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趣乐屋成就明日之星

论肖邦巴黎时期音乐创作的文艺环境

发表时间:2025/04/22 16:40:52  浏览次数:186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文/ 杨成刚

在肖邦39年的人生和艺术生涯中,前20年(1810—1830)主要在华沙经历了早期的学习和创作,后19年(1831—1849)则以巴黎为主要据点,走过了人生和音乐创作的短暂性繁盛历程。

近年来,学术界对肖邦的关注首先是其钢琴音乐创作,代表成果应该是于润洋先生的《悲情肖邦——肖邦音乐中的悲情内涵阐释》①。该书选取了肖邦在巴黎时期创作的24首代表作品,包含谐谑曲、练习曲、前奏曲、叙事曲、歌曲、夜曲、玛祖卡舞曲、奏鸣曲、波罗涅兹舞曲、幻想曲、圆舞曲等多种体裁,从写作技法和音乐背景的角度对每首作品进行了综合性分析,对我们认识与诠释这些作品多有启发。尽管同类研究较多,但少有在分析方法和分析内容上超越于润洋先生。作为钢琴演奏家的肖邦,学界对其演奏技法与演奏风格本身的研究并不多。康勇哲在《肖邦本人演奏风格之综述》②一文中,大致表达了三个观点:一是由于性格和身体原因,肖邦更适合小型沙龙音乐会演出,而非大型音乐厅式的公演;二是肖邦具有超强的即兴演奏能力和惯常性的即兴演奏倾向;三是肖邦常在演奏中对作品音调、节奏及表演方式做随意性阐释,致使其作品版本较多、互不统一。另外,学界对肖邦本人的钢琴教学也关注较少,李琏亮编译外文资料发表的《肖邦的钢琴教学》③一文认为:与李斯特的大师课不同,肖邦主要教授一些私人学生;与肖邦自身矜持高傲的态度不同,其教学却更为热情而有耐心。

巴黎时期是肖邦音乐创作、钢琴演奏和钢琴教学的繁盛时期。其在音乐史上奠定的地位,以及在钢琴音乐中的后世影响,都主要源于肖邦在这个时期的音乐活动。当然,就音乐创作而言,肖邦在巴黎时期频频参与的沙龙活动不仅是其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其创作思想的重要源泉。因为在沙龙活动中,肖邦“可以看到大作家巴尔扎克、雨果、缪塞、海涅、大仲马、司汤达和乔治·桑的高谈阔论,可以欣赏大画家安格尔、德拉克罗瓦、鲁索等的经典杰作,可以聆听大音乐家李斯特、罗西尼、门德尔松、舒曼无与伦比的演奏”④。也可以说,沙龙环境就是肖邦巴黎时期音乐创作的主要文学和艺术环境。而对这种文艺环境的深入研究,不仅能探寻肖邦巴黎时期音乐创作的思想和情感根源,同时,也为我们认识肖邦的相应作品提供了最直接、最重要的背景信息。

下面,我们试从文学、绘画、音乐三个领域,选取与肖邦关系亲密的一些文学家、诗人、画家和音乐家,来论述其创作所处的文艺环境,进而探讨这种环境对肖邦音乐创作的具体影响。

一、文学环境

对文学家而言,19世纪上半叶的巴黎沙龙,既是他们新作品发表的重要阵地,也是其文学创作新思想表露的一个窗口。我们说肖邦的音乐创作既体现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同时也彰显出深厚的浪漫情怀。其实,这两个风格要素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与肖邦的亲密挚友乔治·桑和密茨凯维奇多有关联。

1.乔治·桑

乔治·桑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文学家,其创作领域涉及故事、小说、戏剧、杂文等,基本思想倾向是反对王政、捍卫女权。她性格傲慢、能言善辩,常在沙龙活动中与男性作家、画家、音乐家、政治家交流思想、谈论艺术。在1840年左右,她还与马克思一道为一家激进的报纸《改革》撰写文章,此后,他们便一直保持着频繁的书信往来。另外,乔治·桑与法国文学家雨果也交往甚密。而作为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雨果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想对乔治·桑的文学创作也大有影响。无疑,乔治·桑在法国所取得的文学成就和文学地位,与她跟这些思想家、文学家的长期交流和碰撞当有关联。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200周年诞辰,法国政府命名2004年为“乔治·桑年”。

