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近代中国坎坷而曲折的历史进程中,民族音乐一直在艰难的社会环境下顽强发展,其中,钢琴艺术作品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取得了突出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内容和题材的创新,而且在精神层面和国家意识层面实现了不可忽略的突破,比如,传递了积极向上、热爱祖国的精神。本文将就几个不同时期的优秀钢琴音乐作品进行欣赏与分析,分别是:20世纪初的《和平进行曲》、20世纪60年代的《黄河钢琴协奏曲》《解放区的天》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二、作品分析
(一)感受四首中国经典钢琴作品的整体风格和深刻意蕴
1.《和平进行曲》
《和平进行曲》是由赵元任先生在1914年为表达热爱和平,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钢琴曲。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对会上欧洲列强处理中日青岛问题时故意偏袒日本,将青岛主权划归日本,拒绝将青岛主权归还中国,无视中国利益,愤而离席,这一事件进而引发了震动全国的五四运动。从而,“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响彻中国大地,一场呼吁和平和国家主权的爱国运动开始了。这首曲子节拍为2,2拍,铿锵有力的进行曲节奏,表达了积极向上、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和平进行曲》开头是由上行主和弦琶音组成的旋律,随后向下进行,第二句首先向上,并且最高音高于第一句最高音,情绪更加激昂,前两句多用跳音,更突出了进行曲的行进节奏;第三句力度达到强,曲子达到小高潮;第四句之后开始使用连音的演奏方法,进行了前后连句形成强弱对比,前一句高低声部旋律同向进行,后一句高低声部旋律反向进行,音响效果更加集中;第五句运用了模进的写作手法和颤音、回音等装饰音,丰富了主旋律,充实了乐曲内容。尾声对第五句的前半部分进行了重复,最后以右手的音阶型跑动结束全曲。整首曲子节奏韵律感强,情绪慷慨激昂,充满了正义和平的情感。
2.《黄河钢琴协奏曲》
《黄河钢琴协奏曲》取材于歌曲《黄河大合唱》,1969年由殷承宗、储望华、刘庄、盛礼洪、石叔诚和许斐星六位艺术家改编为钢琴协奏曲。这首协奏曲一共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由钢琴的琶音引入,引出了坚定有力的船夫号子,表现了船工们万众一心与风浪斗争的危险情景,象征了中华儿女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精神。第二乐章《黄河颂》,随着大提琴深沉旋律的出现,引出了深沉的钢琴独奏,仿佛在讲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久历史,黄河两岸的劳动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和双手铸造出了幸福安定的生活。第二乐章雄伟的结束部分在钢琴铿锵有力的和弦中落幕。第三乐章《黄河愤》开头钢琴模仿古筝的音色奏出轻快的民族主题。在乐队明亮激昂的推动之后,钢琴沉重压抑的和弦与铜管忧郁沉闷的声音一起出现,表现出了人民对美好家园的眷恋和水深火热的生活困境。第三乐章在如黄河水翻滚起惊涛骇浪的钢琴独奏中结束。结束部分黄河的惊涛象征了人民的怒吼,更是中华民族的悲愤与反抗。第四乐章《保卫黄河》,引子的音调中融入了《东方红》的主题旋律,钢琴的华彩乐句后,《保卫黄河》《东方红》《国际歌》的旋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将全曲情绪推向高潮,同时《东方红》旋律的融入也歌颂了毛主席的伟大光辉形象,表达了中华儿女爱党爱国、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和信念。
3.《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由中国现代著名钢琴家、作曲家、教育家王建中先生在20世纪七十年代“文革”时期改编和创作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改编和创作是基于两首传统民歌——《女孩担水》和《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利用陕北民歌的基调加工改编而成。《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首钢琴作品中运用了不同的演奏手法,用钢琴的音色模拟了多种的民族乐器的音色,如全曲的引子部分就是模拟了陕北竹笛轻快的音色,富有延展性和歌唱性。这首作品是带再现的三部曲式,引子从中弱的力度开始,引入部分是散板,节奏自由舒展,富有山歌特色,但两串十二连音中还出现了短暂规整的旋律,张弛有度,经过几串连续的琶音后,右手奏出轻快悠长的琶音,音乐在下行旋律中平静下来,引子部分结束,主题部分出现。第一主题部分整体部分旋律流畅,音色坚定,有娓娓道来之感。第一次旋律完整出现后,音区变高,单音旋律变为和弦,力度达到强,情绪更为激动饱满,第一部分在一句短小的极弱的句子中结束,绵远悠长,令人回味无穷。第二部分音乐风格突然转变,进入快板节奏,中间进行了四次主题变奏,也通过加花的创作手法,改编变奏乐段的风格,别出心裁。第三主题部分回到主旋律,进入全曲高潮部分,高声部由高音区和弦构成旋律,低声部由琶音织体构成伴奏,广板节奏气势磅礴,深远悠长。尾声再次用到长颤音和琶音营造意境,音乐最后在渐慢渐弱中慢慢消失,用一个极其弱的和弦结束了全曲。可见,作品中加入了多种形式的装饰音和琶音,用来模拟民间乐器独特的音响效果,丰富了主旋律的织体。这首钢琴曲通过丰富的音响色彩,塑造出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钢铁意志,同时表现了广大陕北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与信任,将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民族音乐中代代相传。
