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泉映月》是我国民间音乐家华彦均先生创作的一首经典之作,而后经由著名作曲家、钢琴家储望华改编为一首钢琴曲。全曲通过钢琴对二胡这一民族器乐的模仿,既保留了原曲的民族风格,又充分运用钢琴独有的演奏方法,及丰富的表现力,使得全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演奏特色。本文通过对曲式结构及创作的分析,进而挖掘其独特的意境,及演奏特色。
【关键词】《二泉映月》;曲式结构;意境;演奏特色
一、钢琴曲《二泉映月》的创作
《二泉映月》原是一首二胡独奏曲,是华彦均先生(阿炳)创作的二胡史上的一首经典之作。该曲因优美委婉,富于歌唱性,被改编成多种演奏形式,如弦乐四重奏,弦乐合奏,民乐合奏,交响诗,轻音乐,钢琴独奏等。在众多的演奏形式中,人们对《二泉映月》的内涵把握也有着不同的见解。但是结合作曲家身世遭遇和当时历史环境的影响等综合因素分析,有助于对该曲做出正确的内容判断:阿炳自幼受到乡土音乐熏陶,后跟随父亲学习多种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法,吹,拉,弹,唱,打,念样样精通,并能正式参加道教法师音乐的演奏活动,然而而立之年过后,境遇大不如从前,并患上眼疾,生活穷困潦倒,沦落为街头艺人,靠拉琴卖唱度日,饱受沧桑但不甘沉沦,一直与苦难的日子作斗争。在这忧伤而又意境深邃的乐曲中,不仅流露出伤感怆然的情绪和昂扬愤慨之情,也寄托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全曲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时而穿插明亮欢畅的乐句,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曲终结束在轻奏的完全终止上,好像无限的惆怅与感叹,给人意犹未尽的感受。全曲充分表达了阿炳内心豁达以及对生命的深刻体验。著名指挥家小泽正尔曾被此曲感动得热泪盈眶,评价为“断肠之感”。后经由储望华先生1977年改编为钢琴独奏曲。改编后的同名钢琴独奏曲《二泉映月》在创作上继承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现实主义传统,克服了原曲腔长、结构较为松散等不足之处,加强了它的音乐性,在保留了原作的引子和主题的基础上,对变奏部分进行科学合理的改编,更加符合钢琴演奏的结构和表演,这也成为西方钢琴独奏和中国传统乐器独奏曲的最佳融合的范本。
改编后的钢琴曲保留了二胡曲的变奏曲式,但比原曲更精炼紧凑,层次更清晰,结构更富逻辑性。
此钢琴改编曲的结构为变奏曲式:
引子 主题 变奏1 变奏2 变奏3 尾声
1 2~11 12~20 21~36 36~51 52~65
钢琴曲《二泉映月》通过钢琴丰富的多声织体,将二胡曲的单线条中那未尽之言,未达之意,在立体关系中同步表现出来,使之全面地呈现出音乐旋律的立体化和层次感的音响效果。
二、改编后的《二泉映月》演奏分析
钢琴改编曲《二泉映月》源于二胡独奏曲,通过运用钢琴演奏技巧来还原二胡演奏的情景和情绪,里面用到了很多技巧,比如,装饰音的运用,琶音的运用,经过句的演奏,模仿传统乐器音色的演奏,踏板的使用,这些技巧的使用,无异于为了更好的表达乐曲想要表达的内容,更好的传达出来。
(一)装饰音的运用
在重视线条艺术的中华民族音乐中,单旋律的运动形式丰富多彩,其中旋律的装饰法更独具魅力。
1.倚音
储望华改编后《二泉映月》七处运用了三度上行倚音,三处运用了三度下行倚音,七处运用了二度上行倚音,十九处运用了二度下行下行倚音,如此大量的运用倚音,很好的模仿了二胡的抹弦滑音。演奏者在演奏时应细细品味每一处倚音所在乐句的情绪,将乐句的处理与倚音紧密联系,结合不同触键和情绪惟妙惟肖的表达原曲的意境。
