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趣乐屋成就明日之星

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期与晚期作品的异同

发表时间:2025/05/11 10:51:35  浏览次数:357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白雨杉

(武汉音乐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0)

贝多芬是出生在德国,也属于德国最有名气的钢琴家之一,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在整体西方音乐的发展过程中都体现出了重要的价值。而在贝多芬幼年阶段,就已经初步展露出自身的音乐天赋,而他音乐道路的开始是由于父亲的影响,他的父亲对于他的期许是希望他能够像莫扎特一样成为一个音乐天才,所以经常会要求他练琴。1787 年的时候,贝多芬曾经在维也纳舞台给莫扎特演奏过钢琴曲,并且当时莫扎特也给了他很高的评价。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则充分地体现出了他内心的情感,能够带给人们强烈的冲击,彰显了个人的独特性。

一、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概述

贝多芬是德国优秀的作曲家,也是钢琴演奏家,而他也是西方音乐艺术的开拓者与创造者。他对于音乐艺术发展作出最为杰出的贡献,就是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的融合。在那个历史阶段,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就能够代表最先进的思维,他把个人的生命与命运的对抗和悲伤与不幸融合在一起,从而希望运用音乐的斗志来引导人们与生活斗争,从而给无数的人带来了积极向上的斗志与拼搏的勇气[1]。贝多芬的第一次风格转变发生在他从海利根施塔特回到维也纳时。这被称为“英雄”时期,从1804 年到1815 年。在此期间,贝多芬的风格扩展了海顿和莫扎特的音乐语言,并被认为开始了音乐向浪漫主义的过渡。贝多芬的第二次风格变化发生在1815 年,一直持续到他去世。随着听力问题越来越严重,1815 年1 月25 日,他作为钢琴家举行了最后一场音乐会。贝多芬作曲和演奏都困难重重,不能像以前那样养活自己。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期,贝多芬情绪低落,身体不健康;然而,在此期间,他仍然创作了一些他最好的作品。他生活的巨大变化使他的思想和作曲风格大不相同,这成为浪漫主义时期音乐风格的开端。

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也融合了时代的发展,加入了许多的创新元素,例如运用了法国革命中的英雄调性,呈现出了民族性与时代性,也使古典音乐在艺术演奏之中达到了最佳的状态,对相关的音乐研究者以及学习者而言,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于贝多芬作品的探究,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贝多芬的创作风格,为自身的艺术发展与学习提供助力,这对于整体音乐事业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二、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期与晚期的风格分析

(一)早期奏鸣曲音乐风格分析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在创作的早期阶段,由于他并没有遇到太多生活的挫折,因此他的作品继承了古典音乐主义特色。而在整体时间线上,当前音乐界统一认可的是在1801 年到1810 年之间所创作的钢琴奏鸣曲,包括作品Op.31No.1 以及之前创作的奏鸣曲被划为贝多芬早期作品。早期贝多芬创作的奏鸣曲可以看出海顿、莫扎特对他有着一定的影响。以古典主义创作结构作为核心,加以对于自身音乐认知以及生活的感受进行运用,从而完成创作。之后贝多芬自身的技巧掌握更加熟练,并且也拥有了更为清晰的自我认知,因此他在音乐之中开始加入其他元素,创造属于自身的风格[3]。这一时期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相较于之前的创作风格,已经具有了显著的差异,会显示更加优雅以及高贵,并且还加入了一些严肃的感觉。

