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轩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艺术学院,广东 东莞 523429)
钢琴作为外来品,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著名旅澳华裔作曲家储望华先生在谈到自己的钢琴音乐创作时说:“改编曲是普及中国钢琴作品的一条必经之路,只有这样,才能使钢琴音乐为中国老百姓所易于接受,并以此作为起点,进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的钢琴创作。”[1]自钢琴传入中国以来,钢琴改编曲大量出现。我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音乐。作曲家对一些在当地广为流传、具有当地特色的音乐旋律进行改编或者二次创作,推出了可以在钢琴上演奏的作品。钢琴改编曲一般分为两大类:根据民族器乐作品改编和根据民歌、戏曲作品改编。为西方音乐而创造的钢琴、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元素的巧妙融合,形成了钢琴改编曲,并增添了钢琴音乐中新的通俗和娱乐性特色。由此可见,钢琴改编曲属于中西合璧。
储望华先生(1941—)是我国乃至世界享有盛名的作曲家、钢琴家,他虽旅居澳洲,但心系祖国,创作、改编出大量经典的钢琴作品,深刻地影响了一大批从事钢琴演奏与教育工作的音乐人与音乐爱好者。他的作品可大致分为两类:独创曲和改编曲。其改编曲大多来自于一些地方流传的民歌曲调。储望华作品中流淌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血液,展现出中国传统音乐所特有的那种含蓄美和自然美,其所用的调式、和声织体、节奏韵律等各种音乐元素,无不体现出中国风格、体现出他的追求。储望华作品植根民族音乐传统,凸显民族音乐特点,同时创新求变,展现出自己的特色,堪称典范[2]。那些极具韵味的旋律打动了无数颗心,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现今,国内许多钢琴比赛都专门设立“储望华钢琴作品组”;在国际舞台上,储望华钢琴作品也常常被著名音乐家拿来演奏。本文拟以储望华先生的钢琴改编曲《一条大河》为例,分析探讨其作品中的民族化特征。
一、即兴改编创作的《一条大河》
钢琴改编曲《一条大河》的旋律来源于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曲《我的祖国》,该曲是储望华先生在一个晚会上应观众要求即兴改编创作而成的。储望华先生曾说:“《一条大河》又名《幻想即兴曲‘一条大河’》,是我在2001年7月7日‘澳大利亚华人声援北京2008年申奥晚会’上,应主持人和现场观众的热烈邀请,临时即兴演奏的。并于2001年10月返回澳大利亚墨尔本后整理记谱。”[3]
1956年,由沙蒙执导的电影《上甘岭》上映。影片描写了抗美援朝战争中最残酷的一场战役。某部志愿军官兵蹲守在环境恶劣的坑道里,且面临断水断粮的危险,但仍顽强坚守24天,为中朝联军大反攻奠定了基础。《上甘岭》的主题曲《我的祖国》称得上家喻户晓,传唱度非常高,是一首经典的声乐曲。
歌曲《我的祖国》由乔羽作词,刘炽作曲,郭兰英演唱。乐曲为单二部曲式,属于典型的主副歌形式,F宫调式,两部分均由经典的“起承转合”4个乐句构成。这首歌曲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民族音乐色彩。此后,被改编为管弦乐曲、小提琴曲、二胡曲等多类器乐作品,广为人知。A段是1—9小节。歌词的第一句是“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描绘出美丽的祖国风光,好像在观众面前展开一幅绚丽的图画。别忘了,这是一部战争片,这是在为战争片作曲。由此可见词作者胸怀的宽广、技巧的高超。乔羽先生曾回忆自己初见长江的情景,他说,创作这首歌词的“灵感来源于长江,但不止是描写长江。对于没有见过长江的人,不管你的家乡在哪里,在你的家门口都可能会有条河,只要一想起家乡,就会想起这条河”[4]。
