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绍庚
(淮南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安徽淮南232038)
艺术歌曲改编的钢琴作品,是指将原本为声乐与钢琴伴奏而创作的艺术歌曲改编为钢琴独奏这一演奏形式的作品。钢琴改编曲虽然与艺术歌曲有着一定的区别,但是,二者不论是在表达情感还是在演奏技巧方面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拟以李斯特改编的舒曼《奉献》为例重点论述实际教学以及演奏技巧方面的问题。
钢琴改编曲;歌唱性连奏;多声部控制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音乐欣赏水平也在逐步改变,尤其在钢琴领域,人们的学习热情居高不下,而钢琴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也使我国钢琴演奏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便对一些更加富有表现力的作品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也对除了原创的钢琴独奏作品以外的艺术形式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而钢琴改编曲目正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接下来笔者将以《奉献》为例,探讨钢琴改编曲的独特魅力以及对实际教学的意义,并对乐曲中重要的技术问题提出相关教学建议以提高钢琴教学质量。
一、改编自艺术歌曲的钢琴曲的独特魅力
纵观从古至今的国内外乐坛,作曲家们创作了大量旋律优美的艺术歌曲,一些作曲家还对此类作品进行了改编,在乐曲原有的基础上融入了改编者自己的乐思,使之成为更富技巧性的钢琴独奏曲。如李斯特根据莫扎特的歌剧改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可以是再创作)的《唐璜的回忆》,成为了不少钢琴家展现技巧的不二之选,从技巧表现的角度来说,它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从以上现象中不难发现:
1、键盘乐器具有其他乐器所不具备的表现多声部层次的极大优越性,可以表现各种各样的织体、音色。
2、改编曲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满足人们对于交响乐、室内乐等作品原作欣赏的需要。
3、某些改编曲目由于改编者的独具匠心和非凡的创造力,其魅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原作,并得到更为广泛的流传。
艺术歌曲改编的钢琴作品,是指将原本为声乐与钢琴伴奏而创作的艺术歌曲改编为钢琴独奏这一演奏形式的作品,在数量巨大的钢琴改编作品中,颇具特色。笔者为什么要在众多的改编作品中,选择声乐艺术歌曲的钢琴改编作品作为本次论文的论题呢?因为声乐艺术与钢琴艺术相比,各有特点又各具魅力。
1、声乐演唱的发声体与共鸣腔都是由身体的器官构成,发声体与演唱者合二为一,所以声乐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发声体与表演者最为亲密的演奏方式,其特点为横向线条的表达。而钢琴的构造则决定了钢琴演奏者对键盘施以向下的力,键盘带动击弦器敲击琴弦,同时制音器被抬起,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机械化过程,我们的手指与琴弦并不是直接接触的,所以钢琴演奏也就成了发声体与表演者最不为亲密的表达方式,其特点为纵向发音。所以,选取艺术歌曲的钢琴改编曲的目的是为了试图用声乐的演唱方式激发演奏者对于钢琴作品歌唱性连奏的训练,进而更好地表现作品内容。
