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佳
(深圳技术大学艺术中心,广东 深圳 518000)
莫扎特,全名沃尔夫冈·阿玛迪斯·莫扎特,是古典主义时期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钢琴奏鸣曲大多饱含深情、感情诚挚,体现出一种人道主义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悲剧性、戏剧性元素。在本论文中,将从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入手,深入分析其中的戏剧性元素,为钢琴演奏者理解、演奏其音乐作品提供参考。
一、莫扎特音乐作品概述
莫扎特一生中创作了600 多部(首)音乐作品,包括歌剧、协奏曲、四重奏、奏鸣曲、独奏曲等,体裁、形式丰富多样,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他的音乐作品中大都洋溢着一种光辉灿烂、明朗活泼的情绪,同时强调了一种优雅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细腻的音乐境界。这种特征在他所创作的《降E 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魔笛》《A 大调单簧管协奏曲》《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等钢琴作品中都有鲜明的体现[1]。实际上,在他的音乐作品中,这种特征始终存在,只不过在早期创作的作品中,反映得不够鲜明、深刻。随着他对当时封建社会黑暗与压迫的认知的不断加深,他的音乐作品中,逐渐体现出一种“自由与欢乐必须经历艰难的过程”的理性思考[2]。此外,在他的音乐创作过程中,还吸取了大量的德国传统民歌、新教圣咏艺术元素,并创造性地借鉴了意大利喜歌剧、传统正歌剧音乐元素。同时,还大量地运用了民间音调、民族音乐元素,来体现他的民族意识。他的音乐语言平易近人,形式结构清晰严谨,作品中包含的思想情感丰富、深远,被誉为音乐天才中最完美的化身。
莫扎特一生中共创作了14 首钢琴奏鸣曲,这些作品让他完成了从哈普西克德风格到钢琴风格的过渡。他在16 世纪80年代前后创作的钢琴奏鸣曲,如《C 小调奏鸣曲》中,显示了尖锐的对比并置与戏剧性的力量。同时,他的钢琴奏鸣曲中,还呈现出重视情节发展,折射社会生活,向往自由、解放个性的思想,以及“无我”“有我”统一的特点。这也意味着莫扎特的钢琴小提琴奏鸣曲,正在逐步从意大利A.科雷利G.B.萨玛迪尼等人的影响中脱离出来,形成个性化的创作风格。在本论文中,主要通过分析莫扎特所创作的K.333 与K.457 这两首奏鸣曲,探讨其中蕴含的戏剧性元素,希望为钢琴演奏者理解、演奏莫扎特的钢琴音乐作品提供参考。
二、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33、K.457 简介
在莫扎特所创作的钢琴奏鸣曲中,K.333、K.457 这两首属于其属于代表作。K.333,又叫莫扎特bB 大调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778年,属于其中期音乐作品中的代表作。在这首奏鸣曲中,莫扎特将自身情感、理想蕴藏在旋律的音符里,赋予了这首乐曲丰满的血肉,并采用了华丽的曲调,及其惯用的润饰性和弦延伸方式,充分体现其和声语言的特色[3]。K.457,创作于1784年,也是莫扎特晚期创作的重要作品。这首奏鸣曲结构严谨、内容深刻,且增加了很多戏剧性元素[4],是莫扎特音乐创作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
谱例1(K.457 谱例):
三、演奏者演奏力缺乏问题分析——以莫扎特奏鸣曲弹奏为例
(一)作品理解不深刻
结合实践调查可以发现,当前很多钢琴演奏者在演奏莫扎特的奏鸣曲时,由于对作品的理解不够深刻,没有从戏剧性的角度,深入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及创作者的音乐追求,同时没有基于其戏剧性元素,提高自身的演奏技巧,此在演奏过程中,显得比较空洞、乏味,无法体现出作品真正的音乐美感。因此,演奏者在日常练习时,应重视莫扎特奏鸣曲中戏剧性元素的分析,如从作品曲式结构方面进行戏剧性元素分析等,以此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在演奏过程中运用熟练的演奏技巧,呈现出恰当的情感,进而引发听众的共鸣。
(二)整体把握不够恰当
此外,在实践调查中还可以发现,部分演奏者在演奏莫扎特奏鸣曲时,由于对于作品的戏剧性元素理解不够深刻,导致整体把握不够恰当,如对乐曲的演奏速度、演奏旋律、演奏力度,以及乐曲中所涉及的变量因素,处理得不够准确,在弹奏时掌握不好适度的“量”。在演奏过程中表现欢快情绪时,不够尽兴,在表现苍凉气氛时,又不到位。分句、分段、出气口不合理,细节出的演奏不够细致化,局部演奏之间的衔接不够顺畅,整体演奏不够统一、协调。因此,演奏者在演奏莫扎特奏鸣曲时,应在深入理解其戏剧性元素的基础上,充分掌握乐曲的整体性,同时又要注意到细节处的细微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在演奏时充分展现出旋律的起伏变化、呈现出丰富的音色和风格。
四、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中的戏剧性元素分析——以K.333 和K.457为例
(一)作品曲式结构的戏剧性元素分析