因此,钢琴改编曲《一条大河》的命名,就反映出中国传统意境中游子对母亲河的思念。A段也处处流淌出流水的音韵。而B段(10—16小节),旋律激越昂扬,乐曲雄浑豪迈。水面不再平静,河水奔腾千里,表现出志愿军战士为保卫祖国而奋勇向前的赤子之心和浓浓的爱国情愫。
二、《一条大河》的民族化特征
(一)乐曲结构上的民族性
西方古典音乐有一套完整、均衡、逻辑严谨的曲式结构,如奏鸣曲式、回旋曲式、变奏曲式等。传统的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不尽相同。部分中国民间音乐有它的即兴性,即作曲家会根据自己在创作时的情绪以及表现内容的需要来展开工作,作品段落、结构设计的展开相对来说比较自由。当作曲家要将这些传统音乐改编进钢琴作品中时,就要借鉴西方曲式结构,对传统音乐的结构进行修正,使中西融合,西为中用。只有遵循规律、按照规则进行创作,才能达到目的。
《一条大河》移植了原曲《我的祖国》的旋律,在保留原曲主干的基础上,运用西方变奏曲的创作技法,对原曲主副歌两部分进行改编。作品形式为中西结合。全曲分为五部分:引子、A段、B段、A’段及尾声。乐曲糅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拥有起承转合这一特色鲜明的中国传统音乐结构,使音乐发展呈现循环交替、环环相扣的态势;同时,充分吸收借鉴了西方钢琴音乐中变奏体、单三部曲式等结构的长处,进而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钢琴曲结构。
该曲以引子开始,散板性质的引子类似于中国音乐中常见的散起。引子篇幅很长,可以作为一个独立部分。在第15小节,开始用左右手交替进行32分音符的弹奏,如微微波动的河面展现在人们面前。向前推进,引出A段主题旋律,承前启后,右手演奏歌词性旋律,左手弹奏出的琶音,如缓缓起伏的河水,波光粼粼。第22小节转入B段主题,同时进入全曲高潮部,仿佛微风吹起了涟漪,紧接着风雨来临,使原本平静的河面掀起了波澜,气势与A段截然不同,进行曲的风格鼓舞士气,振奋人心。在第50小节,以一长串上行音节快速转入A段主题,变奏再现,之后进入庞大的尾声,在强有力的八度交替上行后,稍稍停顿,以雄壮的和弦结束,使人沉浸在刚刚的振奋与激动之中,久久地回味。该曲展现出传统民族音乐的曲式结构。
(二)旋律上的民族性
作曲家在创作源自传统民间音乐的钢琴改编曲时,常用的方法是将原曲的主题旋律移植到钢琴音乐创作之中,从而使钢琴改编曲具有鲜明而独特的民族性。中国传统音乐十分注重旋律的线条性,擅长用单声旋律线条来展开乐思、推进音乐。《一条大河》在描绘祖国的好山好水时,充满抒情色彩,所用旋律没有过分变化和跳跃,这里使用了线性旋律。在A段主题第一次出场时,采用旋律加柱式和弦琶音伴奏,突出单声线性旋律,以加深听众对主题的印象,为主题再现时的变奏作准备。
储望华的钢琴改编曲《一条大河》在使用具有民族性的线性旋律来展现音乐流动变化的同时,注重纵向结合,加入西方音乐丰富的和声、织体以及不同特色和风格的音组,构成多条旋律线,共同推进,追求音乐的层次感,使音乐更加饱满。中西合璧赋予中国音乐新的意蕴。在进入A段主题再现时,并没有单纯使用声乐中单声思维的模式来表现,而是在主题旋律的呈现上增添了“立体思维”,用三声部对原曲旋律进行重构,取其精髓,加入新的内容。上声部,用八度来加强主题旋律;中声部和低声部虽是伴奏,但立体呈现,增加了音乐的层次,如合唱般,使旋律更加立体丰盈。整首曲子体现出了单声性与多声性、传统与现代、民族音乐与外来音乐的完美结合。
另外,与西方钢琴音乐在对比中追求统一的作曲技法不同,中国传统音乐作品创作的形态主要为横向发展,用添眼、换头、加花、展衍等手法展开乐思[5]。传统民族乐器演奏中的“加花”是指,在基本旋律的基础上,增添补充装饰性乐音,以使旋律更加活泼、丰富和华丽,流动感更强,它能充分发挥乐器性能,增强乐曲的活力。钢琴创作中的“加花”离不开对旋律中装饰音的巧妙运用。《一条大河》中装饰音、刮奏、颤音、柱式和弦琶音的运用技法,不仅是对旋律的润色,更能表现出中国音乐独特的魅力。
三、演奏中民族意蕴的升华
通过对储望华钢琴改编曲《一条大河》的演奏,不仅能够让听众认识到该曲的民族性,而且能使乐曲的民族意蕴得到升华。钢琴演奏,首先要忠实于原作。为此,要深入了解曲目的背景、特点、风格,抓住作品的灵魂。之后,要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依靠演奏者自身的技巧和想象,实现乐曲的再生。“钢琴表演是赋予音乐作品以活的生命的创造行为。”[6]可以将储望华钢琴改编曲《一条大河》看作一幅集西方油画“写实”手法与中国水墨画“写意”手法于一身的图画。储望华先生在该曲中,将西方钢琴音乐的魅力充分展示了出来,同时,在展示的过程中,赋予此曲最佳的民族艺术表现力。
