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雨薇 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
现代钢琴是由古钢琴发展而来的。当前,音乐艺术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形成了不分国界的交流态势,虽然我国钢琴艺术的历史并不长,但是却得到了创新性发展,且发展极为迅速,这得益于钢琴创作过程中对传统民族音乐元素的挖掘与融合。通过增加民族音乐中的现代因素内容,将其与现代钢琴艺术进行有机结合,能够实现民族音乐文化与国际音乐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艺术家也可以由此创作出大量具有民族特色的钢琴曲目,这既实现了对现代钢琴艺术的创新性发展,也实现了对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促进了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进一步发展。
一、现代钢琴艺术创作融入民族音乐元素的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的培养需要挖掘本民族的文化资源,现代钢琴艺术的发展也需要在本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树立国际化眼光。中国数十年的钢琴艺术发展历程证实了现代钢琴艺术在创作时与民族音乐元素进行融合是中国现代钢琴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这能够促进我国民族音乐的长远发展。对于中国作曲家来说,钢琴艺术民族化创作简单来说就是用西方国家的乐理知识来编写中国特色的音乐,以此创作出适合在钢琴上演奏的作品。如果中国作曲家只是简单的利用钢琴这一工具进行创作,并没有在作品中融入民族特色,甚至无法判断其与西方音乐作品之间的区别,这样创作的乐曲是很难受到中国群众认可的。因此,作曲家在进行钢琴曲创作时,应该尽可能地在作品中加入一些中国民族音乐元素,这既能够丰富我国钢琴曲的种类,也能够一定程度上推进世界钢琴艺术事业的发展。
民族音乐元素融入到现代钢琴艺术的创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能够推动钢琴艺术在中国的普及,让更多中国听众可以通过现代钢琴艺术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由此激发国人对钢琴艺术的学习兴趣。其次,民族音乐元素融入到钢琴创作中能够拓宽民族音乐的创作空间,当民族音乐元素与其他国家的音乐元素有机结合时,就实现了音乐无国界的交流愿景。再次,民族音乐元素的融入也能够丰富钢琴创作思路,让创作者在应用弹奏技巧的过程中迸发出更多的音乐灵感。最后,融入中国民族音乐元素的钢琴曲开创了西方钢琴曲原本没有的指法和技巧。例如,有些音乐创作者会用钢琴模仿中国民族特色乐器的声音,而这些音色模仿的过程则需要运用不同的指法技巧,从而对钢琴弹奏进行特殊处理,这种民族化音乐元素的创新推动了钢琴艺术的特色化发展。总之,民族音乐元素融入到钢琴艺术创作中,既能帮助中国听众了解钢琴这个乐器,也将融入中国民族元素的钢琴曲推向世界,减少了中西文化的差异,破除了中西方音乐之间的壁垒,有利于丰富钢琴的演奏技巧。
二、我国钢琴艺术建立的过程
(一)萌芽期
明代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传教,他向皇帝进献的四十多件贡品中就有一张“大西琴”,他的随行日记中对这架琴进行了记录:“这架华丽的长方形琴身的西琴是击弦古钢琴,又称之为铁弦琴”。后来,四名负责演奏乐器的太监向神父学习钢琴的演奏技巧,并与利玛窦一起编写了八首歌曲。1673 年,葡萄牙传教士徐日升向康熙进献了古钢琴和管风琴,并和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一起成为康熙的音乐教师,康熙自己学会演奏后,还命后妃和皇子,以及皇室成员都共同学习西洋音乐。19 世纪末,随着教会的不断扩张,更丰富的西方文化传入中国,钢琴作为教会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时开始传入民间。1870 年,上海出现了第一家钢琴制造厂。