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趣乐屋

成就明日之星,本站为你提供精彩的服务

谢家锣鼓艺术特征解析

发表时间:2025/01/08 19:09:56  浏览次数:303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摘要】谢家锣鼓是流传于重庆市黔江区阿蓬江镇、濯水镇和水市乡的一种民间打击乐,本文从谢家锣鼓的起源、发展以及演奏的表现等方面深入解析谢家锣鼓的艺术特征,希望能为其传播传承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谢家锣鼓;艺术特征;解析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锣鼓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逐渐成为日常生活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打击乐器,被世界各民族广泛应用于生产劳动、节日庆典、日常娱乐等活动中。在我国,锣鼓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民俗艺术,它的发展变迁从另一角度体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变化,形成了许许多多各具特色的锣鼓流派,其中谢家锣鼓就是代表之一。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翻天覆地的成就,人们对传统艺术、传统文化的渴求也越来越强烈,谢家锣鼓的艺术特征分析研究为我国传统艺术的复兴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一、谢家锣鼓

(一)起源

谢家锣鼓因流传于重庆市黔江区阿蓬江镇、濯水镇和水市乡谢氏家族而得名,通过二十三代人的传承,借鉴吸收了各门各派锣鼓艺术的精华,并结合所在地域的人文特点以及个性化的乐器打击喜好,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自成一派的民间锣鼓艺术,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和传播传承。谢家锣鼓充分体现了苗族、土家族的独特传统和文化特征,并在传承过程中不断从生产生活实践吸取养分,在不断完善自我的同时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传统文化也因此丰富了表现形式,谢家锣鼓也成为了苗族、土家族传统文化代代传承的重要载体[1]。

(二)演奏特点分析

谢家锣鼓是以鼓为主,马锣、锣、钹作为辅助的一种打击乐。四件乐器在演奏技巧上各有各的特点,按打击的特点可以分为“单击、双击、侧击”,每一种打击都有不一样的声乐效果,其体现出来的轻、重、缓、急层次,用以带动团队形成艺术表现的统一整体。马锣、锣的演奏,音乐的变化多样、演奏的手法不同其表现出的效果也不一样;钹的演奏过程中,技法相对固定,但手法也多种多样。

(三)发展现状及特点

在世世代代的传承发展中,谢家锣鼓与其它传统技艺一样受到环境影响的巨大。尤其是在近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使得各种不同理念、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冲击和不断融合,使得包括谢家锣鼓在内的传统技艺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目前谢家锣鼓的传承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一是生存、传播传承所需的环境不容乐观。一方面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增长,物质需求不断满足以及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生活的需求愿望越来越迫切,审美观受到经济基础的影响随之发生了变化,较为传统的锣鼓技艺的传承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也使谢家锣鼓传播传承的环境因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而逐渐消失;另一方面,由于锣鼓源于长期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区域,潜在的传播传承群体正在远离,青年人外出打工现象较为普遍,谢家锣鼓的打锣鼓队伍日渐萎缩,甚至参与学习的热情也正在消退,只有为数不多的人精通谢家锣鼓的技艺,尤其是年轻人会的越来越少。

二是传承传播谢家锣鼓的艺人数量以及传播质量正在下降。随着一代代谢家锣鼓大师、高手艺人的相继离世,独具特色的技能面临失传的概率不断增加;缺乏核心和骨干力量,其精髓面临失传;年轻人价值观、人生观的转变,所追求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对传统谢家锣鼓随之也失去了正确的认识,即便有意选拔一些有潜在培养价值的后备人才,可选之人也是屈指可数,愿为谢家锣鼓这门技艺传承奉献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三是和其它优秀传统文化一样,持续投入的缺乏也是制约的传承重要影响因素。谢家锣鼓的传承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的持续不断的投入跟进,但投入渠道单一、政府支持有限,目前尚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需要开创新的途径。