在肖邦的巴黎时期,乔治·桑应该说是他最为亲近,也是影响最大的一位挚友。他们间的关系可以说是“在音乐和诗歌中发源的纯真的爱,最终却因为一些琐事而成了一个不快的遗憾”⑤。在与乔治·桑同居的近十年中,肖邦达到了人生与艺术发展的巅峰。若要探讨乔治·桑对肖邦音乐创作的具体影响,笔者认为至少有三点值得一谈。

第一,作为一个有着强烈民族情怀,但又不得不寄居巴黎的“波兰孤儿”,乔治·桑可以说是肖邦在巴黎时期生活和艺术发展的“心灵港湾”。因为作为一位杰出的法国女性,乔治·桑让肖邦的寄居生活“完全适应了巴黎的时尚,他常给家里写信说明他的朋友是何等地位,他的贵族气息可以从作品呈献人的选择上看出。他的作品往往是献给某某公爵夫人、某某伯爵夫人的。这些女士们老是围着肖邦团团转。”⑥另外,诺昂庄园是肖邦和乔治·桑夏季居住的地方。“庄园的入口视野很开阔,能望见乡村广场、美丽的古典式教堂。庄园背后是一个大花园,还有菜园、法式花园设施、茂密的小树林和家庭墓地。由于乔治·桑的关爱和照料使肖邦的病情改善了很多,他觉得这期间在庄园的生活是人生中最幸福和最舒适的时刻,他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⑦可见,乔治·桑的出现,对性格孤僻、恋乡忧国的肖邦在心理上确有极大安慰。

第二,乔治·桑也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积极践行者,而这种文学思潮又与浪漫主义音乐风格一脉相承。换句话说,肖邦音乐创作中的浪漫主义情怀与乔治·桑的思想浸染当有关联。“在他们相处期间,乔治·桑也让肖邦阅读她的小说文稿,并听取他的评论和建议,进而从中获得启发。”⑧同时,与乔治·桑密切往来的浪漫主义文学巨匠雨果、巴尔扎克、海涅、大仲马等,无不对肖邦音乐创作中的浪漫主义风格要素注入了更为丰富的思想和情感。

第三,对肖邦的音乐创作,乔治·桑不仅在思想上做了积极指引,还直接催生了大量作品的出现。比如马约卡岛之旅,不仅是他们幸福生活的写照,也孕育出肖邦重要的钢琴作品——《前奏曲》。其中,《雨滴》甚至还微妙地描绘了肖邦与乔治·桑之间的生活细节和丰富情感。另外,像《小狗圆舞曲》《猫的圆舞曲》等作品,便直接来源于与乔治·桑生活中的“瞬间灵感”。

19世纪上半叶是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发展的高潮。作为一位积极的弄潮儿,肖邦音乐创作中的浪漫主义情怀,应该说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以乔治·桑为代表的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想的影响。

2.密茨凯维奇

密茨凯维奇是波兰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政治活动家、革命家、爱国战士。他继承了波兰古典诗词和欧洲浪漫主义诗词的传统,特别是吸取了波兰民间诗歌的精华,把波兰民族诗歌的发展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参加爱国活动,1823年密茨凯维奇被沙皇当局逮捕,遭流放俄国五年。1832年迁居巴黎,专门从事写作。

其实,在19世纪上半叶的巴黎,沙龙活动中有一个特殊群体就是流亡法国的波兰诗人、文学家和音乐家,他们聚集在一起互倾衷肠,以消乡愁。同时,深切关怀着故乡波兰的民族命运,并将这种恋乡忧国的情感以文艺作品的方式予以表达,进而激发人们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内在情感和坚定意志。密茨凯维奇和肖邦就是这个群体的重要代表。

