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宁
(安庆师范大学 安徽 安庆 246000)
拉赫玛尼诺夫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中作品23之2、5和作品32之5、12是最具个性特点的四首,其独特的音乐语言充分发挥了钢琴的音响性能和艺术表现力,集中体现了拉氏前奏曲特有的钢琴写作手法。为进一步理解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的音乐特征和演奏技巧,本文针对这四首前奏曲做了详细的诠释。
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前奏曲;演奏特点
1.拉赫玛尼诺夫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罗斯音乐史上伟大的作曲家、指挥家和钢琴演奏家。他的音乐创作涉及歌剧、交响乐、重奏、独奏等各个音乐创作领域。作为后期浪漫主义风格的代表,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是联结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重要纽带,尤其是他的钢琴音乐作品在世界钢琴音乐史上占据崇高地位。拉赫玛尼诺夫1873年出生于俄国的谢苗诺沃,四岁就开始随母学习钢琴,1882年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师从德米纳斯基学习钢琴。1885年拉赫玛尼诺夫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拜师尼古拉·茨维列夫接受严格的钢琴训练。1917年,作为二十世纪上半叶重要的钢琴演奏家,拉赫玛尼诺夫获邀到瑞典演出。由于此时战争爆发使得国内动荡不安,举家离国,最终于1918年移居美国。在美国,拉赫玛尼诺夫开始其钢琴演奏生涯,在他人生的后二十多年里,他的演奏遍及美国及欧洲各地。最终于1943年3月28日在美国辞世。从他的很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出这种倾向:作品中小调多于大调,和声与复调织体饱满,充满不协和与悲剧性,常带有苍凉沉郁的背景和沉重的低音,这些均是一种彷徨、苦闷心情的写照。
2.钢琴前奏曲
前奏曲原意是“序”之意。它是一种单主题的中、小型自由结构的短小乐曲,常常放在具有严谨结构的乐曲或套曲之前作为序。它起源于十五世纪,起初是由作曲家用羽管键琴或管风琴演奏的即兴性乐曲片断,有试奏乐器音准、活动手指为准备正式进入乐曲而开场的作用。十九世纪西洋歌剧中短小的歌剧开场音乐或幕前音乐亦称作前奏曲,同时不少作曲家已把前奏曲作为独立次的音乐体裁来运用,其含义与上述前奏曲的意义亦发生了变化。拉赫玛尼诺夫24首前奏曲的作曲时间分布很广,可分为三个时期,即创作于1892年的作品3之2、创作于1902年至1903年间的10首前奏曲作品23、以及创作于1910年的13首前奏曲作品32。这24首包括所有大小调在内的前奏曲在创作思路上遵循了巴赫和肖邦的前奏曲的传统,即二十四首前奏曲平均分布在二十四个大小不同的调上,创作手法上又是巴赫和肖邦前奏曲形式的延续。肖邦的前奏曲几乎都是短小精致的小品,绝大多数作品的艺术形象是单一的,几乎很少有形象对比因素,因而是单纯性的作品。而拉赫玛尼诺夫的前奏曲中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比肖邦的前奏曲篇幅更长、织体结构更复杂,这是因为拉赫玛尼诺夫更为注重单个作品的深度和表现力。因此,与前人相比,拉赫玛尼诺夫使前奏曲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使这一钢琴创作体裁形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不仅继承了古典和浪漫主义的精华,同时也发展了俄罗斯钢琴学派,创造了无比独特的个人风格。虽然他处于20世纪初期的现代音乐大潮中,但他凭借非凡的才能和巨大的勇气不断汲取俄罗斯民歌的风格特点,坚持用独特的音乐语言进行创作。作品23之2、5和作品32之5、12这四首具有相对代表性的前奏曲就是他这种特有钢琴写作手法的集中体现,从织体结构和艺术风格上看,拉氏的这四首前奏曲充分发挥了钢琴的音响性能和表现力,体现出了鲜明的民族性和独特的个性特征,显示了作曲家高超的创作技巧和鲜明的音乐风格,其独特生动的画面、深刻优美的抒情、苍凉沉郁的沉思同样倍受人们的肯定和赞誉。
