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曾表达对巴赫音乐的态度时说:“聆听、演奏、热爱、尊敬,并且闭上你的嘴。”如此,对巴赫音乐的任何文字解读似已多余。然而,仅巴赫“月下偷抄乐谱”的故事就有许多版本。其大意是:小巴赫由担任宫廷乐师的哥哥扶养期间,在哥哥供其上学读书时,也许受其家族的遗传使然也酷爱音乐。他多次向哥哥提出要看其珍藏的乐谱,但哥哥就是不同意。于是,他趁哥哥晚上不在时,偷出乐谱到月光下去抄,后来还是被哥哥发现并被终止了。这个故事是用来说明巴赫非常勤奋。确实,从他曾徒步几百里去听音乐会的事中也能得到印证。因为勤奋,据美国联机图书中心统计,他一生创作的音乐作品有17640首,世界排名第一。正如习语“长兄如父”说,作为家长,我们能从巴赫哥哥身上得到启示吗?
首先我们得学习巴赫哥哥。有人可能会反问,他哥哥那么狭隘,连对自己的弟弟都那么保守,害得弟弟晚年因此而失明,这怎么能学他呢?其实,正如《音乐奇案的医学密码》的作者(医生)说:“致盲的原因眾多,并无一种病与音乐有特殊关系。”事实上,与巴赫同时代的亨德尔没有月下偷抄乐谱,晚年也失明了。然而,让大家产生困惑的原因主要是至今几乎没有人专门问过巴赫哥哥为何不让弟弟看乐谱。用我们今天的眼光看,他哥哥的行为当然不妥。但在那个时代,刚满10岁的小巴赫,哥哥首先考虑的是教育问题。音乐技艺只是自己家族内部以手艺人行会的方式世代相承。他深深知道,尽管家族世代是音乐家,社会地位却都很卑微,就是小巴赫本人成名后仅因一次对主人不礼貌,便被法院拘留且被辞退。这不是他一个家族的问题,而是音乐人在整个社会中都没有什么地位。尽管今天巴赫成为世界音乐史上最耀眼的巨星,但当时人们并不那么认为。巴赫终生生活在贫困中,死后葬在贫民墓地。即便他当宫廷乐师比较荣耀时,他的名字也只是奴仆花名册上的一员。最惨的是,后曾被美国“旅行者2号”宇宙飞船送上太空的《勃兰登堡协奏曲》,在巴赫死后,被喜爱他的公爵把该乐谱跟别人的作品捆扎在一起只卖了36先令。如此现实,哥哥得为未成年的弟弟负责,不能轻易让弟弟盲目选择。想想我们现在的家长,许多人就是因为当初孩子一句“想学钢琴”便买了钢琴进而绑定孩子的人生。尽管现在音乐人的地位高了,社会却也不需要那么多的钢琴专业人才,但昭义就提醒人们“不要轻易将钢琴作为自己的专业”。然而,我们的家长似乎都对钢琴情有独钟。移民美国的中国家长的需求甚至还催长了那里的艺术培训市场。《美国音乐教育考察报告》一书曾介绍,美国艺术培训市场一半是钢琴,其中基本是中国孩子且其学习状态跟国内是一样的,而美国孩子很少且他们几乎只是围绕兴趣学学。其实,故事中的哥哥后来发现弟弟的音乐才能了,便亲自教其乐器演奏,我们家长是不是也应该学习巴赫哥哥那种灵活策略呢?是音乐专业的苗子就好好培养,但不适合走音乐专业道路的孩子也不要太勉强,当成一项修养也就足够了。
其次,我们也不能太迷信权威。今天,巴赫被称为“音乐之父”,赵晓生甚至称其为“音乐家之父”,但巴赫在世时是排在当时的音乐家泰勒曼后面第七位的。当时有的人甚至根本看不起巴赫,认为他的音乐只不过是为了工作,没有艺术性。就连他儿子都认为他是个“老古董”。只是到了近百年后,才被门德尔松等人发现而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高尔基因此赞他是“作曲家中的山峰”。他的音乐越来越受欢迎,20世纪的一些作曲家直接提出要“回到巴赫”。日本科学家甚至研究出他的音乐“能使菌类增产”。确实,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也有治愈公爵失眠症的说法。今天的莱比锡市民甚至流行这样的口头禅:“不懂巴赫的人决不能当莱比锡市市长。”就连南极那个人烟稀少的地方还有用他的名字来命名的冰川。那时人们如此“失误”,我们又怎能怪巴赫哥哥那一时的“走眼”呢?现实中,我们的家长往往道听途说便盲从。我就曾被经常要求帮朋友的孩子找“最好的钢琴老师”。我说:“不好说谁一定是最好的。”但有些家长就是不死心,非得用“听说某某老师最好”之类的话来让我判断。其实,巴赫基本是自学的,真正会学的人,会从一切人身上学习,而不是找个权威就等于上保险了。巴赫一生没出过国,但他的创作吸取各国的优秀经验,其自学的秘笈就在这“偷抄乐谱”中。不过,我们今天的琴童有几个抄过乐谱呢?就弹奏学习来说,不能仅亦步亦趋地跟着老师,要培养独立的思维能力。以演奏巴赫作品闻名的钢琴家万达,从小便立志:“长大后,我要走自己的路。”其实,同样是巴赫的作品,霍洛维茨的演奏较“典雅”,李赫特的演奏如“咆哮”,作曲家叶小纲曾惊讶古尔德的弹奏:“原来可以这么弹啊!”
当然,巴赫哥哥的行为也确有其自身的局限。掌握弹奏技能才便于生存,研究乐谱有什么用呢?即便在今天,这样的偏见依然存在。其实,一个人的才能即使在音乐专业人身上也是有很大差异的。重视技能没错,但千万别被这“一叶障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