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与家长都见过好学生越学越爱学,而差学生越学越厌恶学的现象,这种钢琴学习中的良性环境与恶性循环实际上就是学习动机状态不同的外部表现。 钢琴学习的动机不仅要激发,还要培养与保持,因为钢琴学习的周期很长,甚至要贯穿孩子整个的儿童与少年时期,在这样长的时间中,影响钢琴学习动机的因素非常多。以往我们一贯比较强调学习中的技术、音乐等方面的培养,而对学习动机的保护很不重视。现教师布置过重的作业、家长的过度严厉、过多的枯燥技术练习等等做法由于破坏了钢琴学习的积极性,因而最终成了揠苗助长之举。很多孩子从喜欢学琴到不喜欢学琴的变化就是因为没有在每一个学习环节中注意学习动机的培养与保持。在漫长的钢琴学习过程中,动机可以说是一个比任何知识、技术、乐感培养都重要的学习因素,因为动机是学习的动力因素,学习没有了动力,学习的成效就没有保障,其结果要么导致学习的终止,要么导致学习进度的缓慢。因此我们希望家长与教师把钢琴学习动机问题,放到教学与辅导的首要考虑项。
尽管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不同,对具体某个人来说,影响其钢琴学习动机的因素也很不一样,但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与分析学习动机的培养在学习中的普遍规律,再来由教师与家长针对具体的学生选择对策。本节我们就从各个方面讨论钢琴学习中的动机培养问题。
第一节 钢琴学习动机培养中的内部因素
一.钢琴学习中的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
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本能:追求成功与回避失败。那种通过直观判断能够获得成功的任务,往往能够引起较高的动机状态;而那种给人感觉难以取得成功的"作业"则使人望而怯步。成人如此,儿童更是这样。正是这种追求成功、回避失败的本能心理倾向,产生了学习需要与学习成效之间的制约关系:孩子在良好的学习成效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进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孩子在没有成效或很少成效的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劳而无功或失败的痛苦与不愉快,进而产生了不愿意再一次遭受这种痛苦的愿望,因而便对下面的学习产生回避与"发悚"的感觉。这便是在钢琴学习中表现得非常普遍的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
学习的动机与学习中的"成就感"有重要关系。在一种学习活动中,新学习需要的发生,主要靠原有需要的满足。我们必须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学习需要"并不一定是指要"学会"某种知识与技能的"需要","学会了"某种知识与技能也未必就满足了这种"学习需要"。从前面一节中,我们知道学习需要有四种类型,而这四种类型并不都是直接以掌握学习内容为目的的。也就是说,掌握了学习内容,并不一定就是满足了学习需要。比如学习的"交往需要",当孩子学琴是为了让别人承认或高兴的时候,如果他费了很大的努力终于完成了一首作品,但却没有得到他所期望的认可,那么他就不会产生学习需要被满足的体验,也就不会在学习目标达到后产生成就感。表面上学习目标的达到,并不意味着学习需要的满足。一个不能获得满足感的活动,是不能让人产生进一步从事此活动的需要的。从钢琴学习角度讲,如果钢琴学习目标达到后,学生并未体验到他(她)所期望的满足感,那么就不会产生新的钢琴学习需要,因为,学习的最终结果向他(她)表明,目前从事的学习活动不能满足他(她)的需要,因此必然影响进一步学琴钢琴的愿望,导致学习积极性降低。而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就必然导致学习成效的下降,不良的学习效果,使学生认为自己的努力得不到应有的收获,从而必然削弱了进一步的学习需要,最终导致学习中的恶性循环。所以教师与家长一定要明确,在钢琴学习中"学习目标"的达到,往往并不一定意味着"学习需要"的满足。