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趣乐屋成就明日之星

析钢琴前奏曲《筝萧吟》意境与演奏

发表时间:2025/05/14 06:28:30  浏览次数:364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付渝涛

摘要:本文以钢琴前奏曲《筝萧吟》为例,加以分析和研究,从其创作背景、创作风格与民族特色、音乐结构和演奏诠释等方面论述,结合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以及对民族乐器筝和箫的借鉴和模仿,阐述以此曲为代表的中国钢琴音乐的风格特点。

关键词:钢琴前奏曲  筝萧吟  意境  演奏诠释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0-0037-03

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化的急速步伐无时无刻都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欧洲音乐中心说”的长期主导位置让民族音乐生存空间急剧缩小,传统民族音乐的传承和保护面临严峻形势。中国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民族音乐在西方音乐的冲击下,走上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那就是与西方古典音乐相结合,在欧洲传统古典音乐体系的创作前提下,融入独特的中国民族音乐特色。在这种契机下,中国钢琴音乐也随之发展起来。很多本土作曲家在借鉴西方钢琴音乐创作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传统乐器音色的模仿,完美展现了中西方音乐的融洽结合。这类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独特民族韵味的钢琴作品,受到了广大听众的喜爱。本文就以储望华创作的钢琴前奏曲《筝萧吟》为例,对中国钢琴作品的风格特点及意境作初步探讨。

一、创作背景

《筝萧吟》是储望华《前奏曲六首》中的第一首,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这个阶段的作品質朴细腻,纯净自然,幽静深远,主要注重意境表达。《筝萧吟》开放的调性布局极具中国风韵,在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特征的基础上,展现出渊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始终贯穿着独一无二的中国风格,体现出质朴的情怀和深远的意境。

(一)标题的意境

钢琴作品的标题是对全曲内容的概括或情感指向,而中国钢琴作品大多是抒发情感、书写情境、情景交融,传统上都有在标题上使用文字抒情的特点,作曲家通过标题文字,将内心感情与作品融为一体,寄景生情,寓情于景。这种标题创作,远远高于世俗美学的理念,极具中国民族风格。《筝萧吟》这首作品的标题就与乐曲的形象和意境相吻合,一筝一萧,仿佛置身于月下松前、山水之中的两位知己,在高谈阔论、畅谈人生,作曲家不用吹、弹、拨,选用了“吟”字,其境界高远,意象深厚,淡泊名利的美学理念显露出敏锐的生活感悟和诗词文学上的造诣。

(二)钢琴前奏曲

前奏曲起源于15、16世纪,它具有整曲引子的特点,基本由管风琴即兴演奏,常用和弦和旋律走向交织而成;这类曲子篇幅短小,创作手法和选用素材大都比较自由,类似于即兴钢琴小品和小型自由幻想曲。音乐巨匠J.S巴赫继承和发展了这种体裁,创作出了前奏曲与赋格、组曲等绝佳作品,使得前奏曲脱离了只是引子的范围,而逐渐走入“正题”,与结构严谨的赋格形成鲜明的对比,形成更具艺术价值的作品。到了浪漫主义时期,前奏曲完全脱离了赋格和组曲,成为了一种更具特色,独立自由的新曲式,以肖邦为代表,他在这种独立的曲式中,用精炼的旋律语言,极具特色的思想境界抒发着特别的思想感情。而中国前奏曲注重表达作曲家的人生追求和诗意情怀,具有鲜明的中国钢琴音乐民族风格特点,这类前奏曲,大多题材丰富,主题形象具体,短小精干,无论是在西方音乐的借鉴还是传统民族音乐的传承创新上,其民族性、抒情性、指导性都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道路打开了一个崭新的突破口,《筝萧吟》就是具有鲜明时代印记的一首佳作。

二、创作风格与民族特色

西方音乐是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遵循严谨的逻辑规律、直接的表达情感,其记谱方式、理论结构要求极具严格。而中国传统音乐建立在追求主观情感表达的基础上,普遍注重五声音阶单线条旋律的连贯感,细节上的追求让大多数音乐趋于自然流动的散板。《筝萧吟》深受古曲名作的启发,其极具中国风韵。

(一)创作风格

《筝萧吟》是储望华先生20岁时创作的作品。他在受到大量古典作品的启发下,开始研究筝、萧等民族乐器的音色特征和演奏特点,从而创作出这首经典的前奏曲。作品利用开放式调性进行布局,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要素融合到西方音乐的写作规律中,构思精巧,民族特征鲜明,体现了中西方音乐文化的高度发展与结合。这首短小精干的前奏曲,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音乐特质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魅力,单纯的艺术切身体会,让作品不含任何功利,始终贯穿着一种深邃的质朴。

