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趣乐屋成就明日之星

通俗音乐浅论

发表时间:2025/04/23 10:16:57  浏览次数:163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张韬

习惯上人们把通俗易懂、情调轻松的音乐归属在通俗音乐(PopularMusic)这一名词之下。事实上,作为“音乐”概念范畴内的“通俗音乐”,它首先必然具有“音乐”的属性,然后才具有“通俗”的属性。通俗音乐不只是在近现代才有,而是很早就已经存在,并且是在绝大多数民族和国家里的客观存在,只不过在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的通俗音乐体现了通俗音乐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而已。

通俗音乐是现在流传范围最广,最易于流传的音乐形式。随着时代进步,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音乐欣赏理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传统音乐大多数是艺术歌曲和内涵较深的古典乐曲,几乎没有涉及到通俗音乐,脱离了大众的生活实际和音乐情境感受。把通俗音乐引进来,开阔大众的音乐视野,是适应新时代音乐取向的要求,同时增添了音乐多样化、多元化的新活力。

一、雅与俗历来是社会文化的客观存在

音乐是一种反映广阔社会生活和广大人民群众思想感情的一种实用性很强的艺术形式。任何音乐形式内容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社会现实和人民大众审美、教化、欣赏、娱乐需要的产物和结果,也是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社会生活、意识形态以及文化水准、鉴赏水平、精神素质、价值取向等的反映。纵观古今中外的音乐,异彩纷呈、流派繁多、风格多样、雅俗共赏、各取所需、优存劣汰,这是音乐艺术繁衍兴亡的必然规律。从音乐艺术本身来说,古今中外的音乐不外乎纯音乐和诗乐、舞乐三种。音乐与文学(诗歌)相结合共同完成艺术表现任务的诗乐艺术形式主要是歌曲,因为借助语言的直接表达特征,更易为人们所接受并产生直接的功能和效应。

人类在自己的生活实践和应用中,将艺术作品分为高雅与通俗两类,歌曲也是如此。歌曲按体裁可分为:艺术歌曲、舞蹈歌曲、民间歌曲、通俗歌曲、叙事歌曲、抒情歌曲等;按题材和内容可分为颂歌、军歌、宗教歌、工人歌曲、农民歌曲、校园歌曲、行业歌曲等;按演唱形式又可分为独唱、重唱、对唱、合唱等。像其他音乐形式一样,不同类别的歌曲,都可以用高雅的、通俗的两大类加以概括。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为了说明“其曲弥高,其和弥寡”的道理,无意之中却为艺术划出了分类,从此“阳春白雪”指高雅的、为少数人应用欣赏的艺术,“下里巴人”指通俗的、大众的、为多数人欣赏和应用的艺术。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引用了这个典故,来反对艺术的狭隘功利主义,提倡“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并重和统一,提倡普及与提高的并重和统一。因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是毛泽东总结历史经验提出的推动艺术发展繁荣的最佳选择和最好方法。文化专制主义和狭隘功利主义永远是扼杀艺术的毒剑。希特勒只要法西斯音乐,“四人帮”只要“语录歌”,结果都是以失败告终,被淹没于广大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音乐海洋之中。历史的经验教训应该记取,千万别让狭隘功利主义和妄自菲薄毁了“百花齐放”“各取所需”的大好时代。

