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趣乐屋成就明日之星

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赏析

发表时间:2025/05/11 07:14:13  浏览次数:356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湛频洁[湛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广东 湛江 524048]

作 者:湛频洁,湛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

莫扎特(1756-1791)一生创作的作品数量惊人,但其中为双钢琴(two pianos)谱写的四部作品,却以其演奏形式的独特和艺术形象的鲜明性呈现出独特的性格、情趣和风貌,读来使人“余音绕梁、回味无穷”,是莫扎特音乐艺术长河中留下的“永恒的唯美瞬间”。1781年11月23日,莫扎特于维也纳创作了《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K448。在创作这首奏鸣曲的前几年经历了他人生的巨大变故与悲痛,饱尝了人间世态炎凉的滋味。然而,我们在欣赏这部作品时,体会不到一点阴暗和痛苦的声音,只是欣赏到了深沉优美和阳光般温暖的旋律。莫扎特独特的音乐语言简练、朴素,追究均衡的美感,曲式结构的对称,在莫扎特独特的钢琴语言和表现手法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一、对比原则为主的古典奏鸣

莫扎特的奏鸣曲在创作手法上继承了前辈作曲家巴赫、海顿的写作手法,并在主题性格、形式、和声与旋律以及结构规模等方面都得到了突出的进步。

1.第一乐章的快板,D大调,奏鸣曲式 由双钢琴四手强度齐奏开始的第一主题,音乐有力、坚定,闪耀着自由自在的欢乐。接着是经过句,第二主题以属调弱奏呈示柔美,富于音调变化起伏的第二主题,与充满着性格与力度的第一主题对比。第二钢琴声部呈示后,第一钢琴和第二钢琴交替弹奏着旋律音调,彼此模仿,既像说话又像唱歌,洋溢着真挚的温暖,散发着蓬勃的活力。由经过句在第二钢琴声部支持下引出第一钢琴的结尾主题。第一钢琴新的主题由发展部第二钢琴引出,齐奏后接着一段互为对答部分,再强奏进入再现部,第二主题移到D大调,发展部出现的主题以主调回到第一钢琴声部,在音乐发展的巨流中,又可以听到典雅的熟悉的主题,在风格和精神上,令人激动的节奏更多的来自音响效果。这个乐章富有灵动的气息,音乐娓娓道来,充满着明朗、活泼、愉快的情绪,把每一个动态的旋律因素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出一个新的乐句。

2.第二乐章行板,G大调,奏鸣曲式 莫扎特把内心的宁静和平衡看得高于一切,甚至高过他自己的生命。在第二乐章,每一个音符都具有感天动地的优美笔触。流畅的旋律、舒缓的行板,超然脱俗具有催人欲睡的魔力。第一主题由第一钢琴声部的右手呈示,由经过部而进人第二主题部,它是沿着创作者自己的内心感受去作曲的,莫扎特把内心矛盾的个性——悲伤、喜悦、孤独、惆怅、恐惧都生动地刻画出来。两架钢琴轮流奏出在逆境中与不幸斗争、坚韧不拔的宽容和意志,是“笑声中的眼泪”。再现部主要再现发展部出现的主题,省略了呈示部结尾主题,以优美的尾奏结束。

3.第三乐章很快的快板,D大调,回旋曲式 这一乐章的音乐弥漫着光辉灿烂、富丽堂皇、生气勃勃的生机。这一乐章有点像土耳其进行曲的逆行,第一钢琴呈示的回旋主题十分迷人,吟唱出莫扎特精神和美丽的情感升华的动人之处。第一插句是a小调,第二插句是d小调出现。带有节奏装饰的灵活音调主题再现,偶尔可以听到民间舞曲或歌曲的动机,以其乐观精神和形式吸引人的注意。主题又一次再现是在长长的音群后,华丽的结束是以较长尾奏的艺术处理。

莫扎特在这里以力量的旋律富有深度地表达了多样而精细的内心活动,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部作品曲式结构平衡性和整体协调的完美结合。

二、个性丰富的音乐织体

音乐织体呈现多样化是莫扎特的这部双钢琴作品所显示的特点,而且极富于个性的表现手法,充分创造出音乐织体丰富个性的音乐形象。

其一,阿尔贝梯低音表现。莫扎特非常喜爱旋律性的织体,右手的旋律层次分明、线条清晰和左手的伴奏织体。莫扎特将意大利作曲家多梅尼克·阿尔贝梯创造的分解和弦伴奏音型大力发展并推上了高峰,他赋予了分解和弦音型新的变化,将其不断发展和移位,最终在个性化的无限展衍状况下保留了美妙的和声。变化发展的阿尔贝梯低音分别在第一钢琴声部和第二钢琴声部奏出琶音形流动的伴奏织体,使音乐更具有层次感和丰富性。

其二,装饰音的表现。装饰音作为辅助音用来装饰旋律,它可以使音符相互连接更富有生气,在西方音乐的发展历程中,装饰音可由演奏者在演奏中即兴弹奏,但这种随意弹奏的演奏方式并没有长时间存在,到了18世纪中期,装饰音的演奏方式有了改变,由作曲家开始在钢琴曲谱上准确地记录下来。莫扎特对古钢琴音乐中的装饰音进行了创新,并形成了自己的装饰音特色,他改变了装饰音的性质,将原来一拍时值内的装饰音作了分解,对其延长为一拍时值内的长长的经过句,使之成为旋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其三,华彩乐句的表现。在K448的第一和第二乐章中,莫扎特采用的音阶句子具有华彩乐段的特点。在这部作品中,低声部已不是作为单纯的伴奏声部,而与旋律配合得天衣无缝。为了得到竞奏般的戏剧效果,作品中的华彩乐句以“卡农”的形式表现时,并且在第一和第二钢琴声部相隔几小节出现,烘托了整个音乐的气氛。