3.结构及音乐特征
3.1 作品23之2
这首前奏曲是织体最复杂、色彩最绚丽、技术最难的一首,通篇气势恢宏。调性降B大调,共60小节,表情为高贵庄严的(Maestoso),音域从bB2到bg4,4/4拍子,力度范围从pp到ff,结构为单三部曲式。主部从第1小节到18小节,是变化重复的单乐段。主题部分与肖邦c小调“革命”练习曲有异曲同工之处。主部中左手冲击力极强的分解和弦和右手响亮、果敢而辉煌的旋律一气贯之,如万马奔腾、排山倒海。主题重复一次后作模进处理,句式先紧缩后扩充,向下做强劲有力的冲刺,形成缜密的织体,此处连续不断的运用嘹亮和弦是拉赫玛尼诺夫钢琴音乐风格的一大特征。对比性中部是从第19小节到36小节。调性游移,结构自由,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声音素材,气息深沉悠长。一改主题铿锵有力、坚定不移的气势。右手八度和双音的高音使其声音明亮成为次旋律线,整段的力度由ff-pp的变化,使音色更为丰富动人。再现部是从第37小节到52小节。再现后的乐思以强有力的冲击向前继续着,如江海奔腾。结束处一泻千里的华彩句与中部抒情性的情绪形成对比,快速、干净、明亮而有力的音流使力度整体由上而下,最后辉煌壮丽、果断坚定的结束。整曲声音丰满、印象新颖、表现力完美。所有的琴键都被巧妙地运用起来,典型的拉氏和声结构勾画出了一幅幅千变万化的音色美景。
3.2 作品23之5
这首前奏曲是集俄罗斯民间舞蹈与歌唱旋律风格为一体的杰作。就其艺术价值而言是一首节奏鲜明、旋律优美的优秀作品。调性是g小调,全曲共86小节,进行曲风格(Alla marcia),音域从D1到bb3,4/4拍子,力度范围从ppp到ff,结构为复三部曲式。主部是从第1小节到30小节,采用了民间舞蹈的节奏,把密集的节奏型与低音旋律跳音相结合,营造出了十分热烈、欢快、热闹的舞蹈场面。音乐表现热情奔放而令人激动,旋律与和弦之间的大跳使声部的力度层次更加分明,第17-30小节这一旋律的再现使节奏脉动清晰,力度更为饱满有力。中部是从第31小节到49小节,右手大和弦奏出优美抒情的曲调,左手配以快速流动的琶音如天籁之音,具有浓郁的俄罗斯风景画的无限魅力,为典型的拉赫玛尼诺夫式旋律,伴奏声部的琶音作为远景色彩与各声部的层次关系相得益彰,勾勒出立体的远近深浅多层次的美。整个中部深沉宽阔极富情感内涵。再现部是从第50小节到76小节。半音旋律线条清晰突出,结尾灵动而富于朝气,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整曲透出了拉赫玛尼诺夫现实主义的鲜明语言、火热力度、富有生命信念的坚定节奏,让人们感受到的不是恐惧和宿命而是一种坚定的信心与力量。
3.3 作品32之5
这首作品是前奏曲中不可多得的一首精品,纯净高贵、纤尘不染、精致简洁、惜墨如金,宛如一幅宁静诗意的乡村水彩画。调性是G大调,全曲共41小节,中速(Moderato),音域从d到g3,4/4拍子,力度范围从ppp到f,其结构为单二部曲式。主部是从第1小节到23小节,为上下句构成的复乐段。开头左手连绵不断的五连音和隐伏其中的晶莹剔透的旋律平稳流动着。伴奏声部悠扬飘逸,右手旋律声部清澈明亮,使声音更加悠长、旷远。第7小节音乐有了变化,仿佛平静的湖水激起了片片涟漪,即使在弱的力度中也带有愉悦的心情。中部是从第24小节到41小节。段落的衔接流畅而自然,小音符犹如感情的宣叙,结束部第35-38小节为5对4的节奏音型别具想象力,右手高音旋律与左手的呼应天衣无缝,旋律音色的逐渐明亮与消失让人回味无穷。整曲可以看出拉赫玛尼诺夫在运用力度时也注意与音域相适应,以便最大限度地扩大弱力度中的表现范围和幅度。
3.4 作品32之12
这首前奏曲充满了民歌音调和俄罗斯辽阔草原的气息,形象鲜明、织体复杂、音响厚实,旋律带着浓郁的情感色彩。调性升g小调,全曲共48小节,速度为快板(Allegro),音域从#G1到#g4,12/8拍子,力度范围从pp到ff,结构是单三部曲式。主部是从第1小节到19小节,为重复结构单乐段。开始的高音区分解和弦伴奏音型蕴含着朦胧的梦幻色彩,衬托出深沉宽阔、凝重悠长的左手旋律,乐句走向流畅连贯、气息绵长,第10小节主题重复时的力度变化使情绪更加热情。第14小节向上的连续模进表现出了阴郁不安的悲愤情绪。中部是从第20小节到35小节。在第20-23小节中,那优美深情的旋律恰似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灵巧清晰的装饰音更是心灵深处的细致刻画。循序渐进的渐强层次推进使音乐渐渐的走向高潮。再现部是从第36小节到48小节。主题旋律的饱满深厚,表现出了更为深沉沧桑的音乐性格。最后5小节轻盈诙谐的情趣使音乐更加生动,各种色彩的变化丰富无比。整曲旋律性突出,和声与复调织体饱满,不断丰富的曲式和织体变化,充满了浪漫主义的音乐语言。