随着教会学校音乐教育和师范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钢琴逐渐在中国开始流行,除传教士外,外籍钢琴家也为中国钢琴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上海国立音乐学院的成立,标志着我国钢琴艺术步入了正轨,这一时期,在我国钢琴艺术的发展过程中,部分音乐家已经认识到民族音乐的重要性,他们将民族音乐元素和浪漫主义元素,以及古典音乐元素进行融合,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音乐流派,不过那时钢琴艺术的发展还处于萌芽期,且更多的都是西体中用,还没有形成鲜明的中国特色的钢琴创作潮流。钢琴音乐民族化的萌芽阶段还受到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优秀的原创音乐作品启发了中国人爱国、自由、民主意识。其中,李叔同的成就和影响是巨大的,他的音乐教育思想就建立在学习西方音乐文化和继承中国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萧友梅是留学德国的音乐学者,他倡导依托于西方数百年成功的音乐教育经验,以系统、科学的现代教育制度为蓝本,建立中国专业音乐教育体系。蔡元培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之一,他为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同时,他也是“美育”概念的首位提出者,这是影响至今的教学概念。
(二)繁荣发展阶段
20 世纪30 年代和40 年代,我国在抗日战争时期也在继续发展着中国音乐文化,当时的钢琴音乐创作主要集中于激发群众斗争精神和开展群众歌咏运动的领域,体现了自觉的民族意识和浪漫主义风格。丁善德的《降G 大调序曲》就由昆剧《玉簪记》一折的【朝元歌】变化而来,王建中的《浏阳河》和赵晓生的《挑担茶叶上北京》钢琴曲均是根据民歌改编而成的,这些作品都是将民族音乐元素结合西方作曲技法创作出来的。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国内局势逐渐稳定,钢琴艺术的发展也慢慢具备了良好的环境和空间,全国各地逐渐成立了专属的音乐学院,而且在这一阶段,很多苏联音乐家都将自己专业的音乐知识和理论带入中国,这些音乐知识的传播促进了钢琴艺术在我国的发展。钢琴家殷承宗曾在电视节目中谈到他改编创作《红灯记》、主创首演《黄河》钢琴协奏曲时的经历,其中,《黄河》 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在于其具备内容完整的文字纲要,以及冼星海创作的流畅曲调。《黄河》第一、第二乐章象征性地表达过去,以《黄河船夫曲》中“黄河上的船夫与波浪搏斗”象征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第二乐章概括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同时也表现出在黄土高原上看“九曲连环”的震撼。在这一阶段,经过萌芽期的积累,我国钢琴家创作出了很多风格鲜明且具有民族音乐元素的作品,创作者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自身情感,有机结合西方音乐特色和中国民族音乐元素,从全新的角度解读了钢琴曲。
(三)现代多元化音乐时期
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艺术的传播方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人们通过音乐会、电视节目、视频音频等媒介接触到了丰富的音乐文化,在审美层面也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现代音乐家创作的手法呈现出多样性与民族性的特点,他们创作出大量具有中国民族元素的作品,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以现代音乐家陈其钢所创作的《江城子》为例,这是一首苏轼思念亡妻的作品,陈其钢以音乐的形式演绎了阴阳相隔的凄凉和痛彻心腑的爱意,心灵的悲哀越深,音乐语言的包含性越强、越隐晦,也更为感人。另外,随着国际文化的交流,音乐审美也在发生变化。长期以来,受到西方音乐美学的影响,一部分人一直把音乐的审美作为其第一功能,甚至全部功能,对于音乐的人文观照远远不够,不过在近期,这样的现象得到了改善。现代的钢琴创作越来越重视把音乐与文化相关联,作曲家认识到,脱离了音乐行为,音乐音响本身并没有任何意义。一些民族化的音乐作品已经被提升到了国家与民族性的高度,如我国民族歌曲《茉莉花》等,这些乐曲依托于民族化的音乐旋律,蕴含着深邃的民族内涵,在世界范围得到了人们的广泛传唱。