其四,复调因素的表现。莫扎特的作品经常会出现复调因素,虽然他的生活时代强调主调音乐。但是他的这种出现不依附于对方,具有相对的独立,形成了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的有机融合。在《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中,我们看到的复调例子不是很多,但能体现莫扎特作品中复调因素的使用特点。这部作品第一和第一钢琴复调声部的同时齐奏,其体现出的复调因素,充分表现出作曲家只求一种音响上的丰满效果境界,仍然遵守了古典钢琴音乐织体上原有的简洁与整齐。

三、旋律特征的歌唱性

莫扎特音乐风格的凝练精髓的表现是他创作的奏鸣曲,也是他在其音乐创作中最重要的体裁之一,同时这些标志性的作品体现了他的特性化的音乐语汇和表现手法,这些最精炼的篇幅彰显了作者鲜明的个性品质。

其一是歌剧性。由于莫扎特对歌剧音乐的酷爱,致使他在奏鸣曲中常常使用歌剧的写作手法,他将歌剧中形成的音乐特点延伸到器乐作品的创作中,对人物进行了细致的心理刻画和性格描绘。我们通过欣赏他的奏鸣曲,可以清晰地辨别角色之间的对置以及矛盾冲突的戏剧化特征。歌剧中角色对话运用两架钢琴之间配合默契、相互对比,第一钢琴缓慢深沉;第二钢琴热情活泼。对比鲜明、形象生动,作品充满了戏剧性效果。

另外,在莫扎特的歌剧中,他常用宣叙调的创作手法。在《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中有大量的宣叙调出现。第二钢琴充满女性的温柔,叙述温婉,与宣叙调独白的第一钢琴相互呼应,表现着男女主人公迟疑中略带着犹豫、连贯中而又不乏舒缓的对话;而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则使第一钢琴整小结的休止表现得恰到好处。在展开部中相同的乐句中,第一钢琴与第二钢琴互换旋律。莫扎特式的对话在这段旋律中堪称经典。

其二是歌唱性。莫扎特的音乐创作风格受到了巴赫(1735-1782)的重要影响,在德国作曲家的创作中,巴赫将“歌唱性”的快板主题带到了钢琴奏鸣曲式中。然而,巴赫“歌唱性”旋律远没有莫扎特钢琴旋律的抒情、优美,其歌唱性的融入也没有莫扎特的“行云流水”,因此,可以说莫扎特是真正将“歌唱性”融入钢琴创作的第一人。莫扎特对歌剧非常重视,他将许多歌剧的因素增添在钢琴音乐的旋律中了,并且常常由歌剧的音调引申而展开旋律。莫扎特有机地组合了声乐、器乐以及对白等综合因素为一体,他创作的钢琴作品旋律形式就形成了歌唱性与器乐的互相交融,这种表现形式是非常特殊的。在奏鸣曲K448作品中,有非常多的旋律是歌唱型,复调乐句的优美、抒情由双钢琴同时弹奏,且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尽管在莫扎特音乐创作时期是以主调音乐为主的,但在K448中体现了主调织体与复调织体的真正交融。这很好地显示了在他的作品中复调音乐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这部作品中复调音乐就得到了充分发挥。

我们欣赏莫扎特的这部作品,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旋律提问式的对白明显带有歌剧的特点。四首同时在两架钢琴上整齐地弹奏出坚定的主题,通过附点音的不断递进和升高,在旋律上凸显出歌唱性的语气。拉开了演出的序幕,犹如歌剧中的所有演员齐唱和齐奏。

莫扎特的旋律天赋还表现在咏叹调的慢板乐章运用上。歌剧中的咏叹调是主角的独白,就好像戏剧中的独白一样来表现人物的特征。它结构完整、唱段精彩,需要表演者具备高难度的演唱技巧。K448中的第二乐章悠扬、舒缓,令人感动,好像一首激动人心的咏叹调。乐曲开头的音乐纯洁、高贵、神圣……犹如天使般的歌声从远处传来,慢慢地融合在后面出现的双音合唱部分。

其三是装饰性。莫扎特在充分吸取了前人装饰音的趣味典雅后加以改进,极大地改变了装饰音的形式,经过他的改编,此时装饰音的作用已由原来的单纯装饰而成为了旋律的主体部分了,使这些旋律获得了独立声部的意义,如颤音、倚音、回音、经过句等。在莫扎特的K448中,诸如以上的装饰音已经成为了旋律线条的组成部分,这些“微型旋律”充满了歌唱性,并发展了旋律。

[1]郑兴三.莫扎特奏鸣曲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

[2]孙昌杰.从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透视经典音乐的可延续性[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8,(02).

[3]石丹.浅谈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演奏风格[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0).

[4]李哲等.中西方古典音乐放松效果及生理唤醒对比——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K448与春江花月夜曲 [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5).

[5]刘婕.论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艺术风格[J].歌海,2010,(01).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商务合作联系 :QQ2327266922      关于我们       留言本  
版权所有:琴趣乐屋     技术支持:网站管理      ICP备案编号: 湘ICP备2021007879号-1
友情链接:卓老师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