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趣乐屋成就明日之星

双重视角下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110中赋格的旋律演奏处理

发表时间:2025/05/15 03:04:11  浏览次数:301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彭雅妮

摘要:本文从贝多芬如何创造出极具贝多芬风格的赋格曲入手,具体分析作品各部分的音乐特点和演奏处理,其中包括赋格段乐句呼吸部分、力度处理部分和踏板与和声部分等方面去论述,最后总结笔者在演奏完这首作品后的心境与感悟。笔者以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110末乐章赋格作为研究对象,在表演者和研究者的双重视角下,结合自己的演奏处理及演奏过程中的思考进行分析和研讨,希望对读者能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钢琴演奏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110  赋格  双重视角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7-0066-03

贝多芬是笔者非常喜欢的钢琴家、作曲家、艺术家,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110是笔者音乐会准备演奏的曲目,所以对这首作品想要进一步的研究,特别是赋格部分,大量阅读关于这首作品的旋律、和声、织体、演奏处理等方面的内容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处理作品,而国内外对于贝多芬赋格研究尚不全面,前人大多对贝多芬赋格的研究停留在创作风格特征与演奏手法上,正因如此,笔者将贝多芬的赋格作为研究的对象,在表演者和研究者的双重视角下,结合自己的演奏处理及演奏过程中的思考进行分析和研讨,希望对读者能有一定的帮助。

关于贝多芬赋格研究的专题文献2004年田艺苗的《贝多芬后期作品中的赋格曲》主要在对贝多芬晚期八首最具代表性的赋格曲进行全面解读后,从主题、对位技法、织体、结构突破等多方面来归纳贝多芬赋格创作特点,并初步探索贝多芬复调的基本特征,这是国内较早研究贝多芬赋格曲的一篇学术期刊,为后面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2009年黄海澜《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中的赋格研究》将贝多芬的赋格作为研究对象,从赋格的起源到贝多芬对赋格的传承再到赋格与三种体裁的结合考察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中赋格的作用,找到赋格对于奏鸣曲的意义,从而使人们能更好地理解贝多芬作品的真谛,这是国内较早将贝多芬的赋格作为研究对象的一篇学术论文,着重于赋格研究的价值;2018年侯马胜男撰写了《浅析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中赋格的特征及其演奏—以op110末乐章为例》,作者以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110末乐章为例对赋格的现象入手进行总结和梳理,讲述了赋格的现象和特征,还有自己的总结与思考,这篇论文详细说明了赋格的创作背景及特征,并且还有作者对于贝多芬赋格的总结和思考,为之后的研究提供了更进一步的方向,对笔者的论文有一定的參考价值。关于贝多芬奏鸣曲作品110赋格段的演奏处理,2006年李铮《宁静而致远—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op110的演奏与感悟》作者对这首作品每一个乐章、每一个小节的演奏技法进行详尽处理。这篇文献通过对旋律,织体,乐句的具体分析进行研究,为笔者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2009年周钰伟《贝多芬降A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三十一首op110之分析与诠释》主要从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手法分析与诠释这首作品的每一乐章。

一、贝多芬赋格对于巴赫赋格的发展与创新

贝多芬毕生都很敬仰巴赫,尤其在其晚年更加明显,晚年的贝多芬以采用赋格的创作手法扩展钢琴奏鸣曲的方式向巴赫致敬。在这首晚期钢琴奏鸣曲末乐章中,贝多芬在赋格的基础上加入了咏叹调,他将赋格音乐体裁进行浪漫化的变革,节奏简单,旋律美妙却又各自独立,打破了先驱对赋格运用的认识,这是赋格曲运用的一种新的理念,也是一种大胆尝试,它不仅将赋格的运用发挥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而且这种运用也让整首奏鸣曲的乐章之间联系更紧密,还使得整个奏鸣曲在曲式和音乐意义上更统一。贝多芬在巴赫的赋格基础上发展创新并将其发扬光大,不只是刻板的对位,而是属于一个时代的“音乐文化烙印”。