我们说“肖邦的音乐作为时代和生活的反映,包含着丰富而复杂的多方面内容,但是,对祖国热烈的爱、民族遭到危难后悲愤的亡国之痛,以及流亡异国后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像一根红线,贯穿在他一生的创作之中。⑨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肖邦音乐创作中的“波兰情结”。究其缘由,一方面是肖邦重视民族民间音乐内容和音乐体裁,并能自觉用于音乐创作之中。因为我们发现,“肖邦的创作以波兰民族的音乐体裁始,又以波兰民族的音乐体裁终,他最早的作品是波罗涅兹舞曲,他的最后两首作品则是玛祖卡舞曲”。⑩当然,这不是巧合,而是必然。另一方面则归于波兰民族文学对肖邦的滋养,这突出表现在他的叙事曲创作。因为钢琴叙事曲体裁虽系肖邦首创,但四首作品的核心思想受益于密茨凯维奇的诗作却又是不争的事实,即《第一叙事曲》与《康拉德·化伦洛德》,《第二叙事曲》与《希维德什》,《第三叙事曲》与《希维德什扬卡》,《第四叙事曲》与《三个布德力斯》。正如钱仁康先生所言:“肖邦的叙事曲虽不能以某几首密茨凯维奇的叙事诗来具体解释,也不能因此否定密茨凯维奇的诗对于这些作品的影响。它们在精神和气质上,在爱国主义思想、民间体裁和民间语言上仍有其共同之处。”⑪

综上可见,以乔治·桑为代表的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和以密茨凯维奇为代表的波兰民族文学构成了肖邦巴黎时期音乐创作的基本文学环境,这对肖邦的创作思想、创作题材、创作体裁等方面均有较大影响。

二、绘画环境

前人研究发现,肖邦早年“除酷爱音乐外,喜绘画(能速写出幽默传神的漫画)和善模仿(会打趣模仿别人的姿态动作)”⑫。在巴黎,肖邦特别喜欢在沙龙活动中与德拉克罗瓦接触和交往。

德拉克罗瓦是19世纪法国著名画家,也是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的奠基人。他的艺术作品对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以及现代绘画各流派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其创作丰盛,作品总数达九千多件,涉及油画、水彩画、素描、铜版画、石版画、速写等多种样式。他的大部分作品保存在巴黎卢浮宫博物馆的专门展厅,是一位让法国人民引以为豪的伟大画家。

他特别喜欢音乐,视音乐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十多年与肖邦的交流和沟通中,其绘画思想、风格与技法对肖邦的音乐创作多有影响,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启示和丰富了肖邦音乐创作中的浪漫主义情怀。因为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文学和绘画领域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而作为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的奠基人,德拉克罗瓦的绘画思想自然会对肖邦音乐创作中的浪漫主义风格要素的形成和发展予以积极影响。二是在浪漫主义思想指引下,德拉克罗瓦绘画中的色彩、线条技法对肖邦音乐创作中的音色安排、声部组织和情感表达亦有启发。其实,绘画中的色彩、线条与音乐中的音色、声部可以通过联觉心理而建立关系,这是音乐心理学领域的一个基本原理。相反,德拉克罗瓦也在与肖邦的相关和声、赋格的谈论中获得灵感。

19世纪的巴黎堪称欧洲的艺术中心,是大量文学家、诗人、画家、音乐家的集聚地。以德拉克罗瓦为代表的绘画家,与文学家和诗人一样,皆以沙龙活动为主要阵地,并通过思想传递和作品展示来形成艺术间的交流和影响。当然,对于本来就喜好绘画的肖邦而言,沙龙中的绘画艺术交流则系兴趣所向,同时,也是音乐创作之需。可以说,巴黎沙龙中的浪漫主义文学和绘画环境,是肖邦音乐创作中浪漫主义风格形成的重要源泉。

