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勤
摘 要: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不具备正常孩子的认知能力,对于世间万物的美妙不能正确的欣赏,他们就是特殊儿童。音乐的魅力就在于不但能够让人们有美好的视听感受,更能够突破语言和视力的障碍,直戳人的内心深处。新課改背景下,特殊学校教师应该积极创新教学方式,用更加科学的方式展开教学。以培智儿童为研究对象,着重对教学中的音乐教学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音乐教学;培智学生;点亮心灵
智障儿童因为智力有限,使得他们的认知能力要异于常人,并且伴有人格缺陷。想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成为社会人,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挖掘学科特点,能够与他们的心灵进行深度对话。身为音乐教师,可以发挥音乐“有声无形”的特点,利用其独特的表现内容、形象的塑造以及感性的情绪,让学生具有美好感知,促使他们能够如正常的儿童般成长。
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因为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相较于正常的儿童来说,记忆能力与注意力有明显的缺陷,因此音乐教学如果还是采用“注入式”教学方式,也就是传统的老师唱一句,学生唱一句的形式,会无形中加重孩子们的心理负担,长期下去可能会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音乐课程的开展。在实际教学中,将音乐付诸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将教师为主的模式打破,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是极为有必要的。
例如,在讲授《谁会这样》时,教师可以将课前准备的鱼头饰、鸟头饰等发给大家,老师耐心地引导学生,让他们能够模仿小鸟、马儿或是鱼儿等常见动作。伴随着音乐,同学们在音乐的带动下,做出各种有趣的动作,亲身参与到音乐课程中,用探寻的心态,积极学习。同学们在愉快的氛围中,体会歌曲蕴含的深意,将传统的“注入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教学,寻求更加科学的音乐教学模式。
二、音乐中图谱的应用
通常来说,培智儿童在简谱与五线谱方面的接受能力是比较低的,图是表现音乐最简单的一种形式。将图谱法应用于培智儿童的音乐教学中,能够让学生的理解能力有所提升,通过不断学习,让学生对音乐有更强的感受力,进而对音乐进行更好的展现。
部分歌曲的歌词是较为深刻的,学生日常中也很少接触,因此理解起来也是有很大的难度,应用图谱能够给学生理解音乐提供更多的帮助。例如,教授《大雨和小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分别设计大雨点与小雨点,表现下雨的场景。为了让学生能够唱出小雨的轻快感,教师不仅画出小雨点的样子,还标注了节拍。学生在有趣的图画中,加快了理解歌词的速度,歌曲的节奏也可以更好地把握。
音乐中的声音是有强弱变化的,这也是培智孩子难以掌握的。让学生体会节拍的强弱,可以提高他们的听辨能力与音乐素养。例如,在教授《大猫和小猫》中时,教师可以运用较粗的波浪线表示大猫的粗与响,用较细的波浪线表示小猫的柔柔软软。曲线的运用与节拍相符,能够很好地调动孩子们的情绪,表现出音乐的艺术性。由此,教师也可以引导孩子们进行改编,如可以编为《大狗和小狗》等。
还有部分音乐没有填写歌词,只是倾听音乐,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来对音乐进行诠释,教师应用的图谱对孩子们的音乐认知也会产生直接影响。例如,在教授《胖厨师和小老鼠》时,教师可以根据曲调设计厨房的样图,按照曲子的内容设计更形象的图谱。
三、让学生丰富自己的情感
音乐是一种表述情绪、表述感情的特殊语言,它有很强的自娱自乐的成分。如果教师引导学生陶醉在音乐中,培智班的学生将暂时不会露出很强的防御心理。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音乐锻炼自己的特长,当学生能够锻炼出一技之长,慢慢学会自立以后,学生就能理解到自我满足的意义,他们就不会过于在乎别人的眼光。
以教师引导学生一边听《走路》的音乐,一边学习来说,教师可以让学生听着轻松的音乐,让学生沉浸在音乐的快乐中。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一边唱歌,一边做小鸭子走路的动作; 引导学生一边喵喵叫,一边学小猫咪爬行的动作。学生在音乐中释放自己的快乐,他们随着音乐的旋律唱歌、舞蹈,此时教师可趁机挖掘学生的特长。
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不同的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是不同的,培智儿童在音乐方面更是有自己独特的领悟。例如有的培智儿童在听到节奏感较强的音乐时,会不自由自主地跟随节拍起舞,或是点头拍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展现出自己的个性,让孩子们能够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将自身音乐潜能充分挖掘出来。
综上所述,音乐教学的实施需要教师运用不同的方法,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在音乐方面的兴趣,能够用昂扬的斗志投入到学习中。只有孩子们主动地投身于音乐学习中,才能够学习得更加愉快,所掌握的技能也就更加全面,不仅提升音乐素养,还能够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王飞.有感于小学特殊教育之培智音乐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