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趣乐屋成就明日之星

高中“班级合唱教学”课型研究报告

发表时间:2025/10/27 11:49:12  浏览次数:9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罗永和 朱华琴

【摘要】高中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为学生“选择性”学习留出了全新空间,也给广大音乐教师提供了广阔的教学创新空间。但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学校设施条件、学生音乐基础和教师的能力差异等因素影响,大多音乐教师只选择了最为基础的音乐欣赏课型,而很少看到学生较为喜欢的歌唱课、舞蹈课、器乐课,教学课型比较单一,学生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广大高中音乐教师对课型概念模糊,不敢轻易触及歌唱课、舞蹈课等课型,导致目前还很少有合唱课、舞蹈课、器乐课等课型教学程式。

【关键词】课型;高中音乐;班级合唱教学

一、课型的认识

(一)什么是课型?

课型就是课堂教学形态,亦即根据教学需要所划分的课的类型。是由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地位所决定的一种课堂教学结构。

(二)音乐课的常见课型

通常我们把音乐课分为歌唱课、欣赏课、器乐课、舞蹈课和综合课等。唱歌课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综合课的音乐创作、舞蹈创编中体现;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理解力、鉴赏力在欣赏课得以达到。

二、开设班级合唱的意义

世界上最美的声音是人声,最美的人声是合唱。《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出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合唱对培养敏锐的音乐感知能力和提升个体的全面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对他们进行多声部合唱学习很有必要,旨在培养他们在旋律、节奏准确,音色统一、咬字吐字清晰,声部间和谐均衡和强烈的责任感、高度的合作意识等方面的能力。

(2)班级合唱教学是以班级为单位,结合相应教材内容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的合唱教学。班级合唱以班级学生为主,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班级的特点进行策划,唱自己熟悉的歌、喜爱的歌,在排练过程中群策群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展示不同特长生的才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三、开设班级合唱现状和困惑

由于学生的素质、各学校的重视程度各异及其音乐教师的专业能力不同,导致班级开展合唱教学存在以下困惑:

1.班级合唱的不像校级合唱队,经过严格的筛选而来,学生都具备一定的演唱能力和歌唱兴趣;而班级学生的音乐基础、歌唱水平、合唱能力和习惯等方面参差不齐。想要让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学生都能唱出和谐优美的歌声,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2.高中阶段,文化课学习繁重,绝大多数时间都被文化课老师利用,面对音乐基础整体较差的班级学生,短时的音乐课想把合唱唱好,相当困难。加上学校不够重视,训练的时间没有保障,无法开展。

3.高中《歌唱》教材中的合唱歌曲,题材广泛,风格迥异,深受学生的喜爱。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这些宝贵的教学资源却大多没能得到很好的利用。教师在教学时,有的歌曲只教一个声部,合唱成了齐唱,有的歌曲干脆就跳过去不教了,造成了资源浪费。同时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音乐熏陶和音乐培养,教师对合唱教学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长此以往,形成了恶性循环,使教师和学生对合唱都产生了畏难情绪,最终导致了“教学放弃”。

4.高中教师能力各异,有的擅长合唱教学,有的擅长舞蹈教学,有的擅长器乐教学等等。要想在每个班级都开展合唱教学,需要提高音樂教师业务水平。

四、措施与方法

面对以上的现状,音乐教师想要开展好班级合唱教学,必须要想办法,找方法。除了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歌唱兴趣外,还要加强自身歌唱学习,帮助学生在音准、节奏、演唱技巧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培养歌唱兴趣,提高演唱能力、合作能力。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对学习合唱歌曲的“恐惧”,并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高效的合唱教学?笔者认为可以进行以下尝试:

(一)从实际出发,降低演唱难度

面对不同班级、不同学生,教师首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从实际出发。在课堂合唱教学中,教师要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发声习惯和正确的演唱技能作为目的。承认班级之间的差异,根据各班级的情况,教师可以对合唱歌曲进行简单处理或降低合唱声部学唱的难度,将声部的难度定位在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程度,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合唱的魅力和歌唱的快乐,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坚持不懈,进行长期的训练

众所周知,合唱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训练的过程。对于绝大数没有经过声乐专业训练的高中生来说,更是一个艰难而又持久的学习的过程。因此,音乐教师必须做到持之以恒的长期训练和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因班而教,针对不同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这样才是搞好班级合唱教学的前提。