(二)民族特色

《筝萧吟》采用中国传统五声调式写成,大量四五度叠置的民族和弦打破了西方传统和声三度叠置的结构,突出的偏音让旋律出现多调性的色彩。除了民族和弦外,曲子中还使用了大量的七、九、十一和弦和附加音和弦,与五声旋律的纵向叠置,形成妙趣横生的声部对位,既有西方古典和声简洁严谨的特点,又有民族和弦音响色彩,两者有机结合,完美的展现了具有新意的民族特色。同时,此曲还运用了移调、变奏、调性转换等作曲手法,大量的调性转换让曲子表达出隽永深远的意义和丰富多彩的音乐色彩。乐曲通过黑键音阶和下行的五声装饰音,利用黑键柔美雅致的音色模仿出古筝和萧的演奏效果,把人们带入一种如梦如幻的意境中。音乐意境时而踌躇无奈,时而宽广豁达,突出的色彩变化极具画面感,仿佛置身于美妙的诗词歌赋中,中国民族特色昭然若揭。

三、音乐结构

《筝萧吟》为带尾声的单二部曲式,采用复调手法写成,与西方音乐不同的是,全曲充满浓郁的民族音乐元素,作品每个部分不再像西方音乐那么清晰分界,而是采用渐慢减弱的变化自然柔和的过渡,没有强烈的对比和戏剧变化,段落的陈述显得模糊和自由。

第一乐段由1~12小节组成,此乐段降B清乐角调式,为单一调性乐段,乐段由3个乐句组成,非对称性结构,这段的主题主要出现在左手声部,右手声部采用高八度快速倚音重复右手主题的旋律音,旋律层次比较分明。

第二乐段由13~22小节组成,该段连接句的音乐素材主要来源于第一乐段右手的快速倚音,调性则变成了降A宫调式,总共10小节的段落,调性做了大量的转变,前三小节的F雅乐角调式,在16、17小节时又转入C六声角调式,同时,连续向上模进的七音动机,加上节奏的变化,让本段落形成一个小的高潮,而主音上的弱收和自由延长让人回味无穷。

23小节作为一个连接句,它延用上一个乐段的动机,模仿古筝刮奏的音色效果,以中速散板连续七连音交替的形式,按照降A宫调式的下行音阶排列,具有华彩乐句的特点。

第三乐段由24~41小节组成,此乐段降E清乐羽调式,为复调手法写成,非方整性结构,主题由第一乐段派生而来,主要出现在右手高音声部,为三声部复调,左手分解和弦,节奏固定。

尾声由42~55小节组成,跟西方音乐不同的是,此曲尾声分为完全终止和补充终止两部分,前7个小节为第一部分,完全终止后,第二部分采用上一部分的音乐素材进行补充终止,最终落到降E清乐羽调式的I音上。

从《筝萧吟》音乐形态和结构的分析中不难看出,中国钢琴音乐极具随性,乐曲舒展流畅、淡泊名利,比之西方音乐的严谨和鲜明的戏剧冲突,更具特色。

四、《筝萧吟》演奏诠释

中国民族音乐对艺术的追求更多的表现在“写意”上,不追求形似而求神似,所以中国作曲家多以半模糊、半清醒的形式架构艺术作品,《筝萧吟》也不例外,这种半虚半实的作品让演奏者具有较大发挥空间,自由的节奏骨架和性格特征也需要演奏者具有较强的演奏水平,随性的情感表达也给欣赏者留下极大空间。钢琴前奏曲《筝萧吟》很好地凸显了中国钢琴作品随意而自由的意蕴。

(一)装饰音的演奏

《筝萧吟》中,为了展现或朦胧虚幻、或清晰明了的意境,作曲家采用了三种装饰音的写作手法,分别是倚音、滑音、琶音,它们主要用于模仿古筝和箫的音色。如何在钢琴演奏中模仿民族樂器的技法和体现民族音乐的特色,是演奏和诠释这首曲子的重点。

1.倚音的演奏

乐曲的第一部分,主要模仿古筝抒情流畅的装饰音,右手是下行黑键五声音阶长倚音,左手是复倚音装饰旋律,每一拍刮奏的最后一个音为强调音,而与之八度相望的中音区则开始模仿恬静柔和的箫。此乐段的演奏过程中,手指尽可能贴近琴键,右手模仿筝的刮奏时手腕柔和,轻盈流畅,旋律尾音清晰突出,但不能太重,采用“勾”“抚”的方式将手指由外向内轻抹,通过指面触键的手法演奏出朦胧柔美、连贯流畅的音响效果,同时内心世界的恬淡通过气息传递到手腕手指,体现出细腻纯净、典雅精致的情趣世界。对比右手模仿筝明亮的音色,中音区的左手在模仿箫的轻盈和深沉悠长时,同样也要手指贴近琴键,有力的掌关节支撑整个手掌手型,通过大臂的推送和手腕的横向运动使乐曲连贯而富有歌唱性。演奏时,还要注意双手力度的对比,不能过于戏剧化,要相互呼应,仿佛筝箫合奏,天水一色、天人合一,乐段结束处的渐慢弱收要控制好力度,这样才能展现出踌躇、朦胧的意境。