二、赋格段的具体分析与演奏处理

(一)贝多芬的沉思

1.旋律乐句感——呼吸与强弱

主题明显非常温和,没有粗糙的棱角,是咏叹调性质的主题,这个主题还伴随一个强烈表现力的高潮部分,是一个三声部赋格。左手主题旋律由弱起小节在弱力度开始四分音符附点节奏徐徐向上,犹如在教堂里歌唱的空灵声音不断回响,句头弹下去时手指触键深且慢,并且弹下去一瞬间后立马放松,随着旋律的不断上行触键速度变快,力度也随之在弱的范围里稍作增强,在句尾的地方力度稍微收回来,这样可以听到一种优雅的声音,并且有句子的起伏感。而后,主题旋律转至右手中声部,始终保持弱的力度上,左手有均匀的八分音符平稳地向上进行,左手的旋律要尽可能保持在弱力度上,用第一关节指尖触键,这样的声音弱而不虚,并且随着左手旋律的发展,力度上可以稍作增强。当第三次主题旋律出现在右手高声部时,仍然保持在弱力度上,不过随着旋律的发展而渐强到强力度左手八度和弦主题旋律进行,这时候的触键要深且慢,这样出来的声音才会较饱满,具有沉厚性的特点,在强力度的范围中随着音符的上行而增强,后在句尾处渐弱,稍稍开始强调中声部的主题旋律,其他声部继续保持在弱力度上的旋律进行,主旋律慢慢回到高声部,之后主旋律依次在低声部、高声部、低声部、高声部交替进行,力度随着旋律形态的发展不断增强到更强的力度,为了更好的进入到悲歌部分,力度马上渐弱,在降A大调的属七和弦织体上结束。

2.和声进行的特点——踏板

踏板运用是钢琴演奏的灵魂,适宜的踏板法是一位具有艺术才能和高超理解力的钢琴家的标志。钢琴演奏的踏板是随着作曲家的和声进行去替换的,在这首作品中贝多芬没有标明太多的踏板,我们就分析和声,利用踏板去更好地理解作曲家的意图。笔者认为这里的踏板主要采用音后踏板,手上弹出新的音之后再迅速灵活地将踏板踩下,可以比较清晰的将旋律与情感连在一起,而不用因为和弦造成混乱的音响效果。

3.织体主题动机——情绪起伏

这首作品是复调织体,主题旋律在三个声部之间交替进行,刚开始犹如在教堂里唱着赞歌一样安静和沉静,更像是贝多芬在内心对自己的一个温柔的问句,感觉是贝多芬内心非常柔软的部分在对我们诉说。主旋律第三次出现时,情绪慢慢高涨推进,伴奏织体一直由连续不断的八分音符均匀的平稳进行着,感觉贝多芬更像是一个矛盾体,内心挣扎着,不断交织地重复着,这一段在结束时左手八度和弦低音进行,这里的音区较之前的低,像是贝多芬经历内心无助的挣扎后迸发出来的坚定决心,而后更是在强力度中结束过渡到悲歌部分。

(二)贝多芬的哀怨——旋律的进行

悲歌这一部分更像是贝多芬对上天的埋怨与不甘,痛苦与折磨用音乐的语言倾诉出来,这一部分的音乐形态和节奏与前面的赋格段部分不一样,节拍是12/16,右手的旋律在g小调属音弱力度上开始后级进下行,中间时常有十六分音符休止,并且要特别注意演奏这个休止符,带有一种贝多芬式特有的哀叹,手指尽可能去连奏,演奏时将这里的实质弹奏准确,手指一定有控制地去演奏旋律,跟着旋律的形态将力度控制好,在弱力度的范围时触键的深度可以不用太深,只取三分之二的深度,而在强力度的范围时触键需要做到深而缓触键,这一部分的力度起伏还是挺大的,但整体的情绪是哀怨与哭诉的,所以控制好这个范围维度,尽量做到音乐起伏的自然,并且这一部分的和声也不断发展,随着旋律力度随之变化,伴奏织体主要以十六分音符为主,每小节十二拍,基本是平稳进行,左手主要用手指的第一关节去控制好音色,保持一种轻巧而灵活的声音,左手和弦的高音可以用大拇指稍微强调一下,且随着旋律的音乐形态由弱到渐强,渐强到渐弱,而后在渐弱中结束这一部分,并且出现赋格的节奏特点,为后面赋格的进入作准备。