K.457 奏鸣曲全曲分为五个部分,风格自由、热情、大胆,运用了华丽的技巧。这首奏鸣曲有着丰富的音乐语言、频频转调的处理方式,以及较大的情绪变化,但这些元素都实现了完美的统一。这首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如下:1.呈示部(1-74 小节)主要主题1-8 小节C 小调连接9-22小节副主题23-30 小节降E 大调连接3–50 小节Coda51-74 小节C 小调。2.展开部(75-99 小调)主要主题75-78 小节f 小调连接79-82 小节副主题83-94 小节C 小调连接95-99 小节。3.再现部(100-185 小节)主要主题100-107 小节C 小调连接108-120 小节副主题121-126 小节连接126-148 小节C 小调Coda149-185 小节。
K.333 奏鸣曲整篇都采用了华丽的曲调,并运用了独具莫扎特和声语言特色的润饰性和弦,展示出一种独特的音乐气质和个性。这首奏鸣曲的第一乐章表现出一种甜美、热情的风格,典雅而又亲切。这个部分的曲式结构如下:快板四四拍子奏鸣曲式。1.呈示部(1-63 小节)主要主题1-8 小节降B 大调连接8-22 小节副主题23-30 小节F 大调连接30-38 小节Coda38-63 小节。2.展开部(64-93 小节)。3.再现部(93-165 小节),主要主题93-101 小节F 大调连接103-113 小节副主题119-126 小节降B 大调Coda126-165 小节。
通过分析莫扎特所创作的K.457 和K.333 两首奏鸣曲的曲式结构可以发现,在K.457 与K.333 中,均融入了丰富的戏剧性元素,并呈现出鲜明的戏剧性特点。这两首钢琴奏鸣曲,都借鉴了歌剧里的写作手法,在钢琴奏鸣曲创作方面,体现出强烈的戏剧冲突。
(二)作品的戏剧性元素分析
K.457 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开始以C 小调进入乐曲主题,并采用了两个叠加的八度,表达出创作者痛苦、压抑的情绪。这个主题与另一个主题在情绪、力度变化方面,存在戏剧性的对比,以此凸显莫扎特对待命运乐观的态度,以及在面对不可抗拒的现实矛盾时,极力掩饰内心感伤的情绪。连接部后出现的副主题为降E 大调,副主题的第一部分,将左手伴奏变为连续平稳的八分音符分解和弦形式,与上方的旋律形成呼应,表达了一种逐渐平稳、温暖的情绪。第二部分,需要演奏者双手轮流模进,展示出一种类似小提琴与大提琴对话的情景,同时呈现出一种干净、清澈的音乐美感。在旋律方面,采用了八分音符跑动的方式,表现了一种天真、纯净的意境,这与莫扎特早期的音乐创作风格很相似。最后,莫扎特运用主题旋律,模仿卡农的形式,结束了呈示部。这种构思非常的巧妙,充满了戏剧性元素,呈现出一种鲜明的戏剧性效果。接下来,是篇幅较为短小的展开部。在这个部分,主要主题采用了C 大调,与呈示部的主题动机衔接,展现出一种激烈的气氛,以及不稳定的情绪。随后,采用了在左右手之间,三连音音型交替的旋律,表现出一种轻巧、旋律性强的特点。这也是莫扎特音乐作品中特有的音型。再现部中,调性又转回了C 小调,这种处理方式,是莫扎特中晚期音乐作品中才出现的,对呈示部进行了各式的变化。在K.457 奏鸣曲中,第一乐章的尾声部分有37 个小节,这在当时也是一种比较独特的创作方式。在尾声部分,重现了主题赋格,并对展开部的主题进行了重叠运用,表现出一种深沉、伤感的情绪,同时呈现出一种忧愁、遐想的色彩。这样的对位法,在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中是首次出现,由此可见,他已经开始脱离古典奏鸣曲的框架,表现出个性化的创作形式。
在K.333 第一乐章中,采用了对话式的乐句呼应,即前一部分与后一部分,形成你问我答的对话。例如,在谱例2 中,前两小节采用弱起的音阶下行,听众在聆听这个部分的演奏时,似乎能看到两个小孩在追逐打闹,跑在前面的小孩,不断招呼后面的小孩,让他快点赶上,逗引他来追。随后先由f2音升至高音g2,再后下行至最低音a1,之后再以平稳的音阶进行。与第1-2 小节形成应答,听众似乎可以看到原来落在后面的小孩受到小孩的逗引,努力追赶前面的小孩,最后自豪地表示自己追上了。第5-6 小节,是对1-2 小节的变奏,尤其在第5 小节,采用了切分应用,与第3-4 小节形成呼应。这样的处理方式,似乎是两个嬉戏的小孩欢乐一种方式继续玩耍。第7-8 小节,继续与第5-6 小节应答,第7 小节的“鱼咬尾”处理方式,增添了本曲的意趣。第8 小节,采用了由低到高的音阶,随着音阶的上行,音乐情绪也逐渐发展到顶峰,洋溢着一种欢乐的气氛。
谱例2:
分析K.457 和K.333 两首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可以发现,在K.457 第一乐章和K.333 第一乐章中,均采用了谈话般的写作方式,且以下行的琶音作为疑问,上行的和声作为铿锵有力的回答,这样的谈话方式,这正是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中戏剧性的重要体现。
结语:总的来说,在莫扎特中晚期,尤其是晚期创作的钢琴奏鸣曲中,大量借鉴了歌剧的写作手法,表现出鲜明的戏剧性冲突。演奏者在演奏这类作品时,应深入挖掘其中的戏剧性元素,了解其戏剧性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掌握理解整首乐曲的旋律及风格,准确把握其中的情感、情绪变化,进而提高自身的演奏表现力,更好地诠释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增强表演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