三、钢琴艺术创作中民族元素的应用
(一)曲目改编中的作用
钢琴传入我国的最初阶段,其发展比较缓慢,因为没有专业的教学人员,所以当时只有极少数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曲目出现,当时的创作者只能对西方曲目进行改编,这是最初我国在钢琴艺术中融入民族音乐元素最主要的方式,他们通过钢琴声模仿中国传统乐器,由此增强钢琴韵味。在本土化发展的历程中,我国钢琴艺术家将现代因素和传统因素进行结合,在题材、风格、审美、创作等多方面进行创作,进一步加强民族音乐曲目改编,其中《中国乐韵》选取了《平湖秋月》《姑苏行》《阳春白雪》等12 首曲子改编,配器演奏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右手弹奏钢琴旋律,左手由琶音作为陪衬,加入电声乐队伴奏,这种全新的演奏方式为传统曲目注入新的生命力。王建中《百鸟朝凤》改编曲,撷取吹打乐调式、和声、音色等特点,结合钢琴演奏特殊技巧,将巧妙的装饰音和富有民间色彩的和声相结合,表现出一种百鸟争鸣的情景,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乐曲中还融入了豫剧音乐,旋律明朗热情,场面热烈,充分展示出钢琴表演的特点和豫剧曲目风格。作曲家黄安伦在创作《塞北小曲30 首》时,部分旋律直接引用原始民间音乐素材,如民歌和二人台等地方小戏的曲调,从曲式结构来看,创作者将一部曲式、变奏曲式、回旋曲式、小赋格等各种小型曲式融入到曲子中,探索了适合民族风格旋律的和声手法,尝试了对比、模仿、纵横可动对位等各种复调手法,赋予了乐曲新的感受。艺术创作中,依靠作曲家的人文自觉,很多作曲家将自己的艺术重新发现和再创造一种功能,这种音乐创作的高层次要求,渗透着人性特征。作曲家黎英海改编了《夕阳箫鼓》,他在改编时就格外注重原曲目的意境,通过营造意境,将审美表现升华为审美意象,他指出“就乐器而言,钢琴的单色是单一的,但通过不同的演奏法、不同的触键、不同的踏板用法和音区、音量等方面的对比,完全可以产生不同音色的联想,演奏时脑海中应该有笛、萧、琴、筝、琵琶等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音色”。
(二)将民族音乐素材重新改编
将民族音乐素材重新进行改编,是将中国传统民族元素融入到现代钢琴艺术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和手段。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钢琴艺术家受到国外古典音乐的影响,创作时主要用钢琴来模仿传统民族乐器的音色,且以传统五声调式为基础,灵活运用浪漫和写实的两种手法改编传统民族音乐,创作出许多优秀的钢琴作品。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梅花三弄》就是从传统古琴曲《梅花引》改编而来的作品,采用钢琴和弦等多种技法,完美模仿出古琴的韵味和音色。作曲家王建中熟知古琴演奏技法,他在创作中力求用钢琴的音色演绎古琴内涵,保持了古琴清高格调的品质,进入到旋律和典体更为丰富、感人的艺术境界。钢琴曲《阳光三叠》的演奏,正如陆九渊“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所言,突出了人的精神的通达,重视心的虚灵明觉和自然的整体性,使用钢琴模仿古琴急而不躁、缓而不虚的音色,表演时触键要求轻巧,音响呈现出通透、真挚的情感。在钢琴的创作方面,多数采用了渐变或展衍手法,乐曲中的对比表现也符合中国“中和”的美学思想。以徐志摩的诗《黄鹂》和作曲者林志明创作的钢琴曲为例,为更好地表达出诗词文学的意境和旋律之美,采用灵活运用块状和弦、分解和弦的对比,以及层次堆叠来呈现不同织度产生的变化感,以构思增值等手法丰富乐曲的表现力,以106~116 小节的结尾歌词“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的前两个小节,钢琴右手采用连续三连音及琵琶和弦技法,打破先前的惆怅情绪,带出结尾歌词。
(三)钢琴音乐作品标题体现民族化
民族化标题大致分为三种,首先,通过写意的手法将标题变得更加富有中国风的感觉,一般这种被改编的钢琴曲都呈现出一种诗意化的风格,听众在欣赏这种风格的音乐过程中如同身临其境,由音乐引发听众的联想,使得听众产生共情,获得更加极致的音乐体验。例如《百鸟朝凤》等作品,从名字开始就能够让听众对作品的内容产生联想。