4.演奏特点
4.1 速度
速度是表现一切音乐形象的基础,在弹奏以上四首前奏曲时无论在慢速还是快速中,必须把握和保持速度的整体感,在自由节奏中也一定要注意音乐特殊的对称规律,即使短暂的变化也要把握音乐脉动的整体语言规律,避免没有准备的突然加快和放慢。
4.2 力度
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的力度范围要更加扩展,许多段落需要指、腕、肘、臂齐心协力的配合。分解和弦的伴奏音型、不同组合的双音,需要富于弹性的手腕配合来完成。连续的快速八度,需要有力而富于控制的肘部动作,而宏亮深厚的和弦则需要大臂和身体的重量。
4.3 触键
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在音量与音色上有很大的对比,为达到不同的力度和音色层次,需要采用多样的触键。在演奏歌唱性的旋律时,可用手指指面触键,使音质柔和细腻。演奏快速、短促的经过句时,可采用手指贴键向后拨动琴键的方法,使声音快速轻盈而富于弹性,而要表现结实、厚重的和弦时,手架子要牢固,指尖则要有力的抓住琴键使重量和速度得以深入。
4.4 层次
拉赫玛尼诺夫的旋律线条是不能忽视的,同时他独特的多声部、具有旋律特征的低音声部线条以及内声部有趣的和声细节都大大丰富了声音的效果和音乐形象,各种织体与和声旋律、节奏的奇思妙想一起形象地展现了拉赫玛尼诺夫对位法高超的个性化创作技巧。因此在演奏中多声部的层次感要加以特别的思考和练习,掌握好不同层次的控制能力。弹奏出织体丰富的情绪变化和千变万化的感情状态。
4.5 踏板
对演奏者来说踏板是音色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把握乐曲的艺术性和音乐的表现力有着密不可分的作用。而拉赫玛尼诺夫又是一位很少写踏板标记的作曲家,因此,在演奏时可根据不同的音乐情绪,采用不同深度的踏板。运用浅踏板可以保持乐句的整体效果,使音响连贯清澈。而在一些连续的和弦进行中,可采用节奏踏板和音后踏板。弱音踏板不仅作为音量对比的手段更要作为钢琴的变色器来加以运用。
4.6 音响
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作品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常常运用“乐队性质”的陈述。很多段落各音之间相互呼应,有着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这种乐队式写作手法的特点主要是:强有力的力度、鲜明的节奏和气势恢宏的交响性。另外,拉赫玛尼诺夫曾经受到过
里姆斯基-科萨柯夫的深刻影响和教堂音乐的启发,常在分解和弦中加入许多不同的和弦外音使宗教音乐浪漫主义化,许多作品其快速流动的音符如汹涌澎湃的激流,形成了一种音浪式的特殊音响效果。因此,演奏者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音程组合、织体变化和调性转换上去,弹出色彩明暗丰富、情绪变化多样的音响效果。
5.结语
以上四首前奏曲虽然是小品,但其音乐材料丰富,结构发展幅度宽大。从这些作品中依然可以看出作曲家写作大型作品的把握能力对他写作钢琴前奏曲的决定性影响。这四首前奏曲充分表现出拉赫玛尼诺夫那种别具一格而又极具个性的织体、缜密细致而又错综复杂的思维线条、宁静高远却又深邃悠扬的旋律以及雄浑激越而又宽广壮阔的宏大气势。在这四首前奏曲作品中,拉赫玛尼诺夫以一位伟大钢琴家独有的艺术视野,发掘出各种音乐织体的可能性,并以其独到精湛的技艺为演奏者展现才艺或提高技巧提供了极为丰富和广阔的空间。
J605
A
2095-7327(2016)-04-0157-02
项目名称为基于频谱分析法的钢琴触键方式与音色关系的研究,批准单位为安徽省教育厅,项目号为106-150002000025。
梁晓宁(1978.6—),山东济南人,安庆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钢琴演奏专业讲师,艺术(钢琴演奏专业)硕士,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安徽省钢琴协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