2.琶音
《二泉映月》中钢琴通过琶音来进行修饰表达丰富的音乐意境。改编者作品运用了琶音这个装饰手法多达38次,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泉水和月光交相辉映营造出来的独有的意境和氛围。如谱例1所示,大部分的上行琶音,表现月光下流水一样的音色。下行反向琶音分别在第23小节、第32小节,将反向琶音弹得重量落在小指,表现出干脆、利落的声音,并将手臂迅速放松,而十二度的反向琶音需要合理的指法安排,速度快而不丢音,声音均匀而轻巧。如谱例2所示,结尾处模仿琵琶的音色,钢琴采用加跳音的琶音的形式,演奏时脚踩弱音踏板弱奏,幻想般的状态回到平静中。
谱例1:
谱例2:
3.颤音
这里运用颤音主要是为了模仿二胡的音色。
谱例3:
如谱例3所示,这里的三十二音符的七连音颤音是二胡颤音奏法的表现。弹奏时不能太有颗粒性,运用手腕和低触键控制音乐的力量,放松手腕,稍稍放平手指,指尖要有很好的控制力,弹奏出圆润而又干净的音色来。
(二)音色与触键
在改编曲《二泉映月》中,不同的情景、意境,需要不同的音色来表现出来,比如流水、夜色、忧伤等等音色的表现,需要良好的触键使音色在钢琴上有明显不同的变化和表现,不同的触键能产生不同的音色效果。
1.如歌的音色
引子(1~11小节)由连贯伤感的单音二度下行弱奏出,通过钢琴奏出粘连的音色,弹奏时运用手臂的重量,手指要有支撑力,用肉垫弱而软的推压式触键,下键速度要缓慢,来表现凄凉、沉重的心情。
2.轻快流动地音色
在《二泉映月》整首乐曲中,左手伴奏织体大量十六分音符,如六连音、九连音、十三连音和十四连音。
如图:
这些轻快流动的音色,需要从P~f由快到慢来演奏,手指平放在琴键上,掌关节支撑并随着音符轻快地移动,指尖触键及离键的速度要快,快速的跑到最高音。在弹奏此类乐句时,要注重音乐的整体感觉,不要太刻意强调每个音符的对位,在旋律渐慢时将节奏对上。这些十六分音符轻快地跑动,使得旋律清晰可辩。这样的声音效果需要经过细致地练习才能达到要求。
(三)韵味的把握
不得不说储望华先生改编的同名钢琴曲《二泉映月》无异于是成功的,充分发挥钢琴丰富的和声、音域宽广、音色多变的特点,通过不同类型的织体,不同的触键方法,踏板的运用,左右手交叉的演奏以及二度音程、装饰音、七和弦的灵活运用贯穿于曲中,将中国韵味表达的淋漓尽致。
在演奏钢琴曲《二泉映月》时,一定要明白原二胡曲的审美特征,演奏者要多去体会二胡的演奏的感觉,尽量模仿二胡的拉奏,音与音之间要保持连续,乐句与乐句之间意境的连贯,这种随着乐曲自身的抑扬顿挫、情绪变化、以及演奏者内心砰发的“活的火花”,这也就是中国音乐的魅力所在,中国韵味的传神之处。
此首钢琴曲不仅保留了原曲的民族风格,又充分发挥钢琴的丰富表现力,更好的诠释了中国味,给任何一个欣赏者都留下深刻地印象,像原作一样,影响甚广,流传至今。使中国作品在世界的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储望华.漫谈钢琴独奏曲《二泉映月》[J].钢琴艺术,1999(1).
[2]桑叶舟.钢琴曲《二泉映月》的演奏艺术[J].音乐研究,1989.
[3]葛晓明.钢琴曲《二泉映月》演奏的技術要求和[J].钢琴艺术,2005(9).
[4]代百生.根据传统乐曲改编的五首中国钢琴作品的艺术特色[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9(3).
作者简介:王璐(1987-),女,河南洛阳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钢琴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