例如贝多芬早期作品之中的个人英雄主义较为显著,他的钢琴奏鸣曲虽然仍旧将古典主义风格作为核心,但是在创作以及演奏中已经彰显了不同,拥有鲜明的个性。而这一阶段也成为他一生之中的重要时期,创作了很多优秀作品。例如作品f 小调奏鸣曲和A 大调奏鸣曲等等,都具有其自身独特的特色,并且整体创作模式也得到了突破,在彰显个人情感核心基础上,还融入了一些全新的元素,例如谐谑曲设计风格。奏鸣曲Op.13《悲怆》是贝多芬早期作品中非常典型的作品,写于1798 年至1799 年,处于他听力问题的早期阶段。贝多芬的早期作品以优雅的古典风格和传统的古典形式创作。大多数传统的古典钢琴奏鸣曲都是以三乐章或四乐章的形式写成的,其中每个乐章相互对立。贝多芬的早期作品保持了这一传统,第一乐章通常是快节奏,第二乐章是慢节奏,第三乐章又是快节奏。虽然我们可以在贝多芬的早期作品中看到海顿和莫扎特的音乐影响很大,尤其是在质感和声学方面,但在这些作品中不难看出贝多芬个人的音乐品味。1700 年代末和1800 年代初的音乐中,优美的旋律、有力的能量、有力而充满活力的节奏在他的音乐中是非常独特的。奏鸣曲Op.13 充满激情和奋斗,表现了贝多芬与残酷命运和邪恶势力作斗争,追求美好未来和幸福生活方式的渴望。对于后续的音乐研究者与学习者而言,都起到了激励的作用。

(二)晚期奏鸣曲音乐风格分析

贝多芬的晚期作品展现了他错综复杂的内心世界,他与疾病的斗争,他与音乐灵感和听力被剥夺之间的冲突作斗争。他在音乐中嵌入了个人情感,这预示了浪漫主义时期通过程序音乐表达个人的流行。他的音乐中复调和对位的使用比传统古典音乐复杂得多,这也是浪漫主义时期更复杂的作曲技术的灵感。

这一阶段他创作的代表作品有101、106、109、110、111 这5 首。这一阶段贝多芬已经突破了少年时期对于一些优秀音乐家的模仿,在脱离了束缚的基础之上,针对传统音乐也进行了创新。但是由于他自身的身体状况问题,所以这一阶段他的理性主义风格会彰显出一些悲凉,然而他并没有放弃用音乐去表达自身的权利,在作品中仍旧表达了对于生活的反抗以及不畏艰险,不怕困难,运用自身强大的意志力,创作了诸多优秀的音乐经典作品。而这一阶段的作品创作风格主要就是表达他自身内心的情感,不会受到任何曲式结构的要求,完全彰显出了自由化的创作特点,也就是纪实性和哲理性以及浪漫性的综合,体现出了艺术魅力[4]。

学术界有很多研究人员都把这5 首作品看作贝多芬最优秀的作品,不论是深度还是内涵以及表现力都是他个人风格及优点的集成,也是他的巅峰阶段。所以演奏者也需要拥有良好的观察力,才能运用恰当的演奏技巧去演奏他的乐曲,晚年时期,贝多芬并没有因为疾病而放弃创作,除了这5 首钢琴奏鸣曲之外,他还创作了一些小篇幅的作品。这个时期的贝多芬的精神世界已经达到了完全自由,因此他的精神力量也是支撑他得以继续创作的核心。曲式结构创作中,他突破了传统的影响,使他自身的音乐天赋得到了展示,尤其是后续的奏鸣曲创作时,运用了他所有的天赋与经历,整体而言各种不同的变奏曲式的运用,都呈现出了其自身独有的特征,并且他在很多创作技巧上也进行了尝试。

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期与晚期作品对比

(一)作品曲式结构的差异

传统钢琴奏鸣曲结构通常会包含3—4个乐章,乐章一般都是快—慢—快的方式。贝多芬早期奏鸣曲也运用的是传统4 个乐章的形式,然而晚期的奏鸣曲则突破了这一限制,他作品创作之中并没有运用传统的方法,而是对于整体的奏鸣曲结构进行了调整,缩短了乐章,他的109和111都使用了2乐章,而110则是3乐章。乐章顺序并没有按照传统的快—慢—快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古典主义时期奏鸣曲式的局限,在音乐创作的结构上更加自由,使他的晚期奏鸣曲作品更加独特。

