乂乐
小夜曲是中世纪一种抒情风格的声乐体裁形式,后来也用于器乐音乐创作。它的演奏风格抒情、优美、委婉、缠绵,常用吉他、曼陀林等拨弦乐器伴奏,婉转轻柔、悠扬悦耳。中世纪欧洲游吟诗人热衷在恋人的窗前唱爱情歌曲,小夜曲也因此得名。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形式也有所发展,并且开始流行于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
小夜曲的主要形式有声乐小夜曲和器乐小夜曲。声乐小夜曲旋律轻盈婉转,伴奏模仿拨弦乐器的声音,和歌声相应和,给歌曲营造了一种优美恬静的意境;而器乐小夜曲也像声乐小夜曲一样,也有歌唱性的旋律, 不过伴奏部分还有模仿拨弦乐器的效果。
了解了小夜曲的基本知识以后,让我们共同探索小夜曲大家的世界,倾听他们的成长故事。他们分别是声乐小夜曲的代表创作者莫扎特和器乐小夜曲代表创作者海顿。你知道吗?他们俩其实还是师生的关系呢。
莫扎特
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出生在奥地利一个宫廷乐师家庭。他的父亲是城中宫廷天主教乐团的小提琴手,也是一位作曲家;母亲也非常喜欢音乐并会拉大提琴和小提琴。莫扎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排行老七。
莫扎特从小就在音乐上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天赋,4岁的时候就跟着父亲学钢琴甚至是学作曲,6岁的时候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参与了一次巡回演出,演出很圆满。从那以后,父亲就经常带着莫扎特参加演出。天资聪颖的莫扎特在童年的时候就接触到了当时不少名声显赫的音乐家和作曲家,这也让他的成才變得更加顺理成章。
莫扎特对音乐的热爱众人皆知,但是与社会格格不入的性格也让他备受争议。莫扎特17岁的时候,与父亲返回萨尔茨堡。此时的莫扎特突然对自己的乐师地位感到不满,为了得到人身与创作的自由,他经过激烈的斗争,先后在慕尼黑和曼海姆教学、演出,在外闯荡,坚定他脱离家乡的信念,决定再也不回头。后来由于母亲的去世和自己的失业,他还是回到了家乡,做起了宫廷乐师的老本行。不过没多久,倔强刚烈的莫扎特再也无法忍受大主教的凌辱,毅然向大主教提出了辞职,到维也纳谋生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位公开摆脱宫廷束缚的音乐家。
之后,他虽然名义上是一位自由作曲家,实际上仍然无力抗争封建社会对他的压迫。生活的磨难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维也纳的10年,成为他创作中最重要的10年。
长期的颠沛流离,让莫扎特体弱多病。刚刚30多岁,身体就开始越来越糟,他不得不经常向朋友们求援。1791年,莫扎特35岁,这是他在维也纳的第10个年头,《安魂曲》写到一半时,莫扎特再也握不住手中的笔。莫扎特曾说:“人们以为我的艺术得来全不费功夫。实际上,没有人会像我一样花这么多时间去思考与从事作曲;没有一位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地研究了许多次。”代表作之一的《小夜曲》优美、柔和且富有斗志,既委婉动听,又可点燃人生之斗志,是弦乐的著名乐曲,主要以小提琴为一声部,大提琴烘托气氛,从侧面也反映出莫扎特高超的音乐创作技巧以及他为音乐付出的努力。
海顿
海顿,1732年3月31日出生在奥地利南方靠近匈牙利边境的罗劳村。自幼热爱音乐,童年时期是唱诗班的歌手。16岁靠教乐器演奏和演出维持着自己的生计,后来引起了贵族的注意。1761年开始在埃斯特哈齐公爵家里当乐长,工作极繁重,地位却很低下。这份工作却坚持了30年,看来海顿是个随遇而安的人。做乐长的其他时间里,海顿创作了大量的好作品,直到18世纪90年代初,他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音乐家。后来海顿被尊称为“交响乐之父”,同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为奥地利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绰号为“海顿老爹”。海顿29岁任宫廷乐长,从此绑定了“老爹”的爱称,直到77岁离开人世。他最得意的学生莫扎特也叫他老爹。在海顿心里,莫扎特虽然比自己年轻很多,但是在创作方面,莫扎特就是一位他最在乎的朋友,有着和自己平起平坐的地位。
1787年11月,商人勃兰德到维也纳访问海顿,当时海顿正在刮胡子,因为剃刀不好用而发牢骚,声称愿意用自己最好的四重奏换一把好剃刀。勃兰德闻之大喜,马上赶回寓所,取来他自己的剃刀送给了海顿,并且真的换到了海顿新写的一部弦乐四重奏中的部分,后来世称《剃刀四重奏曲》。
海顿的创作涉及面很广,其中以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最为杰出。他把交响乐固定为4个乐章的形式,并在配器上形成一套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为现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音乐旋律丰富,还经常流露出纯朴开朗的乡间气息。现在德国国歌的作者也是海顿。
在莫扎特和海顿的引导下,小夜曲优秀作品不胜枚举。细细品味,小夜曲的魅力在仲夜的梦里,在银色的月光下,在浪花朵朵的大海边,让我们一起闭目聆听来自旋律的温柔恬静,尽情地在音乐的世界中徜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