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9 年,李斯特于旅行意大利期间创作了《死亡之舞》,据说灵感源于他在比萨的一个教堂墓地看到的壁画《死的胜利》。这是一首单乐章的钢琴与交响乐队的作品,主题旋律《愤怒的日子》出自中世纪一首咏唱“末日审判”的宗教歌曲,而这个主题也曾被柏辽兹用于他的《幻想交响曲》第五乐章和《安魂大弥撒》中的《末日经》。在拉赫玛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里也能听到这个主题的影子。
乐曲开始,钢琴先弹出沉重有力的《愤怒的日子》主题,象征死神降临时的脚步声。随后音乐发展为五个极富魔幻色彩的变奏乐段:第一变奏是“中庸的快板”;第二变奏由钢琴弹奏主题,右手以六连音伴奏;谐谑曲风格的第三变奏活泼生动;第四变奏从慢板加快到急板;第五变奏由钢琴以赋格方式开始,之后演变成谐谑曲风格的稍快板。最后,乐曲结束在钢琴快速弹奏的华丽旋律中。
在这五个乐段中,作曲家一共变奏出二十六个音乐形象,有活泼的,也有严肃的;有优雅的,也有粗鲁的;有幽默的,也有笨拙的。钢琴的各种技巧在这里都得到了登峰造极的呈现,意境的营造也是极尽神思妙想。如此表达哀悼之情,也算得上独树一帜,李斯特无愧于“钢琴之王”的美誉。
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1811年10月22日—1886年7月31日),出生于匈牙利雷汀,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李斯特是19世纪最辉煌的钢琴演奏家。他受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名家帕格尼尼的启发,决心在钢琴上创造出同样的奇迹。他的演奏风格继承了克莱门第、贝多芬的动力性钢琴音乐传统,发展了一种19世纪音乐会的炫技性演奏风格。
作曲方面,他主张标题音乐,创造了交响诗体裁,发展了自由转调的手法,为无调性音乐的诞生揭开了序幕,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风气相对立的浪漫主义原则。
李斯特追求的是一种令人眩晕的、具有炫技特技的钢琴演奏风格:极快的速度、响亮的音量、辉煌的技巧、狂放的气势令当时的人们为之陶醉。这种辉煌浪漫、极富个性的钢琴演奏风格,确立起欧洲钢琴演奏艺术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
李斯特将原来背朝听众的演奏位置变为侧面,使演奏家的情感与听众更易沟通,而且形成了辉煌浪漫的极富个性的钢琴演奏风格,他与同在巴黎的肖邦一起将钢琴艺术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