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孩子负责是衡量“良师”的首要标准<<<<<<
我们首先必须明确教师的责任心是指对谁负责的问题,是对自己,还是对孩子。有的教师只对自己负责,为了迅速提升自己的知名度,不顾学生的素质与能力状况,盲目地拔程度,让学生参加各种考级、比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有的老师为了能“速成”,频繁筛选学生,凡是那些没有可能给自己带来“成绩”的学生的孩子就会被淘汰。家长们必须认识到,以上两种教师的行为是以自我为中心,这种貌似“负责任”的做法,出发点 是个人的名利,是对自己负责,而不是对孩子负责。前者类似拔苗助长,其结果是造成孩子们在艺术的成长道路上由于缺乏充足的土壤与水分、由于根基不牢固而后劲不足;后者的做法则与“有教无类”的基本教育原则相矛盾。
真正对孩子负责的老师应该以孩子为中心,以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以引导的身心的健康发展,以丰富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为开展教育的首要原则。在把握这一教育的理念的前提下,根据每个孩子的个性特征不断地调整教学规格、教学进度与教学方法。对具有较好音乐天分的孩子,可以帮助他通过学习钢琴,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对于缺乏音乐天分的孩子,通过钢琴在他心里播下种子,让艺术之花能装点他的生命这是“良师”必有的心态和共识。
二、足够的耐心是“良师”的共同特征<<<<<<
在教学中,缺乏耐心是教师常将课堂教育的失败归过于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并因此责骂学生,态度粗暴,至使学生在课堂上情绪紧张,失去自信。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孩子从音乐中获得艺术的熏陶,创造的快乐,如果钢琴课已成为孩子们的负担,那就失去了它实施美育的意义。音乐是一门以音乐为表现媒介的听觉艺术,是一种具有概括性的、抽象性的情感表现。由于孩子们习惯于具象思维,面对抽象特征的音乐,在理解与把握上是存在较大困难的,在学琴过程中孩子出现“注意力分散”的问题,其主要根源在于此。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儿童注意力不集中有时也是由于注意力分配不不合理而造成的。
由此看来,部分教师只将课堂教育的失败归过于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推脱责任的做法。实际上,儿童学琴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关键并不在于学生,而是在于教师没有遵循钢琴教学的规律。一名合格的教师在面对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往往善于抓住儿童的心理特征,以足够的耐心对其进行引导、启发,并能最终取得较佳的教学效果。如他们用乐器操作的乐趣刺激孩子的注意等。如此,既解决了问题,又让孩子们在课堂学习中过得既轻松且愉快。
三、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准确的问题判断与分析是“良师”的必备条件<<<<<<
在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中,“讲”排在第一位,将知道传达给学生是老师应尽的职责,这种传达主要以语言为媒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年龄上的差异,更需要教师在教学用语上做到简练、清晰、准确。
在儿童钢琴启蒙教育中存在着这种现象:有的教师担心学生听不懂,干脆先教家长,这是及其错误的。教师把家长列为主要教学对象,意味着找了一位助教,由于家长每天都能跟踪孩子的学习,从短期看会很有效果,但从长远上看则会养成孩子的依耐心理,导致其缺乏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我们相信,只要孩子们不存在智力上的障碍,就都能理解并掌握教师的讲解与要求,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将自己的意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传达给学生的能力,并有具体的办法来了解孩子是否已明白。比如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对教师的讲解加以复述,之后再让他按所讲的要求进行操作等。
能否准确的判断、分析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的“良师”的必备条件,有时,这一条件相对于教师本身演奏水平的高低作为衡量教师教学的水平砝码。出现这种片面认识,根源在于他们对教师这一角色的定位了解不够。应该说,教学水平与演奏水平相互渗透,却不能等同看待。其实,好的钢琴教育家不一定是出色的演奏家,优秀的演奏家也不一定是合格的教师。
我们必须认识到,就基础钢琴教育而论,教师的演奏水平固然重要,但某种意义上更重要的是,要清楚掌握有关钢琴演奏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是以怎样的步骤与环节建立起来的,其中的规律是什么,什么样的学生、在什么步骤、哪一环节容易出现什么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以什么方法解决。简单说,即应知道该如何展开教学,在把握教学的各个环节时,能准确分析并判断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这是衡量“良师”更重要的指标。
四、对教材与进度的恰当把握是“良师”的必修课题<<<<<<
在钢琴基础教育中,从学生的角度看,教材的选择是否合理、科学则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学习是否能系统、扎实。
在开展钢琴启蒙教育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音乐感受,是以后顺利开展教学的前提。因此,在考虑教材时,首先应强调趣味性,多选用一些带有图片的教材,使抽象的音乐与生动的形象联系起来,以便引导学生跨越思维障碍,充分展开想象,从而激发其热情。其次,应注意教材的多样性。很多教师在选用教材时局限于《拜厄》、《汤普森》、《车尔尼》等,仿佛这几本教材就是钢琴教育的“圣经”,其实不然。钢琴教育发展到今天,教师在选用教材时应以发展的眼光、开放的视角来看待问题。例如,现在正提倡民族文化,我们何不选用一些合适的中国作品做教材?当然,具体使用什么样的教材是因人而异的。再则,应该注意教材的连贯性。在钢琴基础教育中,技术训练是一条重要线索,教师在选择教材时,必须对如何提高学生的演奏技术有清晰的思路和具体办法,并能依据学生技术的进展情况,做出教材选择上的合理安排。
钢琴音乐浩如烟海,可用的教材更是多如繁星,如何依据循环渐进的原则选用教材,是每一位从事基础钢琴教育的人都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是“良师”的必修课。
对进度的把握亦是判断教师水平的重要标志。我们可从教师布置作业的情况中窥见端倪。有些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随心所欲、豪无章法,想到什么就让学生弹什么,根本不考虑学生能不能弹,适不适合弹;布置作业也多为胜;曲目难易程度跳动频繁,缺乏技术的连贯性;涉及面窄、风格单一等等。以上现象反映出在把握教学进度时教师是缺乏思考的。真正合格的教师在布置作业是应是有计划、有目标的。具体而言:既应注意新知识、技能的可接受性,又注意对以往知识与技能的巩固与强化。从整体角度上看,应大致做到照顾作品风格的全面性、音乐性格的多样性、技术发展的逻辑性等等。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有了“良师”,意味着在学习钢琴的道路上有了指路的明灯,然而,艺术的道路充满艰辛,这就需要孩子们在有了“良师”的前提下,还要有学习的兴趣与愿望以及克服困难的信念与决心,只有如此才能登上艺术的高峰。
摘自《钢琴艺术》2005.7 文/唐昌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