2、声乐演唱的音区变化和声部划分使声乐作品可以在不同的作品中表现出丰富的内涵,总体来说,高音区激昂富有张力,中音区饱满而清澈透明,低音区温暖舒缓而深沉。而钢琴的音色变化,虽然对于经过专业而系统的训练的人,也可以做出十分富有色彩的处理,但是这种处理相对于声乐来说,就困难得多,而真正能够掌握其中诀窍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这是一项需要刻苦钻研、用心聆听才可以灵巧运用的技术。
3、声乐的演唱极其讲究呼吸技巧,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呼吸技巧,便无法构成音乐的语气和乐句结构。而钢琴的演奏只需要演奏者提供对琴键的力便可完成,演奏者时常会忽视对乐句的划分,使诸多的音符堆砌在一起,缺乏对于音乐结构必要的的掌控和表达。所以声乐演唱中音乐语气的体会可以在钢琴教学中帮助学生训练音乐语气的表达和句法结构感。
4、声乐的表现是必须有歌词作为依据的,演唱者对于作曲家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较为直接,而钢琴音乐有很多无标题的“纯音乐”,这对于我们理解音乐作品来说会是一个不小的障碍。所以将声乐作品改编的钢琴作品用于钢琴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音乐情感。
根据声乐艺术的这些特点,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从改编曲目的学习中分别与上述声乐艺术的特点相互对应,找出二者的相通之处来辅助教学。
二、选择《奉献》一类的艺术歌曲改编曲在钢琴教学中意义
舒曼(R·Schumann,1810~1856)是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他创作出了大量极富个性的钢琴独奏作品、艺术歌曲、室内乐、交响乐等,极大地开拓了浪漫派音乐的和声、曲式结构的艺术语汇,创造了一些由短小而富有特性的小曲构成的组曲,以音乐来展现艺术家们丰富的内心世界。作为音乐评论家,他大力推崇巴赫以来优秀的德奥音乐传统,并对勃拉姆斯等后辈的音乐事业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帮助。1840年,舒曼为未婚妻克拉拉创作了艺术歌曲集《桃金娘》,作为献给她的结婚礼物。其中的第一首《奉献》是一首充满喜悦之情的爱情赞美诗,表达了对爱情的赞美以及喜悦之情。
李斯特(F·Liszt 1811~1886)是匈牙利钢琴家、作曲家。个人独奏音乐会这种表演形式就是由其首创,其演奏生涯持续时间之久、表现力之惊人、影响力之广泛,在他那个时代鲜有人能够与之匹敌,另外一种重要的音乐体裁——交响诗也是由其首创。在钢琴曲创作方面,他致力于探索并挖掘钢琴这种乐器的表现力,同时结合各民族不同风格的音乐,丰富了钢琴演奏的技巧与表现手段。他不仅创作了大量极富个人代表性的原创作品,改编自其他作曲家的交响乐、声乐以及重奏作品也是其一大贡献。晚年,李斯特又把精力转移到一些富有宗教性质的作品以及对新风格的探索上,大大地提升了钢琴音乐的哲学内涵与思想深度。1848年,他将舒曼的这首《奉献》改编为钢琴独奏曲。
综上所述,从教学的角度来说,笔者之所以选取李斯特改编的《奉献》作为选题,主要有以下原因:
(1)舒曼与李斯特都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音乐家,他们的作品经过历史的洗礼时至今日仍然是广大钢琴学习者必弹的经典曲目。由于二人都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底蕴,所以二者的结合必然带来十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对于这样耳熟能详的作曲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减少不少压力,给学生带来亲切感,增强他们学习音乐文化的意识,引导学生从了解作曲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入手,进而更全面地学习作品。
(2)舒曼的歌曲耳熟能详、朗朗上口,继承了贝多芬、舒伯特的德语艺术歌曲的传统,同时又富有个人情感的抒发和浪漫主义气质,从教学角度看,对于情感表现与结构把握方面的训练具有典范意义。
