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 (郑州科技学院)
1770年12月16日,贝多芬出生于莱茵河畔波恩城,是德国乃至世界上最著名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贝多芬的一生共创作了32首奏鸣曲,其奏鸣曲作品集古典主义大成,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先河。特别是和他充满坎坷的人生经历相比,其音乐所蕴含的巨大生命力、活力以及对于真理的追求,更让人感到动容,使得全世界各地的音乐欣赏者都能从音乐的角度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
结合音乐理论以及音乐作品发展来看,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集合了前辈大多数的创作成果,处于时代前列,以全新的面貌展示了德国音乐的艺术性、深邃性和理智性。同时,对于一些音乐大师,比如亨德尔、海顿、莫扎特等也有继承和创新。
贝多芬的作品充满德意志民族特点,融入了很多现代元素,展现古典音乐的美感,又体现了浪漫主义的情感,可以看作是钢琴曲由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点,也是18-19世纪之交的音乐丰碑。
贝多芬的作品对整个的钢琴演奏界影响是巨大的,自此之后出现了很多的新派系,因此对于实际从业者而言,针对这方面的内容展开研究是十分具有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的做法。
一、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概述
贝多芬奏鸣曲共计32首,其中不乏传遍世界、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也包括了很多颇具时代特征的艺术性作品。最具代表性的包括《悲怆奏鸣曲》、《黎明奏鸣曲》、《月光奏鸣曲》、《热情奏鸣曲》。《悲怆奏鸣曲》是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创作于十九世纪初,是贝多芬赠送给卡尔冯的礼物。该曲目共有三个乐章,第一三乐章为C调。《黎明奏鸣曲》为C大调第21奏鸣曲,创作于1804年,也被人称作是《华徳斯坦奏鸣曲》,充分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月光奏鸣曲》是升C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是写给女朋友贵恰尔第的作品。《热情奏鸣曲》是F小调第23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804年,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作品,也是贝多芬激情最好的展示。
二、贝多芬奏鸣曲音乐风格及艺术特征
结合笔者的实际研究来看,对贝多芬奏鸣曲的相关研究可以分为一、二、三期三个时代,其中的
(一)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一期音乐风格及艺术特征
第一期主要指的是1792年到1800年,贝多芬所做出的相关创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整体历史文化的变迁,在过去的领先派系——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作曲家们在社会上的境遇、地位、思想以及创作音乐风格也发生了很多的改变。他们从以海顿为代表的没有深刻精神内涵的舒适派转变为以莫扎特个人思想情绪融入到音乐中为代表的个性派系,整体上的音乐风格也变得更加优美,贝多芬则充分继承了这一个时代特点,将个人的主观意志纳入到了乐曲的编写之中,整体上也凸显了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也是整体钢琴奏鸣曲发展的脉络[1]。
此外,贝多芬探索处很多新模式和新道路,这对于钢琴奏鸣曲的发展而言也是重要的助推力。在过去的奏鸣曲编写和演奏中,特别是第8首《悲怆奏鸣曲》颇具代表性,其中第一乐章的前面贝多芬加了很多的影子。在尾声部分又出现了相同的素材,各乐章的主题相似性极高,这就是新风格的具体展示。在此奏鸣曲当中展现了贝多芬窘迫的生活,但是也展现了其永不退缩、妥协的精神,用钢琴曲展现生命的活力。
贝多芬在第一时期的风格特征纳入很多过去德国音乐的质朴、严谨、哲理等古典传统,结合旋律的动机开展手法,吸收新时期的深情旋律,整体音乐风格十分简洁、粗犷、质朴、热情。在这一时期,贝多芬继承了前人优秀传统,逐步构建起独特个性。特别是在节奏上的变换以及切分、休止所带来的动感都是过去音乐所没有的。在和声调性以及力度上,相比于过去,整体的感染力也变得更高,这都是第一时期整体贝多芬奏鸣曲的主要风格特征所在。
