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趣乐屋成就明日之星

川滇黔边境地区彝族民歌的分类及艺术特征

发表时间:2025/10/26 04:06:17  浏览次数:4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唐继红

【摘要】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有着丰富的民间歌舞和音乐艺术,近年来,彝族音乐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主要集中在大、小凉山以及云南、贵州地区,本文把川滇黔边境地区彝族民歌的分类及艺术特征做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填补了彝族恒部扯勒支系音乐研究的空白,对于川滇黔边境地区彝族音乐的学术研究和开发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关键词】川滇黔边境;彝族民歌;分类;艺术特征

彝族是我国的古老民族之一,近年来,随着彝族文化的挖掘与兴起,彝族音乐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纵观全国彝族音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小凉山以及云南、贵州地区,对于位于川滇黔边境地区的恒部扯勒支系彝族音乐研究几乎是空白,这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和阻碍了这笔宝贵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013年《川滇黔边境地区彝族音乐研究》课题成员多次前往古蔺石屏、叙永水潦、石坝、贵州习水、大方等地进行彝族音乐的田野调查、收集,采访了百余位民间艺人,录制、整理了彝族民歌近百首,对川滇黔边境地区的彝族音乐、彝情、彝俗等做一个完整地挖掘与梳理。

通过整理发现彝族民歌一般按地域支系来划分,大致存在三个色彩区:第一个是四川凉山和云南宁蒗的大小凉山;第二个是云南的中、南、北部;第三个是贵州六盘山和毕节地区。川滇黔边境地区彝族由于都是恒部和糯部的后裔,所以属于第三个色彩地区。这一区域民歌,根据其内容和演出的场合,可分为山野唱的(不能在家里和长辈面前唱)、家里唱的、儿歌、生产劳动歌曲以及新民歌几类。

一、在山野演唱的歌曲

(一)曲谷

“曲谷”又名“确姑代”或“鲁咪”,主要反映男女爱情生活为主要内容的歌曲,有独唱、对唱、齐唱、简单的二声部演唱,女用假声,男多用真嗓。 “曲谷”在过去演出场面非常热烈,宏大,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以及五月初五时当地彝族都要举办歌节,四方人们云集,自由自在地纵情歌唱,连唱数日。叙永海涯彝寨的民歌《彝家对歌满筛筛》中这样描写到“手拿竹筛上歌台,要唱山歌我先来,筛眼插满签签竹,算我今天是歌才……”竹筛是一种生活竹制品,上面密密麻麻的布满了很多小孔,当地的彝族在对山歌时,一手拿竹筛,一手拿竹签,对山歌时对上一首就用竹签插在一个孔上,以哪一方插的竹签多获胜。

“曲谷”音调较高亢、粗狂,调式以五声徽、商调式和徽商综合调式为多。曲式多属上下呼应的二句和四句体分节歌,结构大对称。多用比兴地手法,第一二段比喻,第三段点题,无明显的押韵规律。

(二)霎叉

又称“霎谷慕”,是用汉语歌词演唱的彝歌。歌曲正词绝大部分用汉语,少数也用彝语或者彝、汉语混合,衬词大多用彝语。

霎叉出现时间不长,流传历史不长,最早形成于在水城、大方一带也不过百余年。“霎叉”曲式结构短小、明快、易于即兴编创,流传很广。现在歌节中的“曲谷”的演唱,也大多被它替代了。

二、在家里演唱的歌曲

(一)婚事歌曲

这类的歌曲没有统一的名称,有的叫“啊素”“阿妹刻”,在叙永水潦乡称为“阿麦素”,意思是抢姑娘或者嫁姑娘的意思,歌曲的内容根据接、嫁两家不同场合及程序而相异,有问答的,有祝颂的,有诉苦的,有劝姑娘出嫁后好好为人的。婚事歌曲因在室内唱,旋律大多比较细腻委婉,形式多以对唱、齐唱为主,歌词结构特点都是五言三段。

(二)丧事歌曲

称为“褃合“,似汉族的孝歌,内容有吊念、训世的,也有唱历史的,多由慕施演唱,以独唱、对唱为主、曲调简单、情绪低沉。

(三)走谷

“走谷”翻译为完整的一套唱,其意思为叙事歌曲,是唱民间故事和历史神话传说的歌曲。

此类歌曲的內容丰富,大致可以分为喜事、丧事和歌场,还有大量的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传唱的。

“走谷”旋律起伏较小,重词不重曲,结构多是一个或者两个乐句无限反复,甚至还有纯属说唱。也有少数旋律性较强的多乐段结构。

在古蔺石屏乡收集到了《奢香看外婆》,该曲一共分为六段,把奢王呼唤、奢香精心打扮、奢香的头饰、穿着等都描写得非常仔细,表现了奢香对住在三合头的外婆的尊重。

(四)布慕歌曲

由于在叙永水潦乡的最后一位布慕已经去世,这一类歌曲课题组没有采集到,但听当地的老人们介绍,这是布慕(即毕摩,巫师)在祭祀中演唱的歌曲,多为说唱,有的几乎是吟诵。

(五)怒立鼾

“怒立鼾”是请蜂子(蜜蜂)神歌。

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不少地方有请蜂子神的活动,其做法是一两个姑娘在堂屋正中坐着,头上插香,手持一柱香,后由一两人边唱歌边给她烧香化纸钱。据说,当神到后,姑娘能说出已逝世老人的情况。曲调与布幕歌相近。

三、儿歌

彝族儿童生活在盛行歌舞的人文环境中,由于这种环境、气氛的影响和熏陶,产生了不少美妙的儿歌,这些儿歌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节奏明快、形象鲜明,结构简单,语言生动。在古蔺石屏乡收集到的儿歌《小哥乖》结构以及音型都十分简单,整首乐曲都只在1、2、5、6四个音上进行,这些歌曲的音调大多来自大人们的“曲谷”。

四、生产劳动歌曲

以生产劳动为主要内容,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可在山野、也可在村寨、家里演唱,有对唱、自问自答等等。

五、新民歌

多年来,随着彝族人民在生活、政治上、经济上的变化,歌手们创作了不少真情实感的新民歌,这些曲调都来源于彝族音乐,既有彝族音乐的特点,有反应了现实生活。

通过课题组的走访、田间调查,我们发现川滇黔边境地区的扯勒支彝族有着自己丰富的民间歌舞和音乐艺术,无论是劳动间隙,还是年节婚丧,人们都要以歌舞抒发其情感。由于所处地理环境与其他彝族各不相同,相杂居的民族与其交流不相同等诸多因素,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间音乐,同时在音乐形态、品种类型、风格特点等方面都呈现了千姿百态、异彩纷繁的局面。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商务合作联系 :QQ3511203278    关于我们     留言本  
版权所有:琴趣乐屋      ICP备案编号: 湘ICP备20210078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