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晓 邓思杭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21)
《溪山琴况》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关于音乐美学著作,这部书立足于对传统音乐激发和思想的探讨,系统提出了音乐的“意境”论,对乐器演奏、作品表现等方面可以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钢琴演奏者可以借鉴《溪山琴况》折射出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对继承和发扬传统音乐思想和探索西洋乐器的民族化应用产生积极作用,在不同语境下寻找到对音乐美学思想的表达方式,在审美经验上予以演奏者借鉴与启发,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溪山琴况;音乐美学;钢琴演奏
近些年来的国内外钢琴比赛中,中国选手都给人以“技巧精湛”的印象,演奏技术无可挑剔;但是在许多演奏中可以窥见,部分钢琴演奏者拥有娴熟技巧,一味追求钢琴演奏中的“技”而忽略了“艺”,必然使得钢琴演奏和情感表达显得空洞乏味、缺乏美感,演奏者也会在创作及表达中陷入瓶颈。无论何种乐器,都离不开相通的艺术规律,即以技术为基础,传递音乐思想,追求审美上的体验,钢琴的演奏也是如此。钢琴表演不仅需要演奏者具备高超的演奏技巧,更与其自身的艺术修养、文化积淀以及审美趣味息息相关。因此,严格来讲,钢琴演奏对一名优秀演奏者的各方面素质都要求颇高。《溪山琴况》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音乐美学思想论著之一,从技术、音乐上以琴技为手段,阐释更深层次的音乐美学追求,对音乐表演艺术进行了十分深刻的论述,对于中国古代音乐表演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近些年来,随着学钢琴的人群不断增多,钢琴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逐渐加深,而钢琴艺术的民族化表达也是一个关于钢琴演奏的重要研究领域。西方有钢琴,中国有古琴,虽然钢琴与古琴诞生于不同的两种文化背景中,但以《溪山琴况》的音乐美学思想为指导,放眼在本土化的文化视阈里,进而试图在共性化的问题上从该本著作中得一些启发,依然是一次有价值的美学探讨。通过《溪山琴况》思考演奏者应该如何在钢琴上找到本土化的文化阐释方法,也是对音乐作品、思想情感的表达的丰富、填充。
一、“和”:演奏者的辩证思维与艺术表达
“和”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对于中国传统审美过程而言非常重要。张岱年曾提出,“整体思维本身又包含着直觉思维和辩证思维。儒道二家一方面强调要用直觉方法去人是万物本源或宇宙整体,另一方面有主张用辩证的方法去认识多样性中的和谐和对立面的同统一”,而这种“和谐”在中国古代艺术审美中出现了两种主张:“一种注重外在形式(秩序、规范、法度)的和谐,一种注重内在精神(神、韵、气)的和谐;一种讲究认为的力量和方法,一种强调自然天成。”这与《溪山琴况》里所强调的“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是有很多共通点的。
在《溪山琴况》关于“和”的论述中提到:
要之,神闲气静,蔼然醉心,太和鼓鬯,心手自知,未可一二而为言也。太音希声,古道难复。不以性情中和相遇,而以为是技也。斯愈久而愈失其传矣。