(3)李斯特作为19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对于钢琴的性能十分了解,很好地结合了声乐与钢琴的优势,有利于学生把握两者的优点,相互借鉴。
钢琴改编曲虽然与艺术歌曲有一定的区别,但是总体来说,二者不论是在情感表达还是在演奏技巧方面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接下来笔者将以李斯特改编的舒曼的《奉献》为例重点论述实际教学以及演奏技巧方面的问题。
三、《奉献》中歌唱性连奏技术(触键)的教学
李斯特在本曲的改编中运用了大量丰富而华丽的织体,但是无论采用什么样的织体,都离不开一个关键技术:歌唱性连奏。对于有着艺术歌曲元素的钢琴作品,这种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演奏时要充分考虑到艺术歌曲的特点。这也就涉及下一部分即将论述的问题——钢琴演奏与教学中的歌唱性连奏技术。
钢琴演奏的歌唱性是指将每一个独立、圆润的音符串联起来,使之成为具有倾向性、情感性而又流畅、连贯的乐句。由于流畅性、连贯性的需求,演奏此类乐句应该给听众带来一气呵成的感觉,避免产生支离破碎之感,钢琴中的歌唱性更多的是追求像歌声一样甜美,使听众仿佛置身于恬静优美的意境之中。
钢琴从发音原理上讲,属于打击乐器,其演奏的乐句从声音效果上看,难以像小提琴运弓那样,在一个弓子内拉出非常连贯、均匀的线条,也难以像管乐那样,一口气吹奏出非常绵延的气息。但其丰富的表现力却使它成为“乐器之王”。原因在于,人耳听到的连贯的乐句,其实是由听众将在钢琴中弹奏出来的原本“间断”的音符下意识地串连在一起,达到了连贯的效果。
为了在钢琴的演奏中,尤其是钢琴教学中解决歌唱性这一难题,对钢琴基本构造的了解必不可少。钢琴是由榔头敲击琴弦振动发声,之后榔头便回归原位,当琴键被按下去以后,也就是当琴弦开始振动之后,演奏者就再也无法通过琴键来控制钢琴的内部机械结构了,对这个琴键再做任何的工作都是没有意义的。钢琴的具体击弦原理过于复杂,这里由于篇幅原因,不再赘述。如谱1所示:
谱1 钢琴击弦机形制图
对于传统意义上的钢琴曲,连奏是非常基础且相对易于掌握的技术,而对于艺术歌曲改编而成的钢琴曲,需要的不仅仅是普通的连奏,更是富有情感表现力的歌唱性连奏,这就对技术有了很大的要求,接下来,笔者就从触键方面着重论述如何在这首作品上进行歌唱性连奏训练,并对触键控制的实际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1)引导学生充分了解钢琴的机械原理,仔细体会钢琴的发声过程,感悟从演奏者发力到锤子击弦之间的过程。
(2)在手臂、手腕放松的前提下,使用不同的下键速度来演奏同一个句子,用以比较音色的差别,进而选择圆润通透的音色。
(3)通过有效的训练方法将各音按照音乐的倾向连接起来,形成歌唱性乐句。
下面通过一些乐谱片段来具体解释笔者关于触键的教学观点:
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明确连奏训练的基本方法:手臂手腕保持松弛状态,重量自然下沉至手指,在旋律运行过程中,手指尽量贴键,以相对柔缓的方式触键,从而获得理想的连奏效果。
其次,作为教师,我们要明确在这首作品中连奏的分类:带附点的八分音符分解和弦伴奏型连奏、情感真挚的主旋律连奏、富有动力感和流畅性的十六分音符经过性分解和弦连奏。以下分述之。
打开乐谱就会发现,在主题还没有进入的引子部分,作曲家就已经对我们的歌唱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乐曲第一小节由左手带附点的分解和弦形式引入,本段主要的伴奏织体都采用这种形式。同时,力度标记是mf,意味着要适当地释放情感的能量,不需要过分的保守。以本曲的第1-3小节为例:
谱2 李斯特改编曲《奉献》第1-3小节
总体来说,这几个小节的格调是十分优美、动人的,同时,附点的节奏又给音乐添加了一分灵动的感觉。所以在演奏时,根据这样的音乐格调与表情的需要,触键的速度应该控制在中等,过慢则显得纤弱,过快则容易打破音乐歌唱性的特质。
一开始进入的“mf”的力度标记,表明音乐的格调并不是过分轻柔的,而是应当像男高音的中、高音区那样,具有一定的张力。所以学习者必须首先使手腕与手臂放松,同时注重指尖的敏感度,因为指尖是钢琴演奏者与钢琴接触最直接的部分,如果指尖缺乏触键的敏感度,声音则会显得虚弱、干瘪。需要注意的是,作为这首作品的主要伴奏音型,连奏处理应尽量保持内敛、含蓄的状态,为主旋律的“歌唱”留出余地。