其次,以写实性为主,通常借助已有的历史典故或民间传说为故事背景进行创作,采用独特的音乐语言,利用钢琴独有的音色融合民族音乐元素进行创作,加入节奏变化,调整音调,增强音乐的叙事性,让听众能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所表达的情绪和抒发的情感等。例如《西厢记》就是根据古代民俗故事改编而成的乐曲,通过加强音调的变化,为听众呈现出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感情变化。
最后,现代感强的民族钢琴曲标题,这类钢琴曲的创作融合了传统民族音乐的创作风格,结合了西方现代音乐的理论知识,在现代音乐的基础上融合传统音乐,在传统音乐中加入现代音乐的流行元素,以增强作品音乐旋律的动感和美感,把地方和民族的语言声调及心理体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也体现出音乐作为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的基础功能。这类作品大多都是作曲家们从现代音乐中获得灵感进行创作的,而非根据传统音乐曲目进行改编,其标题也都更加具有现代性,例如《中国话》等作品,从题目中我们就能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中国风与现代流行音乐元素之间的结合,从标题开始就吸引观众,同时通过简单的标题也能够展现出整首曲子所要表达的内容,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点。
(四)彰显出传统曲调旋律的线性特点
我国传统音乐注重音乐的横向发展,在音调的变化上很少有比较明显的特点,更加突出音乐整体的流畅性和连贯性,因此,在现代钢琴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突出“传统音乐”这一特点,在传统音乐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修改,弥补传统音乐在音乐纵向性上的不足,既要实现传统民族音乐元素的融合,也要利用现代化音乐的优势弥补传统音乐的不足。改编《浏阳河》时,作曲家很好地保留了原曲中民族音乐的旋律特点和风格,同时又在一些地方增加了钢琴和声的运用,使得整首曲子更加丰满和流畅,传唱度更高。传统曲调旋律中民族风俗文化具有社会性特点,其中展现了民族历史的演进轨迹,反映风俗文化的钢琴作品也深受人们喜爱,如崔世光的《山东风俗组曲》,江文也的《乡土节令诗》和夏良的《版纳风情》等。钢琴独奏曲《太极》吸纳了太极文化内涵和形式,曾获上海国际音乐比赛一等奖,全曲将“破、承、起、入、缓、庸、急、束”八个段落与八卦相对应,也与中国传统音乐曲式相对应,用钢琴最低道里区C 与bD 构成全曲中心,这两个阴阳两级音体现出一种迷茫和苍凉之感,同时在高声区、中声区、低声区这三个层次反复出现,以体现宇宙间“空灵”的抽象境界。
(五)钢琴音乐的教化育人功能
融入民族特色音乐元素的钢琴曲才是真正适合在中国发展和流行的音乐,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发挥着教化育人的功能。美国学者詹姆逊曾对现代文化特征进行过清晰的归纳,提到艺术作品已经成为商品,甚至理论也已经成为商品,商品化的逻辑已经影响到人们的思维,但是中国的钢琴音乐却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教化育人功能。以冼星海著名的《黄河钢琴协奏曲》为例,这是他在《黄河大合唱》 套曲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创作的,也是建立在殷承宗《钢琴伴唱红灯记》成功的基础上,创作小组在特殊时期的创作。《黄河钢琴协奏曲》共分为四个乐章,钢琴演奏家段召旭曾指出:“《黄水谣》乐意中钢琴的演奏加入了很多花,像古筝弹奏一样的技法,好象把水的意象也给融入进来,在《黄河愤》乐章的演奏中,钢琴表演呈现出黄河翻滚的形象,这种弹奏表演的形式和乐曲刚开始时水流很清澈的感觉完全不同,不停的翻滚也是民众不停地反抗和斗争的形象体现。”这个乐曲中时代精神和民众力量的凝聚既是时代的选择,也是作曲家个人情感的展示。
四、结语
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历程中,作曲家通过各种创新的艺术手法,将中国民族音乐元素与西方音乐元素结合,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钢琴作品。在艺术多元化发展的今天,现代钢琴艺术结合时代的审美与民族音乐的发展状况,挖掘地域音乐的特点,并进行提炼与推广,这必将为我国钢琴事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