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无痕
学琴先立德
青年小提琴演奏家王之炅1983年出生于上海。但她小时候,并不像其他上海小姑娘一样乖巧,甚至有些顽皮。
母亲是知青,插队回城时带回来很多医书。
两三岁的时候,同龄的小朋友都在抢着看连环画,她却迷上了医书。
小时候,父母都问过孩子这个问题:“你梦想长大后做什么?”
王之炅愉快地说:“我要当一名医生。”
父母并没有制止她。可后来发现,她虽然是个小姑娘,却比个男孩还顽皮,浑身有着使不完的劲儿。看到这种情况,父母为了调整她的注意力,就决心给她找点“磨性子的事”做,希望她能养成集中注意力的好习惯。
说来也巧,王之炅就读的托儿所对面,正好是小提琴教授徐多沁准备招生的学校。由于平日里古灵精怪的王之炅反应快、脑子活,阿姨们就劝她父母给她报名试试看。凭着聪明劲儿,她还真的被徐老师录取了。
让大家都没有想到的是,徐老师教琴在后,教做人在先。他十分注重孩子的习惯培养:如见到老师要打招呼、接受帮助要道谢、道别要再见等等。这些古典礼仪和道德规范,让每个学琴的小朋友在打基础之时就奠定了良好的学识修养品格,为以后行走漫长的音乐之路打下了扎实的底子。
母女同上课
有趣的是,徐老师的教学别具特色。他不是纯粹地教育学生,连家长也同时“教导”。他这种连带教学法,对刚刚学习音乐的孩子们来说,十分受益。
因为他知道,学琴之初,小朋友难免贪玩,所以就采取这种办法,以老师带家长,以家长带孩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不到3岁的小之炅是班上最小的学生。因为“母女同上课”,妈妈首先要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来,陪着孩子一同进班级、学会与同学相处等等。
采用这种办法后,父母对孩子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加上老师的正确引导,孩子每一点点进步,父母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如果母亲不用心,孩子便会更加懒散,所以,王之炅的学琴路上,妈妈一路陪伴。
记得考上海音乐学院附小时,他们这个班共有7个人考上了,王之炅是第5名。
考试之前,妈妈还问她:“你的文化课成绩这么好,你说咱要不要考这专业的学院?”在妈妈心里,当时并没有想让王之炅一辈子从事音乐。妈妈还记得她当医生的梦想。犹豫之后,母女同时选择了音乐,因为她们已经心灵相通,觉得这条路没有选错。
妈妈的“魔杖”
王之炅学琴的时候,发现妈妈有个神秘的“魔杖”。只要是遇到难题,妈妈便悄悄拿出魔杖,“念念有词”,不一會儿,难题就解决了。
王之炅一直觉得很神奇,可妈妈就是不告诉她秘密。
等她6岁多时,终于有一天,趁着妈妈不在家,她偷偷地翻找妈妈的“魔杖”,才发现,为了陪她学琴,妈妈从识五线谱到唱乐谱,再到打拍子、跳简单的舞蹈等等,全部认真地做了详细笔记。
老师课上讲的内容,只要是老师要求学生学会的,妈妈必须首先学会。
看着这几本厚厚的笔记本,她才明白:与其说是自己在学琴,不如说是妈妈先学琴。
这样的本子,妈妈积累了有十几本。每当看到这些厚厚的本子,王之炅就会想起妈妈付出的心血。所以,她练琴也越来越用心,是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