三、音乐环境

上文我们提到肖邦在巴黎时期由于性格和身体原因,更多是参与小型沙龙式钢琴演奏,甚少举行音乐厅式的大型公演。在乔治·桑的自传材料中,也大致反映了温馨的沙龙环境、艺术家的环绕,是展示肖邦全部才华和天才个性的最佳环境。就钢琴演奏而言,沙龙一方面是肖邦展示新作品的实验基地,另一方面也是发挥其即兴演奏与创作的重要阵地。德拉克罗瓦曾以速写与成品的比较,来说明肖邦的即兴创作比案头写作更大胆的基本看法。当然,在沙龙活动中还有大量的名流音乐家,如较早对贝多芬的创作风格有所突破的柏辽兹即是一位,其《幻想交响曲》在当时便引起很大轰动。这种基于传统而又敢于突破的音乐创作思想,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肖邦巴黎时期的音乐创作倾向。下面我们通过对肖邦的两位音乐挚友——李斯特和贝里尼的论述,来进一步阐述肖邦巴黎时期音乐创作的音乐环境。

1.李斯特

与肖邦类似,李斯特是侨居巴黎的匈牙利人。在19世纪上半叶的巴黎音乐界,李斯特可谓名声大震。他以辉煌的演技和激情的诠释,占领了巴黎钢琴舞台的半壁江山。而肖邦与其风格迥异,趋于内敛、深沉、不张扬,却是“隐藏在鲜花中的大炮”。作为肖邦的亲密挚友,李斯特对其影响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肖邦巴黎生活的热情帮助者。李斯特虽然善于音乐厅式的公演,但也是巴黎音乐沙龙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在沙龙集会中,他从文学家、诗人、画家及其他音乐家身上吸收创作灵感,并受到各种文艺思潮的深刻影响。他与乔治·桑交往密切,对肖邦也较崇敬。基于此,李斯特也就成为乔治·桑和肖邦建立关系的中介。其对肖邦的具体帮助主要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以自己的热情态度和实际行动为肖邦的巴黎生活提供方便;另一方面是以自己在巴黎音乐界的影响力为肖邦的音乐活动争取机会。流于后世的《李斯特论肖邦》⑬一书,既是他们亲近关系的体现,也是李斯特对肖邦巴黎生活热情帮助的见证。

二是肖邦音乐创作风格的影响者。我们说肖邦音乐创作风格的基调应该是波兰情结与浪漫情怀的有机结合。其实,作为寄居巴黎的匈牙利人,李斯特的音乐创作风格也是匈牙利民族因素与欧洲浪漫主义因素的融合。两人的音乐创作都体现出既是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者,又是浪漫主义潮流的积极践行者,即都显示出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完美结合。但细究起来,肖邦的音乐创作更趋于对波兰情结的内心表达,而李斯特的音乐创作却释放出更浓郁的浪漫情怀。这种浪漫情怀主要来源于沙龙集会中与文学家、诗人、画家、音乐家的交流和碰撞,同时,基于在巴黎音乐界的极大影响和与肖邦的密切往来,这种浪漫情怀又无形地浸染和丰富了肖邦的音乐创作。也可以说,李斯特是肖邦浪漫主义音乐创作风格形成与发展的又一重要来源。

2.贝里尼

贝里尼是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也是19世纪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的创始人。作品以《梦游女》《清教徒》《诺尔玛》最具代表性,创作上以清丽婉畅的旋律美著称,许多歌剧咏叹调以高超的艺术性推动了意大利美声唱法的发展,部分作品至今仍被奉为经典教材。

肖邦虽是忠实的钢琴音乐作曲家,但他在创作中却融入了歌剧音乐钢琴化的尝试和努力。在巴黎,肖邦常去歌剧院体验、感受歌剧表演,并对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同时,与贝里尼的密切往来,也为肖邦音乐创作中的歌剧性元素注入了新的活力。肖邦曾用贝里尼歌剧《清教徒》中的唱段写作变奏曲,也在《第四诙谐曲》和《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中使用过歌剧《诺尔玛》中的音乐素材,并在遗嘱中要求将自己安葬在贝里尼的墓碑旁,足见贝里尼对肖邦音乐创作的极大影响。