反之,当伴随着学习目标达到的同时产生了良好的满足感时,学生就会把良好的学习效果当作对自己付出的努力的报偿,这种报偿,使他(她)产生满足感与成就感,从而巩固了新的学习需要,使学生以更高的学习积极性去从事今后的学习活动;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必然使学习更有成效,如此学习效果与学习需要相互影响、互相促进,形成了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在钢琴学习中,学习的动机通过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的效果,而这种学习的效果在人追求成功、回避失败的本能作用下反作用于钢琴学习的动机。学习需要的满足对学生表明他的学习活动是成功的,而这种成功体验就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动机更稳定,更持久;反之,未达到学习目标及目标达到后并未产生需要的满足感,就会使学生产生失败的体验及劳而无功的不满足感,而这种体验将对学习动机的维持和巩固产生不良影响。我们说在钢琴学习的过程中,这是对学习动机影响最大的一个方面。因此,教师、家长对学习目标的判断及把握,学生对需要满足的期待是培养钢琴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从这一点出发,培养学习需要,应从各个环节考虑问题。
二.钢琴学习中意志培养的复杂性问题
意志与品质的培养在任何学习活动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在钢琴学习这一高度困难的活动中其重要性自不待言,但也存在着将这一问题简单化而未能获得良好效果的现象。
以往我们常常片面强调学生在困难面前要有决心、有毅力去克服困难,事实上,这种说教往往很难奏效,其原因在于,我们往往忽略了在困难面前表现出意志或决心是有条件的,而并非学习者主观努力就一定会起作用的。其中关键的条件就是,学习目标对学生的意义及目标吸引力的大小。那些学生强烈希望达到的目标,才会使学生遇到困难时表现出较强的意志。而学习的目标问题在钢琴学习中表现得十分复杂。对于很多并非出自个人意愿的学生来说,钢琴学习活动本来就是缺少目标吸引力的,怎么能够想象他会在困难面前有克服它的意志呢?从钢琴学习活动的特征上看,我们也会发现这样的特点:目前最普遍的私人授课中,都很少有学习的阶段性,这使学生在无休止的努力中不能产生完成后的放松感。前面我们讨论过,在钢琴学习的问题上,家长与孩子往往有不同的目的,而家长的学琴目标往往是那种以综合素质、人格培养为目的的高度宏观、长远的目标,这一目标决定了孩子目前所要达到的任何一个具体目标弹好某一首乐曲,都不是目标的实现。这种深层的心理活动必然会影响孩子认为,在无休止的钢琴学习中,弹好任何一首乐曲,都不是有意义的目标,加上那种缺少阶段性的无休止的学习活动,就会使学生很难产生完成学习内容,达到学习目标的成就感。目标的模糊性是使得那些对钢琴本身并不太感兴趣,又缺少"远大目标"的学生在钢琴学习的困难中很难表现出毅力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与家长都应该综合地考虑钢琴学习本身的诸多特点对学生学琴动机的影响,而不应该片面地强调学生自己要如何努力,因为还有另外一种人的特性与此有关。
我们常常认为:通过克服困难而取得的成功才最让人快乐。实际上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努力程度与成功体验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问题。努力是一种意志的表现,但它同时也使人产生苦、累、疲惫的心理体验,而这种心理体验是人本能地要回避的。因此努力的程度直接关系着心理上不良体验的程度,假如努力的目的是要获得达到目标而获得成功的体验,那么任何一个钢琴学生就会在两种体验的强度上作出下意识的权衡。过度的努力所带来的痛苦体验就会使得一个较小的成功体验显得"不值"。当学生面对一首或一组钢琴乐曲的作业时,学生会下意识地对作业的客观复杂程度、自己的能力与水平,及由此而产生的对作业难度,及驾驭它需要付出的努力作出直觉的判断。前面我们说过,在钢琴学习中,完成具体某一乐曲并不是一个有着重要意义的目标,那么在一个较小的目标吸引力下,需要付出努力的程度就会影响学生驾驭这一作品的动机。这也就是为什么学生往往对难曲子"打悚"的原因。过度的努力所获得的较小的成功体验对形成新的学习需要与培养稳定的钢琴学习动机是没有什么好处的。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需要重新考虑钢琴学习意志培养中的策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