演奏右手高声部主旋律连奏时,在保持连奏训练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应当根据音乐表现的需求,以指尖触键,辅以手腕的调节,使音色更加深沉而抒情。
进入再现部之后,李斯特创造性地引入了快速跑动的十六分音符,使音乐的情绪逐渐推向了一个高潮,这里需要考虑的便是左手的密集和弦的歌唱性以及右手快速跑动的音符的歌唱性。以本曲的第48-49小节为例:
谱3 李斯特改编曲《奉献》第48-49小节
针对此处,笔者关于教学方面的建议是:
左手的和弦虽然需要用强有力的力度来表现,但原理仍和前面的慢触键一样,需要控制触键的速度,否则声音会非常干瘪、缺乏感情。通过较慢的触键来使琴弦充分地振动,来发出饱满的声音,仍旧是表现歌唱性的诀窍之一。右手华丽的琶音不仅需要充盈的力度,更需要手指的柔顺。
本曲是舒曼献给克拉拉的结婚礼物,是一首充满喜悦之情的爱情赞美诗,表达了对爱情的赞美以及喜悦之情。所以在演奏上要把握住该段轻柔的音乐风格,在触键上手指以贴键为主,领会抚摸琴键的美妙感觉,积极地运用小臂带动手掌、手指,跟随乐句的走向轻柔地运动,演奏者此时应该想象出歌者的甜美歌声,运用合理的触键方法,使琴声能够表达出作曲家沉浸在爱情之中的喜悦心情。
教学过程中,应当鼓励学生发挥音乐想象力,同时通过训练,不断激发他们的听觉潜能,将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听觉能力结合起来,运用科学的弹奏方法,反复实践,熟练掌握这首作品中不同类型的连奏技术。
四、《奉献》中多声部控制技术的教学
相对于其他乐器来说,包括钢琴在内的键盘乐器可以通过演奏家十个手指的不同配合,演奏出多声部的音乐织体,使音乐具备完整的音乐构思。对于主调作品来说,键盘乐器可以十分鲜明而清晰地表现出旋律层、和声层以及低音层等不同的层次,通过踏板的运用、音色的搭配等手段,将之完美地融合成为一个完整音乐形象;对于多声部作品来说,可以由一个人完成多个声部的复杂对位技巧的作品,每一个声部各司其职,并同时汇集为一个富有建筑性的整体;同时,主调与多声部织体的转换与结合也经常在作曲家笔下显得十分精妙,如贝多芬晚期的钢琴奏鸣曲,在展开部中引入赋格段等手法的运用。所以,键盘乐器最大的优点便在于它们可以表现丰富的多声部织体层次。说到这里,就不可避免地要论及多声部控制技术。
以下,综合本曲的部分谱例,对该曲的多声部控制进行详细的解读:
第四小节开始,声部的数量由原来的三个变成了四个。以本曲的第4-5小节为例:
谱4 李斯特改编曲《奉献》第4-5小节
从音响的搭配的角度来说,当然是主旋律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从和声的角度来说,如果把四个声部比喻成合唱队中的四部人声,那么每一个声部却都有着其各自的作用,低音声部提供和声的低音基础,像是男低音声部的坚实有力的声音,两个内声部由前面三个小节的引子延续而来,如同男高音与女中音的融合,我们可以将高音区想象成女高音声部,这里被李斯特转移到了钢琴的最高声部。
之后李斯特在原有的旋律曲调基础上对音乐进行了加厚与交替处理,旋律转移到了男高音声部,而由右手来演奏双音。以本曲的第16-17小节为例:
谱5 李斯特改编曲《奉献》第16-17小节
由于声部的变化,双手十个手指的力量分配也随之变化。
中段以后,调性和织体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音乐通过主调降A大调的主音转入降六级调的等音调E大调,织体的流动性也减弱,流动的中声部变成了和弦重复音,音乐的性格变得平稳、宽广起来,而音乐的对位性写作因素有所增强,每一个声部的独立性被加强了,这里有三条旋律加上一个中间的和声层次,而不是之前的一个主旋律加上几个和声填充的声部。以本曲的第32-37小节为例:
谱6 李斯特改编曲《奉献》第32-37小节
因此,这里作曲家对我们的歌唱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对位化的多声部音乐中的体现每一个声部的独立性。而这一段的最大难点在于,处在右手内声部的三连音和弦弱奏的控制技术,本着先难后易的练习原则,应该引导学生首先解决这个声部层的问题,然后再逐步解决其他声部的问题。