二、谢家锣鼓艺术特征

(一)乐器特点

作为典型的传统打击乐器,鼓一般由木材和牛皮制成,锣、钹则大多采用铜作为材质,锣的声音虽低沉但余音较为持久,具有独特的音效,所以在传统艺术中得到最广泛的应用[3]。谢家锣鼓在乐器方面的显著特点是:鼓由柏香木和牛皮制成;马锣、锣和钹都用黄铜或青铜制成,但马锣做成小圆铜器,锣做成大圆铜器,而钹则做成“草帽”形状的大圆铜器。演奏中,以鼓的声音作为主音调,马锣、锣的声音为辅音,钹的声音为配音。在演奏过程中,密鼓对应紧锣,相互配合,各显其能。鼓作为谢家锣鼓的主角,把控全局;锣决定乐曲速度的快慢;钹穿插于其中,井然有序。

(二)谢家锣鼓的演奏特点

1.节奏紧密的演奏模式

谢家锣鼓在演奏中,鼓作为主演奏占据主导地位,马锣、锣有着不同的节奏和声乐,两者相互配合形成了一种器乐互动的场景。如谢家锣鼓的代表性曲牌《咚波浪》《二回頭》《双飘带》《点水雀》等,整体演奏形成一种弦乐中的抖弓和管乐中颤音效果,给锣鼓调子增加特色。轮番演奏以形成音色、轻重、高低、长短的对比,给乐曲增加魅力。其节奏变换形式多样,在乐曲中常常使用紧密的节奏音符,从而营造出热烈的氛围、紧密的节奏感。

2.表现多样,特色鲜明的音效

不同地域的各种锣鼓流派受到自然环境、人文、所在区域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各种流派的锣鼓技艺也呈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性。如太原锣鼓、中原锣鼓作为北派锣鼓,风格是激昂大气的整体性、浑厚的鼓以及铿锵有力的锣;而十番锣鼓、舟山锣鼓所代表的南派则是:清凉的鼓声,悠长锣音,展现了柔美江南的特有神韵。谢家锣鼓发源、广泛流传于武陵山区,地处重庆、湖北、贵州三省市交汇区域,同时受到南北两大锣鼓流派的共同影响,以代表作品《单梅花》《双梅花》来说,轻、重、缓、急层次分明,曲牌悦耳动听,让广大听众喜闻乐见。谢家锣鼓技艺风格呈现出特色鲜明的音效、表现多样的特点。

三、结束语

谢家锣鼓是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黔江区广为流传。最早起源于明朝洪武年间谢氏族人玩彩龙船灯的伴打锣鼓,明朝宣德年间谢子粟在龙灯锣鼓调子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谢家锣鼓正式形成。经过二十三代传承人的不懈努力,吸取了不同锣鼓流派的精华,传承了近600年,已成为独有、成熟、完备的民间锣鼓流派。

谢家锣鼓在千百年的流传中,渐渐形成独有的艺术特征,即节奏的变化多样、艺术感染力强、演奏规范、热烈奔放的特点。谢家锣鼓所表现出来的浓郁民族特色、艺术感染能力,具有非常好的观赏性。在目前我国传统文化建设中,谢家锣鼓是一种具有长期和丰富效益的潜在朝阳产业,如果把谢家锣鼓这种民间技艺打造成一个知名文化品牌,不仅对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更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路径。

参考文献

[1]杨高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绛州锣鼓传承变迁状况的考察与研究[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07(4).

[2]谭志国.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1(6).

[3]张应华.全球背景下贵州苗族音乐传播研究[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12(4).

[4]李桥.文化自信视域下的黔东南苗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D].河南: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8(5).

作者简介:费娅(1985—),女,土家族,重庆市黔江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非遗音乐研究。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商务合作联系 :QQ2320194276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留言本  
版权所有:琴趣乐屋     技术支持:网站管理      ICP备案编号: 湘ICP备2021007879号-1
友情链接: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