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瑛芮
朱岩 1974年开始接触吉他并喜欢上了吉他,经朋友介绍拜学于著名吉他国手刘佩老师。1980年开始从事吉他演出活动,并在内蒙、四川,東北等地方巡回演出。1991年开始从事吉他教学活动。2007年起至今分别在北京市第九中学、北方艺校、石景山少年宫等单位任教,所教学生达逾千人。作为古典吉他教师,他的学生来自全国,部分学生曾经获得台北艺术节、英国皇家艺术节比赛等国内外比赛大奖。2017年,他受西班牙国际吉他文化节活动之邀,作为嘉宾,推动中国和西班牙之间的古典吉他艺术交流工作。
生于50年代
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朱岩,是在70年代开始接触吉他这件乐器的。他的学琴之路颇为坎坷。“文革”期间,他刚刚20岁出头,但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对于有理想和抱负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灰色的。“我父母喜欢音乐,尤其是母亲,但那时候缺乏学习机会。业余时间我喜欢文艺活动,最初自学吹笛子,后来又自学吹口琴,凡是跟音乐沾边的我都很喜欢。吉他这件乐器起源于欧洲,传到中国不到百年时间,我学琴的时候吉他还叫六弦琴。在听完一部阿尔巴尼亚影片《宁死不屈》中的《赶快上山的勇士》乐曲后,我喜欢上了吉他这件乐器,于是决定拜师学习。”朱岩介绍说。与吉他的意外邂逅,如同给朱岩点亮了一盏明灯。在那个“谈艺色变”的年代,朱岩却很幸运地找到了老师,自此踏上了苦苦追寻吉他演奏艺术的道路。他至今还清晰地记得,他的第一把吉他是“星海”牌的,花了26.3元和一张琴票才购买到的。
1974年,他经朋友介绍,拜著名吉他手刘佩老师为师,学习了一年的时间。刘佩老师曾经随国家主席刘少奇访问印尼,被誉为“吉他国手”。通过一年时间的学习和苦练,他的演奏技能有了大步的提高。
曾经的误解
朱岩是全国最早一批接受吉他学习的社会青年。但在文化沙漠的年代,学习吉他一度被视为“流氓行为”,其实这是中国古典吉他发展早期的一种误解。谈及此,朱老师立刻滔滔不绝地介绍道:“吉他艺术分为古典吉他、民谣吉他和电吉他。古典吉他是这三类吉他中历史最为悠久、表达更加深层的艺术,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欧洲早期游吟诗人时期的音乐,是欧洲最为古老的艺术。它与钢琴、小提琴并列为世界三大乐器。古典吉并不如其字面解释一般只限于演奏古典音乐,它细腻多变的音色、丰富的和声、多声部的演奏能力,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民族的音乐都可以自如诠释。现在,古典吉他既可以被接受过良好音乐教育的音乐爱好者所接受,也可以成为普通大众一种新的音乐审美方式,尤其在中国,古典吉他与中国的民族乐器琵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弹琴进“班房”
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地区。为了躲避余震,大家都待在地震棚里。那时候,朱岩每天待在地震棚与北京广播乐团的吉他手崔璐璐、北京东方歌舞团的吉他手大林子以及别的吉他爱好者共同探讨和研究吉他的演奏方法。谈起这个过程,朱岩说起了一件小事:“1976年,一天,我正在地震棚里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巡逻的纠察队队员过来问我弹的是什么,我说歌名是《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他们一听就急了,说当然是‘毛主席最红。因此,我被抓到了公安局,在那里呆了一宿,算是为弹琴而蹲了一次‘班房。”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朱岩的吉他之路也迈入了春天。因为家庭和自身原因,他没能像大多数青年那样进入国营单位,端起“铁饭碗”,而是成为最早一批“文艺下海”的文化个体户。
1980年,他开始从事吉他演出活动—为舞会伴奏,分别在北京饭店、民族宫、政协礼堂等地方参加演出。他还在中国的第一个酒吧(音乐茶座)开始了他的演出生涯。此外,为了谋生,他还到过内蒙、四川、东北等多地巡回演出,经历了一段漫长的“走穴”生活。他笑称:“那时,我也曾经一身白衣,长发飘飘,一看就是典型的文艺青年形象。”
为了生计,转而教学
1991年,文化部叫停了私营的演出活动,而朱岩的吉他演奏也早已名声在外,他顺理成章地开始了吉他的教学生涯。“起初,都是熟人找我学琴,一堂课4、5块钱。刚开始由于缺乏教课经验,学生流失情况比较严重。为了留住学生,我就不断地总结经验,希望孩子能从演奏吉他中体验到快乐。每次看到这些孩子能从很小开始接触音乐,我就羡慕他们,和我当年学琴相比,条件真是优越多了。”他说,“孩子在学琴中难免会出现畏难情绪,这时候就要考虑将难度降低或者分解教学。我知道有些老师为了简单,就教指法谱,但我还是坚持教孩子五线谱。视谱对一些孩子来说是很困难的,于是我就先将这些乐谱先转化成指法谱,然后再根据指法谱翻译成线谱,让他们反复练习和训练,达到记忆,再通过一首首好听的中国乐曲和孩子们喜欢的音乐,诱导和激发孩子的兴趣,慢慢地等孩子离不开了,我就让学生开始学习五线谱。这些年,学习古典吉他的孩子越来越多。吉他是和钢琴、小堤琴,并称为世界三大乐器,但古典吉他的普及度不高,适合孩子学习的曲目也不是很多。为此我在20多年的教学中不断为学生编创曲目,自己也编纂了一套古典吉他教材。”
从越教越少到人满为患