钢琴演奏者在演奏中需把全身协调、技术平衡贯穿于整个学琴过程中,使其手指具备掌控琴键的精准性,即达到“弦与指合”。其实,演奏技巧的重要性已勿需多说,在我们的文化里始终崇拜一种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这种日积月累下,对技巧训练严格且精细的追求,也是一种独特的东方精神,介于此,我们应当将它发扬到底,毕竟技巧是音乐表达的基础,也是拓展艺术思想的基础。有了一定的演奏技巧以后,弹奏大量作品、训练起精准恰当的读谱能力,使得演奏者可以熟练运用演奏技巧来诠释作品(包括对音色的处理,节奏与速度的把控、分句处理、触键方式、声部控制等),达到上文所述的“外在形式的和谐”。如演奏的音色:人尽皆知,琴键击弦则发音,可钢琴的音色不仅此而已,有人形容霍洛维茨的音色变化之丰富更甚画家手中的调色盘,可见,通过一双手,可做出多少富有变化的声音。而音色的变化又与指尖的敏锐度密切相关,要想运指于得心应手间,其实这时候必是一个肌能协作运动的过程,关系到触键部位、触键深浅、下键迟速、用力多少,从四者中每一方去取舍、平衡、协调方能做到“指与音合”,通过指的每个细微动作达到想要的声音。可见,“和”的存在并不仅限于技艺,更需要演奏者自身的品行中和。音乐并非全属于概念化、理论化的逻辑范畴,钢琴演奏者需要保持理性的辩证思维,使其演奏更具条理与逻辑,不仅让听众惊叹于绝妙的技巧,更需要情绪上的共鸣以及思想上的触发,因此在整个演奏过程之中则要求演奏者在二度创作过程中投入大量心思,用自己的经历产生共情,同时也带动听众一起达到一种更高境界的共融氛围。保持这样的辩证思维的基础上,把技艺与情感融为一体,把和谐的审美境界当作人生的理想追求,达到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的融合,真正做到“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
二、“静”:演奏者的主体性与品性体悟
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提到,“成为中国山水花鸟画的基本境界的老、庄思想及禅宗思想不外乎于与静观寂照中,求返与自己身心的心灵节奏,以体合宇宙内部的生命节奏”。这种品性体悟在中国传统艺术思想中非常常见,强调了艺术中的心灵感悟与主体体验,对于艺术表达的主体提出了一个参考标准。在《溪山琴况》中如果说追求演奏中指、弦、音、意之“和”是一种天地人共融的瞬间状态,那么“静”则是演奏者自身灵性的体现,关乎长久以来的品性修养与文化积淀,是一种演奏者的品性体悟,也是其主体性的直接表达。许多古代圣贤无论做学问还是品音乐皆求一个“静”字,寻一处僻静,或幽室,或竹林,心境自然神逸,环境之静与内心之静相结合即可通向杳渺之境。就像哲学概念中的“气”,在审美体验中也指一种心境状态,是能以高度精神境界去体验万物的一种心理能力。然而,如今的生活环境让人很难与草木河山为邻,物质的欲望也层层迭出,现代人在大千世界的林林总总里回归简单自然的确不是易事。
反观如今的钢琴教学与演奏,许多学琴者都是抱以陶冶情操、提升艺术内涵的目的,可往往一段时间以后就会被各种比赛、考级、工作等现实问题所压制了,他们最初想要享受音乐的初衷已很难找回。如果只为掌握基本演奏技能而忽略了其审美教化功能、审美认知功能,这就与艺术的主体性背道而驰了。钢琴的演奏和表演过程可以考验一个人的心性,追求“静”的心态,是突出强调了主题的精神性和主体精神的表现性,更好把握个人对艺术表达的理解、对思想情感的融汇,展示出更好的作品。钢琴演奏者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静心体会到自我情感和表达方式,唯独心静,才能理性地思考与表达:手指该用何种动作达到衔接舒适自然且准确;这些音与前面有何联系,是一句的开头还是结尾,该如何处理;这里的声部层次是否分明,是否还有隐藏的声部线条;这里的和声色彩改变了,该用什么样的音色来表达……等等,各式各样的问题,从和声、节奏、对位、织体等各方面去联系,结合作品风格背景,以及自身的文化修养、哲学思考等最终才能出来一次有内容的诠释。
三、“远”:精神性的表达与境界诉求
在《溪山琴况》中所体现出来的意境构成类型分成三个部分:物境、情境、意境。意境的创造往往“首先是艺术家观察与体验客观世界的物象,睹物生情,而生心象……对具体的心象加以改造、变形、重组,形成心灵意象……并落实于物质形式之上,而为艺术意象”。这样的例子在许多中国艺术作品中都有体现。
