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坤
宋庆龄,一位熟知的革命家,也许被众人所乐道是她的婚姻、她的身份,然而她对儿童教育等方面的贡献,却时常被忽略与遗忘。这些犹如一颗颗珍宝,掉落在茫茫沙滩上,依然熠熠生辉。她提出要把最宝贵的东西给儿童,所以亲手创建了中国第一所校外学校,并请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名“少年宫”。她的教育理念来自于她曾经接受的家庭教育、中西结合的教育经历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与信仰。
科学的家庭教育
谈及宋庆龄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就不得不提她的父亲宋嘉树先生。曾经在美国生活过的他,为了上学读书,接受现代文明教育,逃离家乡。有这样想法与眼界的宋嘉树,对于子女的教育自然颇有心得。一方面他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让他们接受中西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也尊重子女的天性,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来培养。
宋嘉树为给孩子们营造更好的生活氛围,特意将自家两层小别墅的围墙筑得很低,方便孩子们自由翻墙,还给周边农民一些钱,以抵用孩子们在农田里嬉戏游玩时的损失。当宋庆龄的母亲倪珪珍为了把自己的女儿们培养成具有中国传统美德的女人而要求她们学习女工时,宋嘉树提出了反对,他认为眼睛是用来阅读的,是用来开拓视野的。
同时,宋嘉树极为推崇艺术教育,重视家庭的音乐氛围。他喜欢音乐,会唱歌、弹钢琴,而且母亲倪珪珍系出名门,是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的后代,接受过西方教育,也弹得一手好钢琴。所以,从小宋家的儿女就接受音乐教育。比如宋庆龄的姐姐宋霭龄就富有音乐天赋,嗓音条件极佳。所以每当傍晚时分,就由母亲倪珪珍弹钢琴,为宋嘉树和宋霭龄的二重唱伴奏,而宋庆龄等孩子就围在一旁。听着美妙的歌声和钢琴声,小宋庆龄也从心底升起对父母和姐姐的羡慕与崇拜之情。
有着良好的家庭氛围,宋庆龄也很早开始学钢琴。之后,她被宋嘉树送至中西女私塾学习。在那里,她不仅学英语、数学等科目,而且接受了音乐等艺术熏陶。宋嘉树提倡男女平等,女儿也要接受好的、先进的教育。于是,14岁的宋庆龄就被送至美国留学。在那里,她度过了美好的青春期。宋庆龄回忆起在美国威斯里安的学习生活时,曾动情地表示,这段时间为她之后的革命信仰以及对妇女儿童的支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13年,留学归来的宋庆龄应父亲宋嘉树之召,成为孙中山的英文秘书。由此,开启了宋庆龄的另一人生旅程。后来,孙中山携宋庆龄拜访梅屋一家,在那里,宋庆龄梅屋夫人一见如故。梅屋夫人也喜欢音乐,拉得一手娴熟的小提琴。每当晚餐结束后,宋庆龄与梅屋夫人,一个弹钢琴、一个拉小提琴,偶尔宋庆龄还会唱上一首英文歌,整个氛围温馨而美好。
宋庆龄一生都爱好音乐。在她故居的书房里,除了办公桌和孙中山的照片外,在临窗边,还放着一架“施特劳斯”牌的老钢琴。在早年,弹钢琴是她最喜欢的一项业余活动。她会经常到书房弹钢琴,尤其喜欢贝多芬的作品。特别当星期天的晚饭后,她会弹钢琴给家人听,有时要弹上几个小时,还意犹未尽。这爱好一直维持到她80岁,即使手指并不灵活了,她还会时不时在书房弹钢琴,甚至会一边弹琴一邊唱上一首英文小曲,作为消遣。幼儿时的羡慕、父母的引导,都化作一丝丝细雨,滋润了宋庆龄的芳华人生。
把最宝贵的东西留给孩子
新中国成立后,宋庆龄将精力都放在妇女儿童的工作中。在百废待兴的祖国,儿童的教育比起温饱来说,显得那么微乎其微。于是,宋庆龄就提出:“儿童工作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这是一个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前途,关系着人类命运的问题。儿童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的希望,我们要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这就是说要全社会给孩子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于是,她募集资金,成立基金会,援助贫困儿童。同时,她创办各种儿童学校、福利站、图书馆、少年宫以及儿童剧团,提倡从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全面地培养儿童。她认为孩子不该只在学校里学习书本知识,还要走出校门,去体验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歌声,接触社会,进行生活实践。如今,无论是为孩子呈现缤纷课外生活的少年宫,还是以宋庆龄命名的基金会、奖学金,都彰显她为儿童教育事业所做的努力与付出。
宋庆龄的理想与信念来源于她所接受的家庭教育、留学时的所见所闻、革命时的切身体会。所以她热爱一切美好的东西,如同她本人一般,一生热爱音乐,一生为革命而奔走,一生为祖国建设而努力。她灿如春华,皎如秋月,温和地对待世人,婉约地应对人生,分明是女性最期希的模样,却又多么的独一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