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林 张旭良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室内乐是一门重要的普及性、实践性课程和教育教学活动,其受众群体多为从艺术特长生至高等院校音乐表演、音乐学专业学生。随着音乐高考热度的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学生投入到音乐专业学习的热潮中。本文从高师教育大纲出发,室内乐教学教育教学现状进行调研,以室内乐教育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师资方面的进行思考研究,提出实际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及培养模式。
室内乐;教育教学现状;室内乐师资培养
室内乐(Chamber music),严格地说来,指适合于在室内表演的音乐,与适合于在教堂内或剧院内表演的音乐相对而言。现在指由一件或几件乐器演奏的小型器乐曲,主要指重奏曲和小型器乐合奏曲,区别于大型管弦乐。
室内乐大约于16世纪末产生于意大利,17世纪晚期传至欧洲,由约瑟夫·海顿确立了弦乐四重奏的规范形式,并居于室内乐的主导地位。这一时期,莫扎特和贝多芬又有效地发挥了中提琴和大提琴的音乐表现特性,使四个声部更显均衡和谐。贝多芬还运用交响曲的某些手法,丰富了四重奏的音响色彩和表现力,并使钢琴与弦乐声部相结合的重奏形式得到进一步发展。
一、室内乐的创作及演奏特点
室内乐的写作技法通常比较复杂而细致,除了一般的主题发展手法外,多样化的复调音乐手法在室内乐创作中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正因为如此,室内乐每一声部都相当独立和个性化,更加注意发挥每件乐器的技巧和表情的“潜力”,对各声部的乐器在组合关系上也更加精雕细镂,这就对室内乐演奏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演奏者必须配合默契,仔细、用心地“深入”音乐,才能在演奏中对其中的妙处心领神会并予以恰当诠释。
二、室内乐课程
室内乐课程是一门以室内乐演奏训练为教学内容,以室内乐舞台表演为检验,以培养学生乐队演奏基本素质为目的的实践性课程。其教育教学活动的受众群体无论从年龄还是从身份而言,涵盖面都很广通过室内乐训练,培养学生准确的节奏感,正确的音准概念,引导学生掌握适用于室内乐的各种表情记号(力度、音色等),学会在演奏中倾听其它声部,能够在节拍上与其它声部相配合,并根据其它声部的音高调整自己的音准,准确发挥自己演奏声部的作用和价值,与其他演奏员高效协作,共同完成优秀的室内乐表演。这些乐队表演基本素质的培养、训练与表演实践磨练,将为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交响乐队演奏员,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21世纪,全球化、国际化成为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思潮,一所高等院校有无交响乐团成为评判一个高等院校的综合实力、教育教学能力及学术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在我国,发达省市地区的中学特别是高中都有一支较为完整管弦乐队,如上海的南洋模范中学管弦乐队等,这正是这些地区的高等院校由自己各学院、各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所组成的青年交响管弦乐团的基础,而组建管弦乐队的基础便是室内乐教育教学,而解决此问题的切入点——对于从高中开始的艺术特长生室内乐教育教学正是培养合格的乐队演奏员重要的前提和基础。
三、存在的问题及可行性解决方法
随着音乐高考热度的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高中学生投入到音乐专业学习的热潮中。因而,许多中学开设音乐专业培训班,招收有意参加音乐高考的音乐特长生,其中不乏有高中音乐特长班办学成功的个案。其中器乐学生在其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进入这些高中艺术特长生都是经过了统一正规的招考程序,学生都具有一定程度专业水平,在高中三年中对于专业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也为进入高校之后的专业学习及为高校管弦乐团的人才输送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但是在现有的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及教材运用等,对于室内乐课程的教授确是没有一个专业的、规范模式。
室内乐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作为艺术特长生进入开设有艺术特长班的高中生,在入学时,其专业程度都参差不齐,造成在开设及进行室内乐课程教学过程中带来了很多问题,学生在顾及专业课的学习时还要应付室内乐合作的学习,往往效果不太理想,课程设置及宏观调配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第二,课程配置。高中生面临的最重要的即是高考,如何将专业课、室内乐课程及文化课协调好,是每个学校老师、学生乃至家长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
第三,教材。没有统一的教材,造成教学进度、教学方向的混乱。可以看出的是关键问题还是回归到上述师资的问题中。
第四,师资。高中室内乐课程教师的专业程度问题,决定了课程的开设与日常教学。教授室内乐课程的师资基本为在校老师及外聘,由于常常更换造成课程进度的不统一及缺课,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专业知识及使用的教材等都为教师所指导,师资无疑是整个教学环节中存在的最大问题。
