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姗姗
摘 要:随着西方音乐的不断发展和传播,钢琴音乐在我国从无到有的产生并发展起来。伴随着我国钢琴作品从青涩走向成熟,其中有助于钢琴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将中国民族文化融入钢琴作品之中,使钢琴作品富有中国特色。在钢琴作品中,音乐的旋律特点、调式及和声、表达的情感是它的代表内容,是吸引人们的重要元素。因此,为了让现代的钢琴作品表达中国民族文化,就应当分别使这三个方面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的特色。本文将针对现代钢琴作品如何充分地表达中国民族文化进行详尽的阐述,希望能够对现代钢琴艺术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使之得以发扬光大。
关键词:现代钢琴作品 中国民族文化 表达方式
钢琴艺术作为西方的音乐文化艺术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上世纪初开始逐渐传播到中国,并受到许多人的喜爱和关注。然而,钢琴音乐作为一种“舶来品”,想要在中国生根发芽,长期地发展下去,就必须与中国的民族文化相结合,发展成新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钢琴音乐。因此,现代的钢琴作品应当寻找不同的方式方法将中国的民族文化融入其中,从而使中国的钢琴作品实现真正的发展。
一、将中国民族文化融入钢琴音乐旋律之中
现代的钢琴作品想要表达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就应当深入了解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旋律,将其与西方传统的钢琴音乐相融合。从旋律的特点来看,西方的音乐旋律和中国的音乐旋律有较大的区别。西方的音乐在旋律方面,非常重视音乐的气势和场面,具有气势恢宏浩瀚,场面壮观宏大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他们旋律的逻辑性和对称性上。中国的音乐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就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历史十分悠久,受古代音乐影响较大,讲究古典美,十分强调音乐内在的意境和韵味。因此,中国音乐的旋律比较自然,也非常流畅,有时会在中间加上一些修饰手法,使旋律变得丰富。在这样的旋律特点下,大多数中国的音乐具有悠扬的曲调,深远的意境,以及难以言明的韵味,“三日绕梁,不绝于耳”。
中国钢琴音乐历经百年,创作之路艰辛曲折,老一辈作曲家一直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创作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钢琴音乐作品,一直致力于让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钢琴音乐走向世界。在钢琴音乐初步传入中国时,中国便有一些爱好钢琴音乐的人创作出了一些钢琴曲,然而这些钢琴作品由于时段的影响,受西方钢琴音乐作品的影响比较大,在旋律和其他方面都套用了西方的模式,还不具有明显的中国民族特色。尽管这样,这却是我国钢琴作品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为后来的钢琴作品创作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到了20世纪中期,我国的钢琴音乐走向了繁荣阶段,这时的钢琴作曲家将中国传统的民族旋律与西方的钢琴艺术相结合,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钢琴作品。例如,当时出现了许多加入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钢琴作品,丁善德先生以新疆民族文化为特色的钢琴曲《第一新疆舞曲》和《第二新疆舞曲》,桑柏创作以内蒙古民族和苗族文化为特色的钢琴曲《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和《苗族民歌酒歌四首》等等。现代中国作曲家们也不甘示弱,积极致力于具有民族特点的艺术创作,譬如作曲家张朝创作的钢琴独奏曲《皮黄》,将中国民族文化中的瑰宝京剧,于西方乐器之王钢琴巧妙结合,使得钢琴具有了别样的戏曲腔味,融京剧声腔与钢琴艺术于一体,充分体现了作曲家追求民族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创作思想。
二、将中国民族文化融入钢琴音乐调式及和声之中
西方的音乐与中国的音乐在调式和和声方面也有很大的区别。由于西方的音乐往往比较喜欢营造出规模宏大的特点,因此它们的音乐调式常常使用复调方式。复调的含义是指两个不同的音调在不同声部同时演奏出来,即独立又相互影响,由于这些调式共同发出,使得钢琴音乐作品非常富有层次感,也更容易营造出恢宏的气势。此外,西方的钢琴作品非常善于使用和声,和声可以让音乐的气氛更加浓厚,可以让音乐更加圆润、饱满、和谐。
相比来说,中国的音乐更加地具有线条感。中国的音乐属于单音乐体系,在调式方面也是以一个调式为主,在不同的地方辅之以其他调式,使音乐总体上呈现出悠远、自然的特点,又多了一丝灵活和丰富。中国的传统音调为五个,分别是宫、商、角、徵、羽。大多数音乐都是以其中一个音调为主音调,也就是单音调模式。在和声方面,与西方音乐相比,中国的音乐对于和声的运用就显得比较缺少。
现代的钢琴音乐作品在创作时,为了更多地带有中国音乐的特色,就应当在音乐的调式及和声方面进行一些革新,放弃继续遵循西方钢琴作品的调式以及和声特点,融入中国本土特有的特点。举例来说,作曲家贺绿汀于1934年创作了非常著名的钢琴曲《牧童短笛》,这是一首将中国音乐的音调、旋律融入钢琴音乐的代表性作品。这首钢琴曲以五声音阶为基调,在此基础上不仅借鉴了民间的调性方式,而且还模仿了中国本土乐器竹笛的音色。曲子的第一段使用了复调,表现出牧童心情的欢快。第二段使用了主调,将中国自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得到进一步展现,使曲子洋溢着田园生活的自然与快乐,更易于人们接受与欣赏。
三、将中国民族文化融入钢琴音乐情感表达之中
1.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学派中,以庄子为代表,提出了“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延续了上千年,意指自然和人类都是世界上的一个部分,人受到自然条件和自然规律的限制,理应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因此,人应当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个思想至今对人们仍有很大影响,有很多的诗歌、音乐作品中都体现了这个思想。