无疑,19世纪的巴黎是欧洲一个重要的音乐中心,也是名流音乐家的集聚地,肖邦带着深沉的民族情感融入了其中。通过沙龙集会和挚友交流,不仅生活在巴黎有了着落,其音乐创作也在民族坚守的基础上,融入了更为丰富的浪漫精神。

综上所述,肖邦在巴黎与沙龙文学家、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的频繁往来构成了其音乐创作的基本文艺环境。如《肖邦在巴黎》一书中写道:“有一段写肖邦与李斯特在弹二重奏,男高音诺瑞特在歌唱,而乔治·桑穿着波兰民族服装在聆听。另一段写在诺罕乡下的庄园,德拉克罗瓦在绘画,乔治·桑在写作,肖邦在作曲。”⑭正是在这种沙龙环境中,肖邦尽情地展示着才华与个性,也无形地受到环境的浸染,并在音乐创作中深切地表达出自己的波兰情结与浪漫情怀。作为一位融民族与世界为一体的音乐家,“波兰人热爱他,因为他根植于祖国,最终又落叶归根;法国人热爱他,因为他在法国的土地上硕果累累;全世界人热爱他,因为他那感人至深、诗意盎然的音乐像种子一样撒遍世界各个角落”。⑮当然,“在某种意义上,他属于三个国家:波兰赋予他骑士精神及痛苦的记忆;法国给了他魅力;德国赠予他浪漫”。⑯

这种沙龙性文学和艺术环境既是孕育肖邦音乐创作的温床,也是我们理解肖邦巴黎时期音乐作品的重要路径。唯有如此,诠释肖邦方能既追根,亦逐源。

注 释:

①于润洋,《悲情肖邦——肖邦音乐中的悲情内涵阐释》,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

②康勇哲,《肖邦本人演奏风格之综述》,《钢琴艺术》,1999年第6期,第16至18页。

③李琏亮,《肖邦的钢琴教学》,《音乐艺术》,1986年第1期,第62至64页。

④杨成刚,《肖邦和乔治·桑》,《音乐探索》,2007年增刊1期,第136页。

⑤玛丽·詹民·豪著、唐大堤摘译,《肖邦与乔治·桑》,《音乐爱好者》,1985年第2期,第44页。

⑥玛丽·詹民·豪著、唐大堤摘译,《肖邦与乔治·桑》,《音乐爱好者》,1985年第2期,第43页。

⑦杨成刚,《肖邦和乔治·桑》,《音乐探索》,2007年增刊1期,第134页。

⑧杨成刚,《肖邦和乔治·桑》,《音乐探索》,2007年增刊1期,第136页。

⑨于润洋,《肖邦音乐的民族内容》,《音乐研究》,1980年第1期,第93页。

⑩于润洋,《肖邦音乐的民族内容》,《音乐研究》,1980年第1期,第118页。

⑪钱仁康,《肖邦的叙事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第71页。

⑫唯民,《钢琴诗人肖邦的波兰情结》,《音乐研究》,1999年第4期,第5页。

⑬该书中文版由张泽民、高士彦、虞承中、郭芋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65年。

⑭朱贤杰,《色彩斑斓的浪漫画卷——〈肖邦在巴黎〉》,《音乐爱好者》,2002年第3期,第51页。

⑮张锡光,《在巴黎寻找肖邦的踪迹》,《钢琴艺术》,2005年第7期,第56页。

⑯梁全炳、姚曼华,《几位德国音乐家以及诗人海涅眼中的肖邦》,《钢琴艺术》,2013年第5期,第21页。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商务合作联系 :QQ2320194276      关于我们       留言本  
版权所有:琴趣乐屋     技术支持:网站管理      ICP备案编号: 湘ICP备2021007879号-1
友情链接: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