(二)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二期音乐风格及艺术特征
第二期主要的时间点是1800年到1815年的15年间,在这个时期贝多芬深受欧洲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在作品中加入了很多自由、个性、反封建传统和宗教束缚的思想,这对于他的音乐作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其中的内涵对真善美做出直接的呼唤,对于过去传统剩下的假恶丑则提出十分明确的鞭挞,这可以看作是利用音乐武器来鼓励人们做出对抗。贝多芬的音乐主题也从过去的小范围扩展到了大主题,比如加入了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等元素。在实际的表达过程中为了凸显主题,贝多芬多次深入到群众的生活,结合自己的所想、所知来体会现实性的东西。在此阶段,他所谱写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他个人体会的反应,凝聚了思想的转变,塑造了新的音乐风格,可以看作是人格力量提升以及物化的展示[2]。
第二时期贝多芬的创作相比于第一时期更加旺盛,也是其音乐风格展示的最关键时期。贝多芬在这个时期拓展了很多的外延,逐步构建起独特的风格特征。比如,贝多芬的钢琴鸣奏曲《我叫暴风雨》,就是在这个时期所创作出来的,这可以看作是他32首钢琴奏鸣曲中最具争议的一首。无论是在思想方面还是在内容方面,亦或是在题材方面,都和其其他作品有着十分不同的表现力。在思想方面,结合著名学者罗曼罗兰的评价,“该作品是直接突出贝多芬思想最突出的一个,这就是他,这就是他本人”,由此可以看出这个作品的独特性,以及乐曲中所蕴含的不可抵挡的力量。此外,这部乐曲凸显出了高瞻远瞩思想的展示,是在美学和伦理学基础上的延续,相比于过去月光时期的情感,这首作品的高潮情感动荡以及心灵的思想,充分反映了群众的生活,可以看作是将民间曲调、社会悲欢和高雅的钢琴艺术结合的代表作。除此之外,这首作品也充分体现了贝多芬的哲学思考。这都是该时期贝多芬实际思想和对音乐体会的具体展示。在此阶段的创造中,贝多芬通过全新的风格来展现,体现了其音乐创造的成熟性。
(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三期音乐风格及艺术特征
第三期集中在1815年到1825年的十年间,这可以看作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创作的低潮期,也是欧洲大陆相对黑暗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各个君主国结成了同盟,残酷地镇压群众。特别是资产阶级的民主理想与现实生活的黑暗相对比,使得贝多芬在个人思想上出现了很多的不满,心情也略显沉重苦闷而彷徨。因此,在音乐创作上算是处于低潮期。特别是在个人生理因素的影响下,他的耳聋越来越严重,经济压力和家庭纠纷等困难情况也使得他在人生旅途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因此,在这个时期他的作品风格无法完全展示出其哲学思考,而是结合时代的特点和个人的遭遇,来展现出其斗争和反抗的意志[3]。
在这个时期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风格主要以深沉、内心诚挚、复杂的独白为主,思想内容虽然不再像过去那样考虑哲学问题,不过越来越主观、越来越深刻,其中所蕴含的个人痛苦、希望和明朗、阴霾之间的对比更加凸显情感的复杂性,也展示出贝多芬不朽的音乐才华和对于自由的充分幻想。
在这个时期实际创作过程中,贝多芬也十分注重审慎的挖掘主题,这也是其创作最大的动机,也可以看作是其结合人生的经历所做出的深沉思考。相比于过去的两个时期,第三期的作品相对抽象,整体上对未知的描述越来越多,这也可以看作是其音乐水平的巅峰状态,确定了他音乐上的地位。
结 语
整体来看,贝多芬32首奏鸣曲各具特点,在艺术风格和音乐特征上可以被分为三个时期,无论是哪个时期都颇具艺术魅力和时代价值。贝多芬是人类音乐历史上的大师,也是音乐创作方面杰出的天才。因此,对于实际的从业者而言,为了更好得把握钢琴奏鸣曲的发展,需要对贝多芬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个人生活进行更加充分地理解,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得相关的研究更加深入,对接下来的工作有着更高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