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科夫斯基(1840~1983)是享誉世界的作曲家,他的作品体裁多样,旋律优美动听,深受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钢琴套曲《四季》是他在1875年为杂志《小说家》所写的12首与月份更迭相关的标题性作品,每月一首。
俄罗斯二月的狂欢节源于传统的谢肉节,又称送冬节,这是群众性的狂欢活动。节日期间各地都举行丰富多彩的文娱表演、各具特色的游艺活动以及规模巨大的化装游行。柴科夫斯基据此创作了《二月—狂欢节》。以欢快的旋律和跳跃的节奏描述了俄罗斯人民能歌善舞的特点与豪放淳朴的性格,展现了狂欢节时的热闹场景,极具生活气息与民族特色。
该作品为复三部曲式,第一部分和中部是两种对比鲜明的音乐性格。
第一部分(1~84)是带再现的三段式结构,旋律欢快热情而又粗犷豪放,跳进与级进相结合的方式使乐曲有放有收,张弛结合,丰富的和声变化增添了乐曲的色彩,描绘出人们在狂欢节上无忧无虑、纵情歌舞的画面。
1~26小节为A乐段,由4个乐句组成,每两个乐句为一组构成上下两片。上片1~2小节以和弦的方式在高低音区反向大跳,前半拍的强位与后半拍的弱位力度对比突出,使音乐在开始即充满张力,跃动的节奏更加表现出欢快的氛围;随后的3~4小节以灵动的十六分音符将情绪铺陈开来,仿佛人们在尽情舞蹈,享受节日的愉快。下片的两个乐句以第5小节的动机为基础,通过模进发展的方式形成一系列离调,力度从p到sf做波浪式渐强,紧张而富有动感。在情绪到达一段小高潮后,双手轮流级进下行做连接过渡,音色明亮而短促,最后两小节以跳跃的重音使音乐结束于辉煌。
谱例1:《二月——狂欢节》1~4小节
27~58小节为B乐段,由6个乐句组成,每两个乐句为一组构成3片。与A乐段相比较,前两个乐句深深地保留着A乐段主题的影子,但音乐更加轻巧灵动;中间两个乐句旋律不断在左右两手间呼应模仿,既有歌声的回应感,又有舞蹈的互动感,仿佛节日盛典中的你来我往、互相切磋,场面生动活泼;后两句以上下声部八度加厚的方式突出了旋律,增加了音响效果的厚重感。3片之间力度对比考究,分别以f、p、f的力度形成再现;左右手在第55小节以渐强、渐快、交替级进上行的琶音推动着音乐的发展,形成了乐曲的小高潮,使情绪自然连接至A乐段再现。59~84小节原样再现了A乐段。
谱例2:《二月—狂欢节》27~30小节
中部(85~130)虽然有两个乐段,但是整体连成一片,旋律抒情、连贯而流畅,音乐在辉煌后获得片刻宁静,继而渐渐走向活泼,极好地刻画了狂欢节上人们稍事休息、互相交流的场景,是整首乐曲的转折部分,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为再现部情绪的回归做足了铺垫。
85~96小节由3个乐句构成的C乐段,力度从强到弱,对比较大,轻柔而细腻的触键使旋律抒情、连贯而流畅,音乐的情绪越来越安宁静谧。中间乐句问答式的旋律力度转弱,似乎在刻画人们休息时互相耳语交流的画面,最后一句左右手以反方向分解和弦的方式向上推进,标志着一段恬谧小憩的结束。
谱例3:《二月——狂欢节》85~88小节
97~116小节的D乐段由5个乐句构成,是由C乐段的3个乐句以转调变奏的形式展衍而来。前4句在延续安宁静谧氛围的基础上逐渐向活泼过渡,似乎人们三三两两站起身,准备参加新的狂欢活动。117~130小节为再现部做过渡连接,左手八分音符的跳音触键灵巧,在轻盈的跑动中支撑着发展的旋律;右手快速跑动的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亦步亦趋地附和着,使音乐回归至欢快的气氛,表现出人们结束了休息,再次投入到节日的狂欢中,享受节日所带来的美好。
131~169小节是第一部分的缩减再现,只再现了开始的A乐段。第156小节A乐段再现结束后,是一段短小的尾声。作曲家以一个精心布局的结尾让我们久久地记住这美好的时刻:157~160小节是尾声的核心音响,第164小节之后的小节线自然形成一个对称轴,音乐以这个对称轴为中心向两边对称发展,力度则经过p-pp-fff快速增强,在全曲最强奏的位置饱满而有力地戛然而止,象征着节日的圆满结束,留下的是对新一年无尽的期待。
俄罗斯“五人强力集团”又称“新俄罗斯乐派”,指由巴拉基列夫、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鲍罗丁、居伊等5位俄罗斯作曲家与艺术评论家斯塔索夫組成的作曲家社团(所以严格来说应该是6人),以发扬和促进俄罗斯民族音乐为宗旨。
五人团的作品多取材于俄国的历史、人民生活、民间传说或文学名著,并从民歌中汲取养料,在音乐语言和表现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他们是东欧甚至是世界各国近现代民族乐派的“开山鼻祖”,对俄罗斯和世界各国的音乐创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