二、雅俗互补是推动音乐繁荣发展的动力

中外古今的艺术发展史告诉我们,任何艺术形式都有一个由俗变雅、由雅及俗和雅俗共赏的相互转化或融会贯通的过程。民间流传的传说故事和歌谣谚语,本来是人民大众茶余饭后、劳动之余休闲娱乐的俗文学,经过作家的整理改编,就变成了流传千古的、雅俗共赏的经典名著;民间流传的民歌俗曲、曲艺、戏曲等,经过音乐家、表演艺术家的吸收和升华,也就成了经典和各种规范化的传统音乐艺术精品,被后来者欣赏学习,这样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由俗变雅、由雅及俗已成为艺术发展衍化的基本规律,就像芬芳香甜的美酒和巧克力一样,是由多种原料混成的,各阶层大众都喜欢品味欣赏,如果提纯成“酒精”和“糖精”,就只能在特殊情况下使用了。因而我们大可不必因通俗而自卑也不要因高雅而自诩高人一等,通俗艺术和高雅艺术一样,历来都有文野、粗细、高低之分,故作风雅未必真雅,媚俗庸俗也非真俗。大雅才能大俗,大俗才能大雅,就像莎士比亚的戏剧、齐白石的绘画、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以及唐诗、宋词、元曲等,孰雅孰俗?你能明确为其界定吗?

就音乐而言,通俗易懂、轻快流畅的音乐剧、流行的时尚舞蹈、歌舞音乐(如华尔兹、伦巴、探戈、布鲁斯、迪斯科等)、影视歌曲、世界各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和大众音乐(如轻音乐、爵士、摇滚、美国的乡村音乐、印度音乐、中国的传统器乐小曲和流行歌曲等),甚至轻松活泼的军乐、通俗易懂的世界名曲,用中小型乐队或电声乐队演奏伴唱的古典名曲以及歌剧、舞剧、戏曲中的抒情曲、唱段等,都应划入雅俗共赏的大众音乐或通俗音乐的范畴之内。

高雅音乐强调思想性、艺术性、技巧性和欣赏性,主要用于礼仪、庆典、集会、音乐会、音乐教育等场合,为鉴赏品位、文化素养较高的人士所喜爱,一般都作为国家或民族的主流音乐或精品展示、欣赏、学习或普及。而通俗音乐则更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在强调技巧性、娱乐性的同时,则比较强调新颖时尚、通俗易懂,能鲜明地表现作者或当代人对新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理想信念的追求或感悟,因而易为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市民阶层和广大青少年所喜爱。从音乐特点方面说,由于相互移植、借鉴和融合,已很难把与高雅音乐靠近的轻音乐与某些民间音乐、现代派音乐严格区分开来。一般说来,通俗音乐的结构形式较为短小简练,常作机械性的反复和简单的变奏,高雅音乐强调规范性,通俗音乐强调即兴性。两者都继承了民间音乐善于发挥各自的高超技艺和敏锐乐感的特点。

通俗歌曲力求易记、易唱、易懂,一般音域较窄,多用自然嗓音,用近似说话声音叙事抒情,也有结合运用多种民间唱法(包括假声、气声和喊声唱法)或美声唱法的。通俗音乐经常采用富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音阶或调式,有的甚至把民俗音乐中的顺口溜、叫卖声、吆喝声、脱口秀等多种大众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和技巧加以吸收利用。通俗音乐强调节奏上的强烈、清晰、单纯而富有变化,喜欢整曲或整段用固定节拍或固定的节奏音型反复奏唱。通俗音乐的乐队人数不多,力求发挥各个乐器的独特效果,电子工业的发展为现代通俗音乐带来了一些复合性音色音响的乐器,或具有特殊音色的电声化的民族、民间乐器,麦克操纵技巧和录制技巧也成为重要的表现手段。通俗音乐的演唱多用自然嗓音,像说话倾诉一样地歌唱,要求吐字清晰,以情感人,演出形式多强调大众化和时尚化,经常借助于时装、流行舞蹈、灯光、音响和其他综合艺术手段烘托气氛。

高雅音乐大都是经过长期历史检验被保留下来的经典音乐,因而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规范性。通俗音乐大多是应一时一地或某种思潮的需要发展起来的新潮音乐,尤其有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新潮音乐,就像时装和化妆品一样,炫奇斗艳,追求时尚,经常变换花样,很难形成公认的精品或传世之作。近现代的通俗音乐,多用新颖的手法演绎传统音乐和经典歌曲,强调古典与现代的结合,民族与国际的接轨,以期达到雅俗共赏、各得其所的目的。