对于高校室内乐教学的重视性、针对性、对于高校更多培养的为全才而非专才,尤其是高师。高校的生源大部分来自高中,而高中的师资又绝大部分来自于高校,这种类似于循环的教学体系告诉我们,高校的室内乐教育教学对于高中的师资所承担的高中室内乐教育教学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从根本上去优化高校的教育模式,同样,高中室内乐师资的缺乏也倒逼高校室内乐的教育规范与质量,对于师资拓展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即是人的素质提高和教育观念的提高。
可行性解决方法:
笔者认为既然师资为这个教育模式乃至教育体系的关键部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明确教学目的与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内容的一致性、协调性、一专多能,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懂得教学,即是专业演奏与教学兼备的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切中所要培养人才的初衷,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面。
第二,以青年教师为重点,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参加艺术实践,提高专业知识,同时,在本科教学中学生进入二年级就可以与现阶段具有音乐特长生的高中进行以室内乐为专题的教学研讨与艺术实践交流,其也为今后本科生的毕业实习打下了基础。对比华东地区及较为先进地区,如上海音乐学院及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每年都与上海的一些百年中学、知名中学,如南洋模范中学、上海中学、延安中学等进行交流演出,并且邀请知名的音乐家进行指导教学。
第三,培养室内乐人才实为高校教学的一部分,上升至办学理念及人才培养计划上,必须进行人性化、科学化的改革重置。高校加强学科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结合教学目的进行课程改革。以上的要求绝非空谈,对于如何更科学的落实到日常教学与艺术实践中,笔者将在今后进一步研究。
第四,定期由高等院校室内乐专业老师及专业团体的演奏人员进行,开设统一的高中室内乐课程师资培训课程。由于每个学校的情况并不一样,所以在培训的过程中可以先于个别文化艺术较为发达的城市作为试点,并进行交流与探讨,总结得出适合自己的一套教学思路,再向其它地区推广。
第五,参照华东及发达地区开设室内乐课程的情况并借鉴其教材,如由小提琴教育家丁芷诺先生所编著的《弦乐合奏基础训练》、《弦乐合奏乐曲选》、《中国风格弦乐四重奏十五首》,小号教育家张新林先生编著的《铜管乐重奏曲精选》等。同时,以室内乐的教学形式将地方音乐文化元素融入到音乐教学当中,进行统一的音乐教材编写,并将室内乐章节编写进去或是乐谱独立出来,难度由浅至深,课程设置控制在四学期。这样,既可以进行音乐专业的学习,又不失为对于中国传统音乐传承与发展的一个良好的手段。
第六,在全国范围内,高校的艺术特长生招生以及每三年举办一次的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实际就是向高中的艺术课程成绩纳入了招生考量范畴,同时,也是对于这种综合性人才培养的一种促进。这是教育体系的立体架构,对于它,我们在实现大学和高中的一些困难的教育因素问题后,怎样平衡及复合这种体系,可以做深一步的研究及探索。
除了以上的建议以外,笔者更加认为,每个省市的教育部门应对室内乐教育领域加以重视投入,以学校为教学平台,同时加入各个专业团体、专业协会、艺术委员会、专业学会等机构的艺术实践平台,定期举办此方面的比赛及学术交流活动,形成一个教演并重的氛围,这样才能使此教育教学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如近年各省市的小提琴比赛中,近些年来其重奏组参赛人员的年龄及专业程度与之前有着明显提高与提升,这与整个教育系统对于室内乐的培养关注度也是较有联系的。
对于如何提升当这些室内乐师资人才教师根据不同学校的情况,明确教学目标之后,面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更能符合室内乐教育的重要性,构建室内乐教学模式以及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来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是本文研究核心,意义重大。■
[1] 董傲然.高校本科音乐、舞蹈教育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J].黄河之声,2011,24:118-119
[2] 李城,张建华.安徽地方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实践认知[J].中国音乐教育,2009,12:36-38
[3] 司徒华城,张蓓荔,杨宝智.弦乐艺术史[M].高等音乐出版社,2004: 75-80.
[4]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编译.外国音乐辞典[M].1998:132.
2012年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重点项目《安徽省高中室内乐教学教育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JG12012)
牛林(1983-),男,安徽芜湖人,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小提琴演奏与教学;张旭良(1968-),男,安徽宿州人,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