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一生的爱好
尼坤
辛丰年 原名严格,1945年开始在军中从事文化工作,1976年退休。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读书》《音乐爱好者》《万象》等杂志撰写音乐随笔,著有《乐迷闲话》《如是我闻》《处处有音乐》等十余种作品,驰誉书林乐界。
辛丰年总自称是音乐界的“门外汉”。的确,他并未从事音乐行业,原本是一位军人,后来由于形势的变化,还当过工人,却花费数十年退休的时光,勤耕于笔,将心血投注到音乐上,传播着他对音乐的理解。
良好出身 自学成才
辛丰年原名严格,父亲严春阳为孙传芳部下,曾任淞沪戒严司令兼警察厅厅长。因此,辛丰年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甚至复旦大学教授王蘧常先生都担任过他的家庭教师。然而,1937年后,受战争的影响,加上严春阳的退位,他们一家也早已从上海搬至南通,辛丰年也只能在家自学。勤奋好学的他就常常去开明书店和生活书店看书,甚至自学英语。这种自学精神影响了他一辈子,几乎一生都在不断学习与进步。
辛丰年接触音乐是一次偶然。在家自学一段时间后,他被教科书上《月光曲》的故事所吸引,从此对古典音乐开始着迷了。没多久,他又听到百代公司出版、卫仲乐演奏的古琴唱片《阳关三叠》,才发现中国音乐里还有古琴这样了不起的乐器。曾经家中也有一台父亲拿来的古琴,更让他对这个乐器上心了。正在这时,他认识了李宁南。而李宁南的老师是古琴大师徐立孙的得意弟子陈心园。李宁南也十分鼓励辛丰年学古琴,不仅帮他借来一张古琴,而且要来了一册《梅庵琴谱》。辛丰年将王光祈的《翻译琴谱之研究》看得烂熟,加上李宁南的讲解,半年后,《梅庵琴谱》的14首曲,他学会了11首。喜欢上音乐后,辛丰年就抓紧一切机会收集唱片,甚至与好友章品镇一起搞话剧。他们联合在更俗剧场公演了《雷雨》,辛丰年就负责配乐。在剧中,他大胆使用了舒曼《梦幻曲》等西方名家名曲,效果格外好。从此时就能看出辛丰年对音乐欣赏的把握能力。
曲折经历 不忘音乐
1945年,辛丰年参军了,先做文化教员,后来又到文工团工作。在文工团,他接触了更多的乐器,还有机会学习了小提琴、二胡、笛子等。然而,随着国内形势的变化,辛丰年被下放到老家的砖瓦厂当工人。但他并没有就此消沉,在没夜班的晚上,他会读鲁迅的书、俄国的作品集和《英语学习》。看书看得吃力了,他就拿出小提琴来拉上几段,最常拉的是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和马斯奈的《沉思》。有的时候,他会拿出歌本来唱歌。他的歌本都是买的,并且每一本歌本,他都会很快地连词带谱从第一首歌唱到最后一首歌。1976年,辛丰年恢复了原来的待遇。不过他申请了退休,开始了晚年的生活。
其实,当时辛丰年可以选择继续工作,但他有太多事想做了,想看书,想听音乐,所以他将吃饭的时间都拿来看书。为了收听更多的音乐,他每天守在收音机旁七八个小时,不错过任何一首曲子。1986年,63岁的他花费2000多元买来了生平的第一台钢琴。他仍然是自己的老师,还有一套自己想出来、相当不错、完全排斥练习曲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体系,想弹什么就弹什么,想弹到哪里就弹到哪里,想怎么弹就怎么弹,完全享受学琴的乐趣。玩着玩着,他就出名了,有的家长们听说当地有一个懂音乐的老伯伯,便把小孩带到辛丰年的家里让他指点。他听着这些孩子弹贝多芬、巴赫和莫扎特的曲子,开心极了。假如时间就这样过去,他大概就是一个与乐为伴的老人而已。但他没就此止步,开始把自己的心得写成文章,他的音乐世界以另一种方式得以扩大、延续。
笔尖留韵 纸间传乐
1987年,辛丰年的好友章品镇推荐他为三联书店写一本关于音乐的小册子《乐迷闲话》。刚开始这本书被认为是普通的音乐通俗读物,并没引起什么人注意。不过,这本书中对很多资料进行了深究,看似很随性的谈论,却从中道出了音乐之间的细枝末节。8年后,它再次重印,被更多人认可,成为乐迷喜欢的读本。因此机缘,辛丰年开始为《读书》写稿,开设《门外谈乐》专栏。随后的十几年里,辛丰年的音乐随笔一度充当了很多人亲近西方音乐的桥梁。
辛丰年一生并没在学校里上过多久的课,他所有的积累来自书本、来自于自己的思考、来自于良师益友,更多的是他自身的严谨。从写文章之初,他已步入老年,但对注入笔尖的文字都用尽心血,改之又改,将每一段话都锤炼得自己满意。很多作家写作的时候,喜欢听音乐,但辛丰年从来不这样做。对他来说,听音乐就是听音乐,不能被打扰,需要很純粹的环境。他对曲子的挑选也十分苛刻。他认为要万分珍惜自己的时光和听力,尽可能聆听那些真正值得听的音乐。正如他在《如是我闻》中提及的感慨那样:“几年之前发现了音乐中的境界,才醒悟到在此以前的半生真是虚度了。”
在辛丰年的一生中,前半生如同千万浮萍中的一员,平淡无奇,而后半生跟随自己爱好的脚步,遨游在音乐的世界里,却闪烁得如此耀眼,迸发出如此巨大的光芒,可敬可叹。
上一篇:勿忘我们为何学琴
下一篇:黎锦晖:中国近代歌舞之父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