨大力量所震撼,开始构思一部名为《革命交响曲》的鸿篇巨制。但不久由于他对音乐的热情消退、转而热衷于文学和哲学,虽然后来他在柏辽兹、肖邦、帕格尼尼的影响下重新返回音乐世界,但那部计划写5个乐章的《革命交响曲》却迟迟未能入手。
这一次,对匈牙利革命失败的无比痛心和对旧日朋友们遇害的深切悲恸,促使他急切地拿起笔和纸,一气呵成地写完了《英雄的葬礼》。这部交响诗后来被列为李斯特13部交响诗中的第8首。
交响诗《英雄的葬礼》是李斯特关切匈牙利命运、与祖国同喜共悲的重要代表作品。此外,李斯特还有《匈牙利幻想曲》、《匈牙利》、20首《匈牙利狂想曲》、《匈牙利加冕弥撒》等一大批弘扬匈牙利民族音乐、描述匈牙利生活的作品。
纵观李斯特的一生,尽管他对身边的无数情人们显得朝三暮四,然而对于他的祖国,李斯特却是忠贞无二的。
正如李斯特在晚年著名的宗教清唱剧《基督》的献词中所说的:“我是你的,我的荣誉归于你,我永远属于匈牙利。”
这段献词题写于1873年。1886年7月,李斯特前往巴伐利亚参加拜罗伊特音乐节。在那里,他坚持要听他的女婿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但由于旅途中的舟车劳顿和严重的肺炎引起了肺部充血,他没有听完这部歌剧就退场了。7月31日,李斯特病逝世于拜罗伊特,享年75岁。
在李斯特去世之前,匈牙利通过不断的斗争已于1867年与奥地利达成协议,在奥皇为统一元首的前提下建立二元化的联合国家政体,国名改为奥匈帝国。后来在1918年末,匈牙利因奥匈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彻底崩溃而实现了完全独立建国。
扩展参考:
图书:
《李斯特》,[匈]加尔久尔吉山道尔著,朱安康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李斯特》,[俄]米尔什坦著,张玉芝等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钢琴之王李斯特》,周小静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胜利与悲叹李斯特与玛丽、卡洛林公主》,李俊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李斯特和茶花女》,[法]弗兰西斯维因瓦著,李元坚译,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
《贝阿特丽克丝》(收于《人间喜剧(4)》)中),[法]巴尔扎克著,张裕禾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裴多菲评传》,兴万生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裴多菲诗选》,[匈]裴多菲著,孙用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茶花女》,[法]小仲马著,王振孙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唐璜》,[英]拜伦著,查良铮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李斯特:英雄的葬礼》(Heroide funebre),收于《李斯特交响诗全集2》(Liszt:Complete Tone Poems,volume 2),海廷克指挥伦敦爱乐乐团版;
《李斯特钢琴曲:里昂》(Lyon);
《李斯特:匈牙利幻想曲》(Liszt:Hungarian fantasia),卡拉扬1960年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版;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Liszt:Hungarian Rhapsodies),共19首,齐栋(Roberto Szidon)演奏1972年版或康帕纳拉(M.Campanella)演奏19711972年版;
《巴尔托克:科苏特》(Bartok Symphonic Poem:Kossuth)。
《一曲相思未了情》(Song Without End)美国1960年出品,查尔斯维多、乔治丘克联合导演;
《李斯特狂》(Lisztomania),英国1975年出品,肯拉塞尔导演;
《即兴之作》(Impromptu),又译《春光奏鸣曲》、《我爱肖邦》,波兰1991年出品,詹姆士莱柏林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