4.《解放区的天》
《解放区的天》创作于1963年,储望华先生根据同名歌曲以及陕北民歌《咱们的领袖毛泽东》改编而成。作品中大量运用了中国民间音乐的曲调和节拍,蕴含了地道的民族风味。这首作品是典型的带再现的三部曲式,很好的还原了民歌的旋律和特色。这首曲子的节奏贴合于民歌的节奏,体现了浓郁的陕北特色。作曲家在曲子中运用了模进的创作手法和模仿锣鼓节奏音色的手法,把解放区欢天喜气的场面充分展现。同时,充分发挥了钢琴高音区音色明亮且穿透性强的特点,突出了干净利落的陕北民歌风格。
这首钢琴曲以鹤岗矿区的解放历史为背景,展现了中国煤矿工人积极进取、甘于奉献的创业精神,诠释了进取实干精神和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情操。这首作品细致运用了钢琴音乐中的节奏、旋律、速度和触键等多种表现手法,描述了解放区人民欢天喜地的热闹场景和中华儿女用不懈努力和坚定信仰换来大解放的动人事迹。煤矿工人甘于奉献、乐观进取的精神令人动容。
(二)作曲家的简要生平经历
1.赵元任
赵元任先生在语言学和音乐领域都有着很高的造诣,幼时受父母的熏陶爱好民族民间音乐。1910年考取清华学校公费留学生,先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哈佛大学就读数学、物理和哲学,并获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同时赵元任先生还选修了和声学、对位法和作曲法及声乐,并坚持学习钢琴演奏,1914年创作出中国第一首钢琴曲《和平进行曲》,在此之后,中国涌现了越来越多优秀的钢琴作曲家,在钢琴创作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赵元任先生的作品有钢琴曲、歌曲及合唱曲等作品百余篇,其作品音乐风格鲜明、结构严谨、词曲结合紧密、文学意蕴丰富,许多作品还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赵元任先生的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旋律音调与歌词的结合极为精妙,全曲无一“倒字”现象,词曲合一。赵元任先生的代表作品有:歌曲《卖布谣》《织布》《教我如何不想他》等;钢琴小品《和平进行曲》;合唱曲《海韵》等。
2.殷承宗、储望华、刘庄、盛礼洪、石叔诚、许斐星
殷承宗、储望华、刘庄、盛礼洪、石叔诚、许斐星都是我国近代著名的音乐家,1969年,六人开始组织创作《黄河钢琴协奏曲》,历经酝酿方案、体验生活、群众讨论、形成初稿、试奏、反复修正等阶段,最终才得以完成,1970年元旦,《黄河钢琴协奏曲》在北京首演,殷承宗担任钢琴独奏,李德伦指挥中央乐团,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这部作品的大获成功既是六位主创艺术家的智慧结晶,也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凝聚,体现了中华儿女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王建中
王建中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代表作品有《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浏阳河》等。王建中先生创作改编的许多钢琴作品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的创作手法相结合,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不仅深受音乐专业学习者的喜爱,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也是耳熟能详。
4.储望华
储望华先生也是我国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幼年时已显现出极高的音乐天赋,14岁时其创作的二胡独奏曲《村歌》在全国音乐周公演。储望华先生改编及创作的钢琴作品《解放区的天》《二泉映月》《新疆随想曲》《翻身的日子》等,都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三)聆听比较三个不同时期的钢琴作品并简要分析其相同之处
本文赏析的四首中国钢琴作品皆创作于20世纪的重要历史时期——战争时期和社会动荡与变革时期,《和平进行曲》创作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黄河钢琴协奏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和《解放区的天》三首作品都创作于“文革”前后时期,四首作品都体现了他们所在时代的鲜明时代特征,战争时期和社会变革与动荡时期社会大环境充满了变数,则更需要优秀的音乐作品来鼓舞人心,振奋精神,好的音乐作品能够带给人们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动力。
三、结语
这四首钢琴曲创作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表达了不同的思想和情感,但它们相同的是,都象征着一种革命精神的传承,爱国主义情感的传承。爱国主义是什么?爱国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坚定志向;爱国主义是中华儿女身处困境之时奋起抵抗,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爱国主义是五四时期青年学生心系祖国,胸怀大志的爱国情感;爱国主义是煤矿工人不畏困难,乐于奉献的创业精神。而20世纪以来中国优秀的钢琴音乐作品,同样是爱国主义的承载物,作曲家们将他们的满腔爱国热情注入作品,使爱国主义情感在音乐中、文化中代代相传,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