乐曲的第二部分,右手主要模仿箫的倚音,注意这里的倚音区别于第一部分的长倚音,是短倚音,短倚音弹奏时不占时值,不占力度,短促轻盈,在箫的演奏中,此类倚音同样清晰空灵,所以钢琴演奏时,要注意倚音的清晰整齐以及与主音的强弱对比,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箫深沉的音色特点。同样此处的五声调式和弦,手指轻盈灵动,手腕松弛柔和,弹奏从容不迫,加踏板让和声泛音慢慢扩散,给人以空谷幽幽、余音绕梁的感觉。带着如此的情感弹奏,弹者与欣赏者均意味深长!

2.滑音的演奏

乐曲的第三部分主要模仿箫的音色,作曲家在此处将装饰音两音叠置,弹奏出来的效果等同于箫在滑奏时产生的连贯圆滑的音色,这种模仿与借鉴正是中国钢琴音乐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一部分的乐句色彩悠远明亮,画面中,仿佛在描绘筝和箫时而起舞、时而高歌、时而私语,区别于西方三度和声音响的效果,作曲家用了大量的小二度来模仿箫的滑音效果,弹奏时,注意突出右手旋律,气息平和自然、连贯流畅,小二度抬高手指,整齐干净,这种独特的民族风韵让人感觉悠远绵长、回味无穷。为了凸显右手的滑音效果,左手在八度根音部分,要紧绷指尖,手腕放松,指尖用力模仿古筝挑和勾的手法,从容下键,使音色厚重稳健,静谧悠长,充满中国古典风韵。

3.琶音的演奏

乐曲第二第三乐段的华彩连接句,在第23小节,通过一长串的快速经过句,双手交替演奏,主要模仿古筝连续扫弦的装饰音。这种中国传统乐曲的散板体裁区别于西方音乐的琶音规律演奏,西方音乐琶音演奏时要求整齐均匀,节奏速度都要平稳,而作为中国钢琴曲,《筝萧吟》的琶音演奏充满了自由的因素,乐句开始时,慢弱起,然后逐渐追逐加快,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流畅,不露痕迹,此时内心平和恬静,呼吸自然由大臂手腕传到站稳的手指。“抹”和“放”的手法,指面触键,大臂传送,手腕带动,力量左右移动,內心随旋律曲线上下流动,以此模仿出古筝华丽的刮奏技巧,仿佛从平静舒缓的小桥流水慢慢过渡到行云流水,再到大江东去不复返的悠远之情。结束音的自由延长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而最后三个和弦的演奏不需要厚重整齐,只要控制手指,做到清澈透明即可,让人无限遐想。此段琶音虽为散板,速度自由,但弹奏时还是要把控旋律走向和内心意境。

(二)复调的弹奏

此曲第一乐段除了借鉴模仿古筝和箫的演奏效果外,还运用了复调的写作手法,右手模仿古筝刮奏,左手则是箫的空灵吹奏,两个声部的旋律交相辉映,时而合并、时而分开、时而变化模仿,两个声部缺一不可,共同存在。这段演奏时,不能将力度倾向于任何一个声部,两个声部在力度上都不能对比出现,注意指尖的微控制,尽量让音色做到既清凉雅致,又深远悠长,同时手指尖的交换速度放慢,用“推”“拉”的弹奏方式拉宽乐句,达到深沉绵长的音乐意境。

五、结语

钢琴前奏曲《筝萧吟》体现了中西方音乐文化的高度发展和结合,它在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基础上,加入了西方作曲技巧及手法,既继承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风格特点,又突破了西方音乐的创作手法。乐曲模仿了中国民族乐器筝和箫的音色,也传递出作曲家内心自然质朴的真实感受和情感寄托。笔者演奏此曲时,深深感觉虽没有磅礴厚重的和弦,也没有繁琐复杂的织体,更没有炫耀技术的难点节奏,但整首曲子清新淡雅,充满耐人寻味的诗情画意,让人感到万物生灵,皆属和平,心灵上的触动久久不能平复。可以说,以《筝萧吟》为代表的中国钢琴音乐是民族音乐的传承,也是民族音乐的发展,更是适应当今社会时代文化发展需要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刘文红.谈储望华与《钢琴前奏曲六首》的创作[J].大家,2012(09).

[2]李文红.储望华《钢琴前奏曲六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3]樊禾心.钢琴教学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4]太子莹.钢琴作品《筝萧吟》的作品分析与演奏技巧[J].艺术科技,2016(10).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商务合作联系 :QQ2327266922      关于我们       留言本  
版权所有:琴趣乐屋     技术支持:网站管理      ICP备案编号: 湘ICP备2021007879号-1
友情链接:卓老师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