三、不断提高通俗音乐的品位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历来是相辅相成并共荣的。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基础的提高,必然为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改革开放的时代,市场经济的建立,为社会文化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生态环境,“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得到了真正的贯彻和实施。古典的、传统的、民族的、雅的、俗的、雅俗共赏的音乐都有了登台亮相、共荣并存的发展机遇和空间。但在喧嚣浮躁、各领风骚的乐声中,我们不应该忘记文化艺术工作者的根本任务是做“先进文化的代表”,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感染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有良知和责任心的音乐从业人员,不论你是干哪种行当的,都不应该忘记自己的神圣职责。

音乐是灵魂的美,音乐以自己的特性把理性思维和对事物的感受,通过声音这种明显直观的、变化无穷的媒体,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和意志,从而让人们在得到鼓舞慰藉休闲的同时,受到陶冶和教化。不同的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音乐,因国情、民情、价值观念和社会需要的不同,都有其文野、精细、品味高低的区别。“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能为音乐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雅的也好,俗的也好,雅俗共赏的也好,古今中外各种题材、体裁、样式、风格流派的音乐作品,只要社会需要,不同的阶层、群体喜闻乐见,在允许存在发展并让它们各得其所的同时,要不断加以引导和改进,才是非常必要的。

外国的也好,中国的也好,民族的也好,都有其时代的局限性,片面的推崇和贬低都不是最佳方法。让群众在实用中去鉴别扬弃,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制衡机制和健康向上的音乐生态环境。通俗音乐符合时代的要求,应该是健康的、与大众的审美相一致的,是被大家广泛接受和认可的歌曲,必然会在群众当中广泛地流行。在当代的审美文化结构中,通俗歌曲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与高雅音乐的窘迫处境相比,通俗歌曲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的“宠儿”。通俗歌曲借大众传媒为自己飞腾增添了有力的翅膀,最大限度地覆盖了广袤空间,在所有人们生息繁衍的地方,吟唱着充满时代气息的旋律。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经过二十余年的实践,人们逐渐认识体会到邓小平同志的高见,科学技术、先进生产机制的引进是富国强民的根本大计,文化艺术上的盲目引进,生搬硬套,甚至把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垃圾当新潮时尚等,必然会引起黄、赌、毒的泛滥,不良社会现象的滋生,并会制造新的文化沙漠,产生新的精神危机。许多西方国家兴起的人文主义思潮和寻根访祖、回归传统、回归自然的热潮,不正是为了改变“经济巨人、文化矮子”的不良形象,恢复文化上的良性循环,寻求新的发展道路吗?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文化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如何迅速地提高认识,改变机制,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并对经济建设起到促进作用,已成为舆论的焦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文化艺术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冲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也使一直被视为中心的“主流文化”的重力逐渐失衡,非主流文化甚至被视为“另类”的边缘文化越来越兴旺发达。这就促使我们开始对一切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重新审视和评估,也使得主流文化面临着重新选择和架构。

经济的转型必然会促使文化的转型,文化艺术既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上层建筑,又是一种资源和商品。你认为是高雅的、有品位的却卖不出好价,你认为是另类的、品位不高的,却成了既值钱又热门的抢手货。因而,如何因势利导,用正确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文艺方针,引导和促进社会主义的音乐文化进一步繁荣发展,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社会的发展进步,既需要经济的发达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来推动,也需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的发展来推动。我们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一直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倡导按“三个代表”的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的”社会主义的科技、经济、文化市场机制等,正是为了少走弯路,避免重蹈资本主义社会生活富裕、精神贫困、人性扭曲的覆辙。这些既是领导阶层应该认清的,也是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尤其是通俗音乐工作者应该认识和贯彻的。让新颖健康、有益无害、能给人以高品位艺术享受和娱乐休闲的、具有中国特色、民族风格的通俗音乐,更进一步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银川市文化艺术馆)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商务合作联系 :QQ2320194276      关于我们       留言本  
版权所有:琴趣乐屋     技术支持:网站管理      ICP备案编号: 湘ICP备2021007879号-1
友情链接: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