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跃华 郑亦佳
著名钢琴家阿劳曾说:“我认为贝多芬兴许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的深度是无人能够企及的,因为他的内心所拥抱的是整个宇宙。”确实,贝多芬在他的读书笔记中就曾说过:“我要认识上帝,音乐的目标就是向认识王国挺进。”著名学者赵鑫珊在其《贝多芬之魂》中对此解释说:“贝多芬心中的‘王国是‘天、地、人的构成。”
还有贝多芬那句世人皆知的名言:“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迸发出火花。”二战中,为了鼓舞反抗纳粹部队的士气,同盟军还特别借用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主题中的4个音作为无线电密码,因为这三短一长正是莫尔斯密电码的字母“V”,它是英文“胜利”一词的首字母。自此同盟军反败为胜,拯救了人类。如此,这确实能说明他拥抱过整个宇宙。但有一个人他始终无法拥抱,那就是他自己。
赵鑫珊认为翻译者应该把贝多芬的名字翻译成“悲多愤”。因为贝多芬的一生都体现了“悲多愤”这三个汉字的内涵。拉金对晚年的贝多芬描述道:“贝多芬的健康一直很糟,情绪低落,精神很紧张,多疑,觉得受迫害,在压力之下很不稳定,有时候狂躁,易冲动,有攻击性,要求完美,耳聋,易怒。”翻开贝多芬的书信集,你还会发现,他关于自己得病的记录贯穿一生,其病种真可谓能跟他创作的钢琴奏鸣曲数目相比,以至于德国学者席魏斯海墨直接为他写了本《贝多芬的疾病对他的生活和创作的影响》。确实,太悲啦,与他创作的音乐作品一样多的悲,怎能不令他气愤呢?
然而,“悲多愤”的苦难怎么来的呢?遗憾的是,赵鑫珊在其著中,借用植物界的“植物群落”概念创用“文化群落”来分析贝多芬的成长时,从康德、黑格尔、歌德分析到席勒等名家,不可谓不精深,但一个贝多芬最重要的家人即贝多芬的父亲却被忘记分析。事实上,贝多芬的父亲对其成为音乐家是有直接影响的。多纳德·斯各脱的《著名作曲家早年音乐才能的发展》一文指出,贝多芬的父亲是个男高音歌手,贝多芬4岁时便由父亲亲自任教直至9岁。“对于贝多芬,我们应注意到音乐家庭背景的重要与遗传的可能性”,父亲的功劳被各界看到了,其过却被忽略了。
周海宏在《音乐才能是“努力就会成功”的吗》一文中提到,音乐史上有“贝多芬从小受尽了父亲的打骂终成音乐史上的丰碑”的故事。我们来看看贝多芬的父亲是怎么打骂的吧。1.父亲常喝得大醉,半夜回家后把小贝多芬拖起来,逼着他练琴;2.父亲常把小贝多芬锁在屋里,强迫他不断地练琴;3.小贝多芬练琴稍微犯困时立即就被父亲揍打;4.有一次,贝多芬进行即兴演奏,父亲立即说道:“蠢货,简直胡来!”……这些都是笔者从一些文献中摘录来的,相信这样的虐待方式应该还可以再列举一些。总之,音乐史上公认的是其父亲苛刻管教,以致他因此很早就形成抑郁的性格。17岁的贝多芬就在信中写道:“对我来说,抑郁几乎就像疾病一样厉害。”他在谈钢琴曲(作品第10号之3)的创作意图时说,他想描述他抑郁的状态。
舒曼曾说过:“如果要追根问底把每一首乐曲的来历都搞得一清二楚,我们就会知道许多可怕的事情。”确实,正如音乐史家李应华所说“童年的贝多芬几乎得不到‘幸福和安定。”精神病学专家迈克尔·弗茨拉德研究后指出,贝多芬生前患有严重的抑郁或精神分裂症。梅纳德·所罗门甚至说:“神经异常的征兆—突然发怒、无法控制情绪状态、觉得受迫害、无缘无故怀疑,一直持续到贝多芬过世。这都让维也纳人认为,这位最伟大的作曲家是个极端怪异的疯子。”在贝多芬的一生中,确实有很多特征都是典型的神经异常现象,如自大、躁狂。贝多芬曾写信给一个亲王说:“世界上公爵有许多,而贝多芬只有我一个。”并把这说成是启蒙精神的体现。其实,启蒙精神的本质是理性,而不是自大、狂躁,事实上这也是一种病态反应。如此,他在《海林根施塔特遗嘱》中体现出自杀的倾向就不奇怪了。但贝多芬伟大就伟大在,他找到了抵御抑郁症的方法,那就是通过音乐创作,把这种负面情绪转化为美丽的音符为人类带来精神财富,以耶稣式的“悲”和普罗米修斯“偷盗火种”的精神来拯救人类。贝多芬自己就曾说:“我的音乐就是要为全人类服务!”
可惜,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贝多芬那样能自强自立的。遗憾的是,贝多芬本人的不幸并没有惊醒世人,很少看到认真分析贝多芬的不幸跟其父亲的关系的文章,贝多芬父亲的教训也并没有被人们汲取。相反,许多琴童教师、家长都在學他。尽管没有贝多芬父亲那么残酷,但责罚琴童的事几乎是普遍的。周海宏在文章中甚至发出这样的反问:“无数乐团的演奏员,有几个没有因为学琴挨过打?”
就连贝多芬也学着他爸爸的样子教学生。当贝多芬发现学生有弹奏错误时,他也训斥学生,证据见车尔尼的回忆录。贝多芬都难以避免这些,何况我们普通教师呢?网上曾有一个热门的帖子—《大家小时候被逼练琴,有谁痛苦地坚持下来了?长大以后觉得小时候的付出值得吗?》。该帖目前已有80万人的浏览量。遗憾的是,其中绝大多数人的回答是小时候学琴都挨过打,且不后悔。有些人还感激父母,还有些人甚至后悔家长当时怎么没逼一逼自己。可见,打骂琴童的做法已经多么普遍了。
周海宏提到贝多芬这座丰碑,其实他这句话还隐藏着另一层含义,那就是,贝多芬的父亲是喜欢打骂琴童的教师之鼻祖。尽管西方有体罚的传统,但贝多芬父亲的做法为更多音乐界后人悉知并效仿。对愿意效仿的人我们只能尊重他们的选择,但笔者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提醒琴童家长:如果您愿意学习贝多芬的父亲,那是您的自由,但您得想清楚,像贝多芬这样的苦难人生该如何避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