(二)演奏速度与节奏的异同

速度和节奏是贝多芬奏鸣曲之中较为关键的一点,而作品整体速度会直接影响到作品实际呈现出来的风格。早期的贝多芬作品运用的是传统古典主义音乐风格,节奏较为严谨,虽然他晚期的奏鸣曲作品开始倾向于浪漫主义,然而整体之上仍旧将古典主义作为核心原则,保持了速度均衡与统一,没有自由表现。但是为了呈现出其自身丰富的情感,他晚期的奏鸣曲也开始使用自由速度标记,例如奏鸣曲op.110 的第二乐章中的第5 小节出现了小节里一共出现了7 个表情术语,以做出最精准的速度或力度的变化。这也可以看出贝多芬已经踏入了浪漫主义时代。

(三)力度起伏的差异

贝多芬奏鸣曲中力度起伏较为常见,他的起伏相较于与他同时期的莫扎特和海顿来说更为明显,想要呈现钢琴作品的情感,就要把握好演奏力度,力度在情感表现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力度对比强烈,那么作品就会呈现出矛盾性,给人们带来强烈的冲击[5]。贝多芬早期奏鸣曲之中很少看到中间级力量运用,但是他晚期的创作风格出现了转变,开始追寻极端的力度对比,并且开始频繁运用忽强忽弱,中间级力度以及渐强渐弱的运用也更加常见了,呈现出了他晚期作品在音乐上更注重作曲家内心音乐表达的风格。

(四)旋律线条走向的差异

贝多芬的早期作品的旋律线通常有更短更简单,直上直下,没有任何方向变化,或者只有一个方向变化。将几条短的乐句放在一起,使音乐具有一种不断推动音乐直到达到顶峰的力量。贝多芬在其晚期作品中很少使用简单的短旋律线。取而代之的是,他使用了更长线条的、不断上下起伏的、更为复杂的旋律线。让贝多芬的晚期作品中的旋律更加流畅,更有浪漫的味道。

(五)音乐情感表达的异同

针对音乐情感的表达起到关键影响的就是旋律起伏及踏板的使用。贝多芬奏鸣曲演奏过程中,旋律走向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旋律朝着高音方向进行的时候,就需要有渐强处理,使情绪层层推进。而旋律朝低音方向进行的时候,则要减弱力度,掌握良好的手指控制力。贝多芬晚期奏鸣曲整体旋律相较于早期而言,会更加连贯彰显出了浪漫主义特色。这一阶段的整体音乐效果较为朴实,并且音乐语言也比较直接。与此同时,贝多芬晚期的奏鸣曲运用到了歌剧之中的宣叙调和咏叹调,使音乐效果更加丰富,也更能体现他内心的情感。在钢琴演奏过程之中,踏板的运用能够强化整体音乐演奏效果,使钢琴音乐的音色出现转变,也能让整体音乐更加丰富。

(六)对位使用的差异

在贝多芬的晚期作品中,对位的使用频繁而多样,但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却很少见到。他晚期的所有主要作品,无论是交响曲、钢琴奏鸣曲还是弦乐四重奏,都包含一定数量的对位乐章,甚至是完整的赋格乐章。贝多芬的对位创作虽然深受巴赫的影响,但他发展主旋律和对位主题的方式却是革命性的。对位法的创新运用也在后期影响了肖邦、勃拉姆斯、斯特拉文斯基等一代又一代作曲家。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期与晚期的作品风格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且探究了贝多芬的音乐风格特点。通过分析能够得知,贝多芬所创作的32 首奏鸣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贝多芬既扎根于传统的古典风格,又涉足浪漫主义风格。他是将两种风格联系在一起的过渡作曲家。对比贝多芬早期和晚期的音乐生涯,可以看出他的音乐风格是如何从传统古典到浪漫主义的。他将古典音乐带到了一个新的方向,也影响了许多最伟大的浪漫主义作曲家。

而其主要的价值就是能够体现贝多芬整体音乐生涯的不同阶段特征,能够完美地展现出贝多芬在人生不同阶段的内心世界与情感抒发,并且也为现阶段的音乐事业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无论对于钢琴演奏者还是学术研究者来说都具有显著的研究价值。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商务合作联系 :QQ2327266922      关于我们       留言本  
版权所有:琴趣乐屋     技术支持:网站管理      ICP备案编号: 湘ICP备2021007879号-1
友情链接:卓老师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