(三)贝多芬的再次沉思

首先是旋律乐句的不同,第二赋格部分与第一赋格部分调性在G大调上进行,首先在右手中声部出现,和声上更加丰富,这里的赋格较之前出现的篇幅较短,旋律为后面的高潮部分作准备,整体来说比之前的更加舒展,音符的长度也拉得比较远,这里的演奏与前面的赋格一致。然后是力度选择的不同,第二赋格部分较之第一赋格部分在力度上整体有增强,不再是之前的弱力度上进行,仿佛是贝多芬经历过一次沉思后,沉淀下来,更加坚定的决心。

(四)贝多芬不屈服的精神——旋律乐句结构的改变

第二赋格部分结束后,旋律不断发展,音乐情绪逐渐高涨,且旋律形态改变,十六分音符不断发展,多用手指的第一关节灵活的联动,注意手指的“抓力”,手腕处随着旋律的形态划一个“圆”手指的力度均匀转移,然后强调中声部主题旋律,后旋律在左手以八度和弦强力度上进行,右手仍然轻巧地演奏。随后力度和气势不断增强,慢慢左手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式进行到结尾,左手要演奏得均匀和轻快,右手将乐句划分开,句头句尾处手指控制将指尖缓慢的落下,并且突出和弦的最高音,这一部分有着贝多芬特有的特强记号,这是贝多芬作品中比较常见的记号,弹奏这一记号时,手臂和手指在触键的一瞬间同时发力,并且发力后手臂立马放松,让音乐的音色处在一个“强而不僵”的状态,手臂在演奏完这一记号后自然弹起,踏板就在乐句句头踩节奏踏板,后面用音后踏板进行,这样更加清晰,和声进行上也不断推动,音乐情绪也随之不断高涨,最后在华丽且更强的力度上结束在降A大调主和弦上。

三、演奏过程的思考

(一)演奏赋格段不同部分的心境

笔者将赋格段分成贝多芬的四个心境:贝多芬的沉思、贝多芬的哀怨、贝多芬的再次沉思、贝多芬不屈服的精神。演奏贝多芬的沉思时通过旋律能感受到作曲家心中的单纯,他将音乐当成他的依托,在音乐世界里保留着非常纯净的一面。演奏贝多芬的哀怨时仿佛能看到作曲家哀诉的、怨诉的表情在询问上天为什么?也能感受到他内心深深的无助与悲哀;再次沉思时作曲家逐渐恢复元气,慢慢不再执着于这个问题,到后面更像是作曲家在经历过这么多苦难后,仍然不放弃,坚持着与命运抗争,这是一种不屈服于命运,跟命运抗争到底的精神。

(二)思考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意图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一生的,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用痛苦换来欢迎”。这是罗曼罗兰笔下的贝多芬的人生,这就是他坎坷的一生,却为我们留下了音乐的精华。作曲家从宁静致远的第一乐章、幽默风趣的第二乐章、带有咏叹调的赋格、哀怨的悲歌到最后升华的赋格,说出了他晚年的现实与幻想交织的心境,这样一个音乐大师贝多芬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音乐,还有他不屈服于命运的精神,这种精神成为我们人生的指航标,让我们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各种挫折都不輕言放弃。

四、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以表演者和研究者双重视角下,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110赋格段的旋律演奏处理分别通过强弱呼吸、和声进行、踏板运用等几个方面去论述,结合了在演奏过程中的一些思考与感悟,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一点帮助。同时学习到贝多芬这位伟大的作曲家在经历病痛折磨后对生活仍然不放弃的精神,笔者认为这种精神是可以将其作为我们人生态度的指引和向导的。

参考文献:

[1]阿鲍,戈登威捷尔著,刁蓓华,陈复君译.贝多芬 32 首奏鸣曲注释[M].世界图书出版社, 2000:239.

[2]邹建平.贝多芬与 20 世纪赋格的写作[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8(01).

[3]田艺苗.贝多芬后期作品中的赋格曲[J].音乐艺术,2004(04).

[4]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5]周薇.西方钢琴音乐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6]罗曼·罗兰.名人传(贝多芬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7]约瑟夫·班诺维茨.钢琴踏板法指导[M].朱雅芬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1992.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商务合作联系 :QQ2327266922      关于我们       留言本  
版权所有:琴趣乐屋     技术支持:网站管理      ICP备案编号: 湘ICP备2021007879号-1
友情链接:卓老师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