对于演奏者来说,我们需要具备的是一个多线条的思维方式,头脑中不能只有一条旋律,而是要有三条旋律加一个和声层次。这种思维方式需要从最基本的练习开始,比如巴赫的二部创意曲,一些中国作曲家,例如陈铭志先生的民族风格的多声部作品等等。演奏者需要考虑到每一个声部的走向、触键的快慢、力度的比例这些问题,这样才可以将不同的层次十分恰当地表达出来。
总之,在多声部控制技术中,教师自身应当首先明确各声部的定位与表现意义;其次,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本着声部训练的基本原则,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先分别练习两个中间声部,关键是要学习如何控制音色和音量。然后同时练习高低两个声部,练习时,学生必须学会聆听自己弹出的声音,找到各声部合适的声音定位,最后将各声部加以整合。
在本曲实际演奏中,笔者建议稍微加快触键的速度,从某种程度上加强音色的紧张度,同时下键更“深”一些,也就是力度更到底一些。这样出来的声音会很好地贴合男高音的特色。右手由于技术的限制,我们无法用手指做到歌唱性中的连贯的特点,这里可以借助踏板的延音效果来弥补这一缺陷。同时,踏板给钢琴的音色带来了良好的共鸣效果,反而使歌唱性的效果远胜于仅仅使用手指进行连奏的效果。
舒曼的艺术歌曲《奉献》因其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旋律而著称于世。与他同时期的浪漫主义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也因其高超的钢琴演奏技术蜚声乐坛,而改编曲《奉献》正是汇集了两位19世纪浪漫主义作曲家的创作精华而流传至今,经久不衰。
选择这首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得出以下结论:
(1)追根溯源,引导学生了解历史、熟悉背景,为准确表达音乐风格奠定文化基础。
(2)教师应从乐谱分析入手,深入研究每个细节,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理论基础。
(3)教师应该对作品中所包含的弹奏技术进行分类,并研究每一种技术的要领与方法,将声乐作品中的歌唱性元素融于钢琴作品中,通过教学与训练帮助引导学生逐步建立多声部听觉和音乐思维,为顺利表达情感奠定极为重要的技术基础。
(4)对于中国作品改编而来的器乐作品,要让学生了解乐曲改编前所用的民族器乐、乐曲本身的音乐特点与历史根源,尝试用钢琴去模仿它的音色,表达它的情感,再着眼于解决乐谱中相关的技术问题,达到它的音色要求。
(5)对于改编曲,在教学工作开始实施前教师应该对各种版本的音响和视频进行观看和聆听,形成视觉和听觉上的直观感受,再对作品中的各种技术进行分析,找出技术难点。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性逐一解决。
On adapting artistic songs in piano teaching
ZHU Shaogeng
Piano works adapted from artistic songs involves changing artistic songs which are originally composed for vocal and piano accompaniment into only for piano accompaniment.Taking Dedication as an example,the author discussed the difficulties in teaching and performance.
adapted piano music;continuous singing-like playing;multi-vocal control
G642
A
1009-9530(2017)05-0080-05
2017-08-09
朱绍庚(1980-),男,淮南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助教,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