(三)激发歌唱兴趣,培养多元能力

班级合唱始终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班级的特点进行策划,唱自己熟悉的歌,唱自己喜爱的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声部演唱;让有表现欲望、喜欢指挥的学生让台前一站,担任指挥;让擅长语言表现的学生拿起话筒,尽情朗诵;让音色独特、较好好的学生担任领唱;让协调性较好的一展舞姿……各尽其能,发挥优势。培养他们成为热爱音乐、热爱合唱、有一定合唱经验、有多声部音乐听觉能力和有一定的音乐审美及表现、团结协作的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寓韵于声,心曲飞扬”。

五、具体操作流程

(一)呼吸训练,体验歌唱的支点

呼吸是发声与歌唱的动力。曾有专家论述“不会呼吸的人就不会歌唱”,由此可见歌唱呼吸的重要性。在教学中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气吸浅,吸气抬肩,不会气息保持等错误呼吸方法。因此,教师可采用学生既能理解又完全可以做到的方法进行练习。

1.打哈欠、叹气、闻花等呼吸时的状态体会深呼气

要求学生体验:仿佛看见一只漂亮的蝴蝶落在那里,想把它捉住,就屏住呼吸轻轻地、慢慢地伸手去捉,这种感觉就是气息保持。同时,用像吹蜡烛的感觉练习快吸快呼,用吹气球的感觉练习快吸慢呼,用“嘶”音将气息像蚕吐丝一样长而均匀地吐出,练习慢吸慢呼,反复进行。

2.“打嘟”气息练习

“打嘟”练习是将上下嘴唇轻松自然合拢,做深呼吸,往嘴外吹气,嘴唇抖动,再发“呜”的声音。这样,气息、嘴唇和声音同时进行,就是我们所说的“打嘟”练习方法。这种练习方法可以让学生气息下沉,找到面部发声的感觉,发声的位置比较靠前,声音稳定,自然。

【设计理念】呼吸是歌唱的原动力,作为高中学生来说,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唱歌几乎都是运用苍白的声音,平淡无奇的情感演唱。因此对学生长期进行各种呼吸、气息等练习,帮助学生找到歌唱的支撑点,这是唱好歌的第一步。

(二)声音训练,统一学生歌唱音色

大多数高中学生没有经过声音训练,唱歌没位置,多是用大白嗓子在喊唱,在合唱中声部音色不统一,称差不齐,所以声音训练,统一音色很重要。

1.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尝试模仿京剧中花旦唱腔。再让学生用花旦唱腔的发声感觉去朗诵一些古代诗歌或者歌词,感受假声、高位置的发声位置。如:“窗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教师拍节奏,学生带着戏曲唱腔的发声位置有节奏的朗诵,由慢到快,循序渐进的反复体验。然后再加上一些“u、o、i、a、e”等元音进行发声练习。作为初学者,要想让其音色相对统一,女生首先用假声发声,男生找高音位置或接近假声去演唱。练习时尽量让学生体会含着一口水的感觉,保持打哈欠的状态轻声歌唱

2.班级合唱的音色训练,是一个对抗与融合进而实现平衡的过程,不能为了避免干扰,就运用不科学的发声方法。如唱高音时挤压喊唱或无力虚弱,唱低音时又苍白没有支撑,形成音色的二度干扰。对此,可以采用统一口型(竖形)、呼吸、发声点来改善音色,并引导学生通过聆听不同声部以控制音量、气息、情绪来统一演唱风格。根据每个班级的合唱现状适时进行调整、引导、融合,因“色”施教,声音自然、和谐、富有层次而又各具特色。

【设计理念】科学的发声,和谐的音色是唱好合唱的基础。运用多种利于学生正确的演唱、优美动听的音色表达歌曲情感的方法,对树立学生歌唱的信心、合作能力及终生发展都是有深远意义的。

(三)进行声部训练,培养学生听觉能力

合唱是音准、节奏、音色等方面均要协调统一的声乐艺术,而学生在接触合唱之始,常会出现声部之间互相干扰、跑调、比音量、声音偏高、节奏错乱等不协调现象。因此,合唱教学中在强调“聆听”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的音准训练,将音阶、琶音、音程、和弦等用于练声,有时候还会采用二部、三部和声来增强学生的听觉能力和演唱能力。在训练中,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唱准音阶的基础上:

1.采用分组演唱根音、冠音叠加的方式进行训练,再过渡到和声训练。

2.进行适当的、规范的和声训练。方法是先由一个简单的和弦音开始,再逐级进行乐句长音训练,进而与歌曲合唱乐句训练相结合,这样和声训练就会变得生动有趣,最后进行合唱歌曲训练。