现代钢琴作品以表达中国民族文化为目标,可以在表达钢琴曲的情感时,注入“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就是说将中国传统的思想情感用现代音乐手段表达出来。著名的作曲家江文也创作了一首享誉国内外的钢琴曲《台湾舞曲》。这首钢琴曲所表达的情感,便体现了作者一种想要与自然合为一体的思想,是以前的钢琴曲从未表达过的带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钢琴作品。作者在钢琴曲的前半段,像是在很用力地描绘风景,表现出对这个风景的喜爱,而在后半段却把这些全部都隐去,变得非常的空灵,表达了作者将自己隐于天地万物之间,与天地万物合而为一的思想情感。
2.中国“以人为本”的和谐理念
自古以来,中国的思想文化中就有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封建社会时期的儒家正统文化中便开始注重人本思想,鼓励人们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强调团结,注重群体原则,这时的“以人为本”便有了一种和谐的思想在,强调的是以一个群体为本,而不是单纯地以单个人为本,这与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想有所区别。顺应国家刚刚成立时的社会主义潮流,一大批带有“以人为本”思想的钢琴作品诞生出来了,形成了这个时期钢琴作品的主潮流。现代钢琴作品中,将“以人为本”思想作为情感而表达,有利于增强钢琴作品的“中国味”。
举例来说,著名作曲家王建中创作了《翻身的日子》、《解放区的天》等作品,这些作品就是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共产党解放全中国为背景而创作的,这两首钢琴曲都是以人民群众整体为刻画对象,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于革命胜利的快乐,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便是人本思想。再比如,《黄河》这首钢琴曲,它描绘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人民和八路军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的情景,抒发了整个中华民族在面对外来侵略时表现出的团结和英勇情怀。
3.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在春秋战国时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周易》中的一句卦辞,它告诉人们应当始终保持自强不息的精神。直至现在,自强不息的精神已经流传了两千年,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全民族人民所共同信仰的精神品质。很多人都将自强不息的精神通过各种文学方式来抒发,例如古代文言文、诗歌、现代文章以及音乐作品等等。
当代钢琴作品致力于表达中国民族文化,对于民族情感的表达也有很多,其中对于自强不息精神的表达更是有很多。举例来说,《和平进行曲》是一首以抗战时期为背景的钢琴曲,它表达了人们在战争时期为了保卫祖国而展现的自强不息,坚持到底的精神。在当时,这首钢琴曲鼓舞着人们浴血奋进,为实现抗日战争的胜利而不断奋斗。还有,王建中先生在建国后创作了钢琴曲《梅花三弄》。自古以来,梅花不畏寒冬,傲然绽放的特点使得人们为梅花赋予了坚强不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更是常常以物喻人,借梅花来展现人的品格。王建中先生的作品便是如此。他将梅花自强不息的精神通过钢琴曲传达出来,也就是将中国民族文化与西方钢琴艺术融合在一起,是中国钢琴艺术的新发展,更是现代钢琴艺术应该追求的新境界。
四、结语
综上所述,西方的钢琴音乐想要在中国实现持续性的发展,钢琴作曲家们就应当学会与中国的民族文化交流、借鉴、碰撞,在此基础上创作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钢琴音乐作品,实现钢琴音乐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作曲家可以在钢琴音乐的旋律特点、音乐调式及和声、音乐表达的情感等三个方面为钢琴音乐作品赋予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特色,推动钢琴作品走入新阶段、新时期,促使钢琴艺术的发展登上新台阶。研究、演奏以及推广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音乐作品,让学生乃至更多的人领略中国当代钢琴作品的美轮美奂,作为专业音乐院校的钢琴教育者,我们有这样的责任也有这样的义务。
参考文献:
[1]代百生. 中国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J].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3(2).
[2]卞萌. 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M].华乐出版社,1996.
[3]陶敏霞.琴音缭绕——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教学与欣赏[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4]杨树. 中国钢琴作品创作的民族化进程和对钢琴教育民族化的思考[J]. 乐器,2009(6).
[5]代百生. 现代音响隐藏下的中国文化传统——罗忠镕《钢琴曲三首》的“中国风格”探析[J].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9(4).
[6]曹莉芳. 论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风格[J]. 中国音乐,2009(3).
[7]李浬. 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民族色彩与时代发展[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8]金哲. 我国钢琴作品的民族性审视与世界性传播[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