(一)“写实”的模仿
当演奏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钢琴曲时,西方钢琴技法并不能完全表现出中国风格所独有的音色,也就是笔者所说的“写意”。“写实”对西方的乐器与演奏技法来说是比较好把握的。基于此,我们演奏钢琴改编曲时,应从“写实”出发,模仿那些演奏中国作品的中国乐器的音色。
钢琴与多数丝竹类乐器的发声原理不同,它属于击弦乐器,即用手指敲击琴键,带动琴槌锤击琴弦,使其振动,以此来发声。手离开琴键,琴槌同时离开琴弦,止音器即按住琴弦,使琴弦停止振动,发声停止。钢琴的这一发声原理与特性,使其可以轻松模仿跳跃性旋律,充分展现乐曲“实”的内涵。如谱例1所示,演奏者右手弹奏出的五声旋律像溅起的水花纷纷落下。这是运用手指快速触键法弹奏的。这种弹奏技法就是:指尖站立好,手指第一关节不能软,以第三关节为发力点,带动手指快速击键。这样就能产生类似扬琴的音色:富有颗粒性,清澈、明亮,十分干净。
谱例1 跳跃性旋律
在演奏短琶音时,手指好像在轻轻拂过水面,轻柔而不粘触琴键。这里要求声音均匀,用手腕轻轻带动,突出上方旋律音,就似潺潺的流水缓缓向前。如谱例2所示。
谱例2 短琶音
在乐曲中有大段的长琶音。弹奏者借助手腕的移动来实现手指位移。这里要充分借助手腕。手腕要柔而不软,横向带动手指,轻轻贴键弹奏,令人产生一种好似听到云上流水的感觉。演奏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耳朵,仔细对比、分辨,并发挥想象,想象民族乐器的演奏场面,让自己置身于浓浓的民族音乐氛围之中,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舞台效果,这样弹奏出的声音才能打动人心。如谱例3所示。
谱例3 长琶音
(二)“写意”的升华
在中国传统音乐之中,“神韵”是灵魂,人们把“韵”作为传统音乐的最高标准。“韵者,美之极也。”正如明代陆时雍所言:“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又说:“凡情无奇而自佳,景不丽而自妙者,韵使之也。”这种“神韵”,在中国传统音乐中,一般是通过散-慢-中-快-散的乐曲结构来体现的。其中,“散”即散拍,自由节奏的意思。在钢琴上演奏弹性节奏时,如果照搬西方模式,就难免不伦不类,“字不正,腔不圆”。演奏者在弹奏时,首先要仔细察看谱面上标记的速度,认真思考,选择正确的节奏和速度。谱子中有不同的速度标记,对此,在进行速度转换时,要使之自然过渡,而不能随心所欲。
对于储望华钢琴改编曲《一条大河》的引子,在运用自由节奏来弹奏时要十分小心。音乐的表达像人的语言一样,人激动时,语速就会变快,力度也会变大。情绪宣泄之后,心情归于平静,那么语速、力度也都会降下来。在弹奏时,应将自己的情绪带入音乐中,用情绪来带动音乐,充分展现音乐之神韵。特别是要在不过分偏离曲子基本速度的基础上,运用钢琴特殊的表情达意的技巧,来表现乐曲所描绘的景致,同时抒发内心情感,反映审美情趣和主观意志。乐曲中,景和物似像非像、似画非画。钢琴演奏要让人们在特定的情景和思维中感受到音乐的神韵,享受到音乐之美。形神兼备、寓神于形是作曲的最高境界,钢琴改编曲《一条大河》无疑真正达到了这一境界。
四、结语
中国钢琴音乐走过了上百年的历史。今天的中国钢琴音乐呈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深深地打上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烙印。储望华钢琴改编曲《一条大河》既保留了原曲《我的祖国》的气韵,又使音乐产生了立体化效果。乐曲的旋律具有民族特点,主题鲜明。作品声部层次十分丰富,极具立体感。该曲将西方音乐的“立体思维”与中国传统音乐的“线性思维”完美结合在一起,将东方音乐的神韵气韵以及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无愧为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