3.换位感知,学生的声部分配要经常互换,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高低声部的技能训练。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听觉,便于发现音质的优劣,是一种利于听清、唱好的有效办法。其间,学生依靠自己的感觉和辨别和抓住音高,他们音乐感和音准就会逐渐巩固而不会丢失。

【设计理念】和谐统一是合唱最具有的特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音准、节奏、多声部音响感觉等是学生唱好合唱的前提条件。

(四)合唱学习,让学生感受合唱魅力

为了让班级每一个学生唱好不曾唱过的合唱作品,合唱排练中,可以采取以下六个步骤来进行排练:

第一步:在学生未开始学唱自己声部的旋律之前,老师将标有各种艺术处理记号(换气、停顿、强弱、逻辑重音、速度等)的乐谱做仔细介绍后,要求学生一开始就不能自由学唱,必须严格按规定的艺术处理学唱歌曲是的每一句。为了达到初学阶段的基础目的,可以采取先按此要求为各声部长“开小灶”,然后再让声部长去教会自己声部同学的办法。这将会为以后的排练带来很大的便利。

【设计理念】在未唱歌之前做好各种记号,便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对歌曲留下初步印象,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习惯。由声部长去教会学生演唱,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还能为在有限的音乐课时间中节约学唱歌曲的时间,为合唱的排练奠定了基础。

第二步:分声部排练。

教师应严格纠正学生的自由化演唱倾向,在要求学生基本背出歌词和旋律以后,抽出歌中的难点、重点乐句对各声部进行重点训练。对每个同学是否运用自我控制的声音参与合唱进行严格检查,为合排时的声音磨合打好基础。

【设计理念】由于学生音乐基础差,如不分声部练习学生会走音,及时而严格纠正学生自由化演唱倾向和运用自我控制的声音演唱,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演唱位置和正确的演唱方法,为合排音色的统一打下基础。

第三步:重唱式组合排练。(如:排练一首四声部合唱歌曲)

A、采取两声部“找朋友”重唱排练,要求每一个同学都须先后在其他三声部中各找一位同学进行二重唱排练。B、采取三声部“找朋友”重唱排练,要求每一个同学都须先后与两位曾进行过二重唱排练的同学进行三各轮次的三重唱排练。C、四个不同声部的同学进行四重唱排练。D、举行四重唱竞赛活动。在A、B、C三种重唱排练中,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在D活动中,教师在点评嘉奖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指导、纠正。

【设计理念】进行重唱式组合训练,可以让学生巩固准确的音高、音准。通过ABCD四种组合,不但让学生熟悉了自己声部的音高,而且还了解了其它声部的音高,这对培养学生准确的音高、音高,熟悉各声部旋律有很大的帮助的。

第四步:进行合排练。

A、让同学高度关注指挥的每一个微小的动作指令与表情启示,边聆听周围同学及不同声部的声音,及时对自己的融合状态进行判断,并按指挥的要求及时调整自己的歌声。

B、在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有了一个基本的体验的基础上,对声音和艺术处理提出进一步的要求。

第五步:第二次分声部排练。

按合排时的要求反复练习,直到熟练。

第六步:精排。

逐字逐句進行精雕细刻,让学生对重点和难点都做到心中有数。对合唱与伴奏的合作以及整个队伍的精神面貌提出要求。完整演唱歌曲,以指挥的表情不断给学生精神鼓励,让学生充分体验合唱的艺术享受。

【设计理念】这样合练再到分练习,反复演唱,并要求学生看指挥演唱歌曲,不但可以加强学生对歌曲的熟悉,而且培养学生看指挥唱歌的习惯,对于合唱学习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最后,对歌曲的进行精雕细刻,以及对合唱的声音演唱、伴奏与指挥的默契配合,都是一个优秀合唱队员必备的素质,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教无定法,“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如果音乐教师采用固定的模式或者一尘不变的步骤去进行教学,结果只会是事倍功半。因此,音乐教师要在音乐教学课堂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能够由浅入深、从简到难地学习和掌握一些合唱方法和技巧,就要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合适的教学方法,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真正带领学生走进多声的音乐世界。

参考文献

[1]王国安主编.音乐教学研究.

[2]冯季清主编.高中音乐课新程理念与实施.

[3]人音社编.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商务合作联系 :QQ3511203278    关于我们     留言本  
版权所有:琴趣乐屋      ICP备案编号: 湘ICP备20210078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