在创作和演奏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钢琴作品时,都或多或少与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精神性产生较大关系,尤其就以“意象”与“意境”的营造为甚,这样亦为钢琴演奏本土化、民族化的常用的表达方式。例如朱践耳的《流水》,它是根据《小河淌水》的素材加工创作而来。整个作品的主要音型织体如流水般上下流动,在外声部点出主旋律,其声部的安排就犹如水墨画,并非全部浓墨重彩,大部分淡淡地一笔带过,只在关键处画龙点睛。而对音乐的把控,若演奏者的生活中亲身体验过小河淌水的情景,听过涓涓流淌的水声,见过水流在阳光下斑驳流淌,那么再来演奏这首曲子,则不会只是弹了一堆毫无意义的音符串。如果说“物境”的体验更为直观,可以靠生活经验直接获得。那么“情境”则需要调动演奏者的情感。常听人评价一个人的演奏有没有感情,其实对演奏者的要求是有没有将自己生活中的情感经验嫁接到演奏中去。《溪山琴况》中的“澹”况讲道:
吾爱此情,不求不竞;吾爱此味,如雪如冰;吾爱此响,松之风而竹之雨,涧之滴而波之涛也。有寤寐于淡之中而已矣。
文中提到了冰雪、松竹、风雨、波涛这些意象,而由这些意象都是寄托着情意的,如无半点情,也写不出这般诗意的文字,更不能从中获得满足感。如在但昭义的《思恋》一曲,改编自《那就是我》这首歌,描写了游子在他乡对祖国母亲的无限思念之情。歌曲的歌词本身就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意象,如炊烟、小河、小磨,竹笛等等,而这些意象一个个组合起来,在脑海里就形成了那番故乡之景。这些画面或未曾经历,但能从许多细节构成自己想象中最能触动心怀的故乡。在演奏过程中,联想着那些场景,心里跟着旋律哼唱,自然就流露出最真挚的情怀,情感也得到了抒发,而当物境与情境充分交融,便产生“意境”。
《溪山琴况》中“和”况里讲的“音随意乎,将众妙归焉”、“意之深微”,此时令观众意犹未尽的不是恢弘辉煌的气势,而是对比之下的微乎几音或是间歇中的留白,更能让人意犹未尽。而在“细”况里讲到“妙在丝毫之际,意存幽邃之中”也是这个道理。如此的诗情画意,不仅在中国音乐里有,在肖邦音乐里也不缺乏。钢琴家傅聪先生拥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他曾提到“肖邦音乐里包含着中国画,特别是山水画里的线条艺术,尤其是黄宾虹山水画里的艺术,有那种化境、自由自在的线条。”作为钢琴演奏家的傅聪能以中国人的文化视角来发掘肖邦音乐里的中国诗性,并得到西方的认可,这就说明音乐能在某些时候超越文化语境,而在某种美学表达和意境营造中得到高度统一,这个时候,艺术思想和情感就超越了作品本身,开阔了作品更为深远的审美视野——最终获得一种即有即无的朦胧美、从有限到无限的超越美、不设不施的自然美。这对于钢琴演奏者的演奏技巧及作品的情感表达而言,都是很好的经验借鉴。
四、结语
《溪山琴况》中二十四“况”皆体现有审美旨趣,并对钢琴演奏有着或多或少的启发。钢琴演奏者可以以此书为源,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美学和音乐思想并加以借鉴,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演奏和思想水平,收获更多艺术经验。
[1] [明]徐上瀛,徐樑编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3.
[2] 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3] 彭吉象.中国艺术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4] 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美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5] 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6] 李忠.傅聪钢琴表演美学思想并及音乐作品原作问题研究[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09.
四川音乐学院2015年研究生科研项目《浅谈<溪山琴况>中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对现代钢琴演奏意蕴之启发》研究成果(CYYJS20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