朱岩表示,他首先是一位懂得古典吉他演奏艺术的人,在这个基础上,他教授古典吉他的演奏,便会从一位听众的角度来告诉学生们,哪种音乐最能打动人心。随着他的学生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他在古典吉他圈子里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慕名拜师的人也就越来越多,其学生数量多到令人吃惊。除了个人教学活动外,2007年至今,他还被多家单位邀请,开展古典吉他的普及和教学活动。他分别在北京市第九中学、北方艺校、石景山少年宫等单位任教,学生曾经多达1000多人。由于他从来不设助教,跨入60岁之后,为了保持教学质量,便将学生数量控制在200名以内。
这一切成果的取得都源于朱老师对古典吉他艺术深深的爱。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进入古典吉他的大门后不再放弃,这些年来,他总是不断琢磨教学方法,总结经验,抓住学生对吉他的兴趣、对音乐的喜爱,引导学生坚持学习。
朱老师说:“我在教学上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兴趣。我更愿意用古典的方式去弹一些流行的音乐。孩子听到自己也能彈得这么好,有了感动,便会在演奏上更加自信。”
用音乐引导学生走上正轨
朱岩称,他的教学体系和学院化教学完全是两种思路。他更希望学生能在他的教学中受到艺术美的熏陶,建立并健全孩子的心智和性格,日后能成为有社会责任感、有感恩之心的人才。在他看来,这才是孩子学音乐的真正目的。
在教学道路上,朱岩一直采取循循善诱的方式。尤其对于学龄前孩子来说,理解音乐的第一步就是让他们喜欢自己演奏的作品。为此,他在演奏作品上下了很大功夫,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给孩子多练习那些旋律特别优美、有故事情节的曲目,所以很多曲目是通过改编而来,比如《雨滴》《小罗曼史》《爱情之爱情》《少女的祈祷》《童年的回忆》等。通过这些年的教学研究工作,他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吉他演奏文化,通过吉他普及传授音乐知识,缓解学习带给他们的压力,每天学生会以轻松欢快的心情投入学习文化课,以此来教会孩子如何学会感恩父母,让他们懂得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效果非常好。2016年,他的学生在台北艺术节获得了殊荣,取得金奖和银奖,同年在英国皇家艺术节比赛中再次摘取金奖。赛后,评委们曾经恳切地评价道:“你们应该感谢你们的老师,在所有人认为吉他是酒吧音乐的时代,他努力学习吉他才使你们今天这么出色、优秀。”
明确学音乐的目的
2017年,朱岩有幸受到西班牙国际吉他集团的邀请参加文化节的交流活动。他带领着他的学生来到了古典吉他的家乡,在那里他对古典吉他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他说:“到了西班牙,我发现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吉他的身影,那里的人们几乎都会弹两下吉他。在餐馆、在路边、在白天、在傍晚,总能传来缓缓的拨弦声。咱们总是谈及素质教育,国民素质到底从哪里来?在西班牙这几天给我的感触就很深。一个热爱音乐的民族,全国人民都喜爱乐器,都能演奏一段,你说那里的音乐素养能不高吗?我也经常跟家长讲,音乐是社会的桥梁。”朱岩在教学时,会反复规劝家长们:孩子只要努力,就要鼓励孩子学习音乐,重要的是心态,心灵手巧,十指连心。只要孩子逐步喜欢音乐,不管有多少音乐才能,我们都应该多鼓励,只要有音乐的陪伴就是好的,不要跟别的孩子比,不要漠视、贬损自己孩子在音乐上的点滴成就。
在教育思路上,朱岩还有一点与众不同。他认为,音乐教育的成功,不在于有几个学生考入专业院校,有几个学生成为专业人才。他经常告诫学生家长,要端正让孩子学习音乐的目的。走专业道路衡量的不仅仅是孩子的能力,还有很多其他复杂的因素,比如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的社会地位等,这些都是孩子成才之路上的综合因素。在他的学生中,有些孩子就是因为家庭经济状况而最终付不起高昂的学费,只能止步于专业院校大门之外。但是,这样的孩子是真心喜欢音乐的,相信有他喜欢音乐的这份执着精神,也许未来会在其他方面也能出人头地。
平凡的岗位靠执着的信念
朱岩说,为了这次封面拍摄,他必须停很多学生一天的课,但他的课已经多到无法补课,因为明天的教学任务依然安排得很满。面对这样辛苦的教学,会让人担心他是否会厌倦这样的生活,是否会被负担压弯了脊背。然而,朱岩对此却很淡然,他笑着说:“如果换别人可能早就崩溃了,但是我不会,我是真喜欢吉他。这样的生活我已经过了20多年,我的心态很好,我一直有一种信念,我热爱古典吉他,跟学生上课,也是热爱的一部分。我从来不会想我有多么辛苦,这就是一个平凡的岗位。这些年的教学,也让我证明了自己的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自己的成绩。很多学生为此能走上一条正路,有了一些演奏成绩,的确令我很欣慰。”
朱岩一向低调,在工作上默默无闻,对学生就像是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从心里替他们着想。有些学生每周从外地赶到北京上课,他便会酌情减少学生的学费。因为他觉得这些家庭不容易,也希望自己能更接地气,能更多地服务于喜欢音乐的家庭,能更好地表达吉他魅力之处。“我的理念其实很简单,就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喜欢吉他,喜欢它的内容,喜欢看到孩子们通过学习吉他收获很多东西。吉他在我的手里就是很轻松的,所以,我的宗旨就是让学生达到一种放松感,在轻松愉悦中陶冶情操。 ”朱老师说。
“不懂得音乐,就不会懂得生活的艺术和美。音乐是人生最好的精神食粮。”诚如朱岩这般的寄语,他身体力行地在将音乐的魅力,尽力地种在孩子们的心间,以期有朝一日,音乐成为他们蜿蜒生长时最丰富的养料,陪伴他们长为一棵棵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