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静
(大庆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
一直以来,在高等院校中,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采用的多是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虽然能够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持续提高,对学生的个人表演能力以及个体表现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但是专业本身的教育特点并没有能够有效的体现出来,影响了教学的实际效果。本文针对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中声乐教学的内涵和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提升声乐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
高等院校;音乐教育;声乐教学;现状对策
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自身的文化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事业在这样的需求下得到了飞速发展,招生规模迅速扩大,为人们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不过,日渐扩大的招生规模并非全是好事,因为其可能会导致教育教学水平的下降。对于原本属于小众的音乐专业而言,伴随着扩招的持续进行,在师资力量的引进以及基础器材的更新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影响了教学的实际效果。
一、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现状
伴随着文化建设的持续推进,社会各界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作为文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音乐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陶冶人的情操,也正因为如此,需要高校都设置了专业的音乐学院,对音乐专业人才进行培养,培养的成效直接关系着我国的音乐文化建设。对于高等院校而言,音乐教育专业中的声乐教学,主要是通过基础理论知识结合实践教学的方式,使得学生能够掌握声乐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教学方法,形成良好的音乐审美情趣,可以对音乐作品进行了解和表现,同时了解歌唱训练的基本方法,具备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学的能力[1]。
但是就目前而言,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在开展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教学项目与师范类性质不相符合的问题,缺乏教学实践能力和教育探索能力,影响了教学的实际效果。现阶段,在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教材编撰不合理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分析,在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中,声乐课程基本上都是参照专业音乐学院的教育教学模式,并没有从自身实际需求出发,进行教材和课程的编撰工作,导致相关专业的学生没有一个统一的教材可供学习。不仅如此,课程内容的编制方面,缺乏科学的论证标准,随意性较大,学习内容的组合欠缺逻辑性,并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导致学生在进行声乐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时,缺乏完善的理论基础,存在着较大的跳跃性,没有能够形成完善的声乐知识体系,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效果[2]。
(二)课程设置不全面
现阶段,音乐教育专业要求培养复合型人才,通过构建全面综合的课程平台,提升课程设计的全面性、合理性,对教学环境进行完善,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相应的基础支撑,如自由练习所必须的场所、时间、乐器等。同时,对于不同的声乐教师而言,由于其本身对于声乐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教学环节会出现不同的侧重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的理解声乐技巧和相关理论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该每隔一段时间,对声乐教师进行更换,使得学生可以接受更加全面的教育。另外,还必须在校园内构建起声乐学习的良好氛围,如定期开展校园演唱会、歌剧表演等,使得学生可以得到有效的锻炼。但是从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学的发展情况分析,声乐课程在音乐艺术领域中所占的地位不高,基本上课程比例仅有17%左右,表明高校音乐专业教学对于声乐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课程平台缺乏足够的宽度和厚度,在这种情况下,想要保证声乐教学的良好效果,显然是不可能的[3]。
(三)理论培养不重视
事实上,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也得到了持续的完善,声乐教学理论课程并非没有,但是相对而言,占据的教学时间更少,使得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对于声乐教学理论缺乏足够的重视。另外,在学生毕业前,学校一般都会组织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活动,不过这个活动持续的时间依然短暂,同样不受重视,基本上都是一种表面形式,并不能发挥出实际作用,也无法对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进行有效提升[4]。
二、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提升策略
(一)明确教育目标
在当前素质教育持续深化的背景下,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关系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例如,在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是开展美育的重要支撑,而音乐教师的培养需要依赖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从上述需求出发,在开展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重视对于声乐基本技巧、基本方法的培养,还必须强调声乐教学能力的培养,以更好的满足教学工作的各种需求。从高校的角度分析,应该将培养合格的音乐工作者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对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进行明确,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编排,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达到“站得稳舞台,上得了讲台”的效果[5]。
(二)关注实际需求
对于高等院校而言,开展音乐教育展业课程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另一方面更是为了培养从事音乐教育的师范人员。从这个需求出发,在针对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进行设计时,必须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参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同时做好调研工作,了解阶层学校对于音乐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将这些要求融合起来,作为声乐课程设置和教学工作的参考依据。简单来讲,高等院校在开展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及时更新认识,不仅仅是提升学生的声乐能力和基础知识,还应该关注其声乐教学能力,如备课能力、授课能力、课堂组织能力等,强化学生对于教育心理学的认知,确保其在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教学环境,实现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
(三)强调教学实践
音乐本身是一种表演艺术,而音乐教育则是一种具备较强实践性的活动,在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中,师范性的存在,要求高校不仅需要培养出合格的音乐人才,更要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声乐教学课程的设置必须强调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不断完善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对课程教学进行持续完善,同时,还应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学实践机会,使得学生可以通过见习、实习、定点辅导或者示范课观摩等活动,不断强化自身的音乐教学能力,避免出现在进入岗位后“会唱不会教”的问题[6]。
(四)完善师资力量
良好的师资队伍是保障声乐教学顺利开展的关键,也是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改革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针对现阶段声乐教师队伍中存在的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学手段陈旧等问题,应该积极开展师资力量的培养和建设。一方面,需要重视对于青年和中年骨干教师的培养,通过外聘等渠道,引入更多的年轻教师,对教师队伍的结构进行改善,在促进中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同时,也可以为声乐教学的持续推进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对于教师的专业培训,在鼓励教师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的同时,也应该定期开展相应的学习和培训活动,强化教师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演唱技能,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以便更好的适应新时期声乐教学的客观要求[7]。
三、结语
总而言之,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以及文化建设的持续推进,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也受到了越发广泛的关注。不过就目前而言,在声乐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对此,高校应该立足自身实际,对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反思,避免对于专业音乐学院教学模式的盲目照搬,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制定切实有效的声乐教学课程和教学模式,不断强化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使得其能够在毕业后更快的完成身份的转变。
[1] 肖剑.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0,27:132-133.
[2] 王彩卿.高等院校音乐专业声乐课程教学现状调查与思考[J].北方音乐,2015,13:172.
[3] 达古拉.浅谈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现状与解决策略[J].音乐时空,2015,22:157.
[4] 邵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现状及对策[J].艺海,2014,09: 138-139.
[5] 彭勇军.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1:127.
[6] 钟迪.我国高等院校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J].青春岁月,2014,11:132.
[7] 罗红梅.高职院校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6,0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