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凌清波
我是一琴童妈妈,看着其他琴童的爸妈分享的在世界各地的演出,而我连名字都要看仔细了才能读清楚,我不知道我有什么立场以什么主题分享我孩子的学琴经历。他没有办过个人演奏会,没有参加过音乐上的国际交流,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个人成就。当他的同龄人中有那么一个小众群体能接触到最优秀的音乐教育资源时,我对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还只能停留在媒体的介绍上,偶尔也会有一丝可望不可及的悲怆感。但世界大部分是由普通人组成的,除了金字塔尖的人物,我们也愿意以平和乐观的心态去担当塔身,去欣赏他人,去享受自己对音乐的追求和感悟,这就是我的立场。
父母的能力和见识不同,给孩子提供的资源和平台就不同,孩子的起点和进步的空间以及潜力的挖掘程度就都不一样了。而我,恰恰就是一个音乐短板的工科妈妈。但这不是理由,工科生中音乐造诣高者比比皆是。而我,虽然四年级时学过两周的风琴,也曾被老师大大赞赏心有灵犀一点通,但终因老师水平有限,进而不了了之,从此抱憾。这是我们这一代大部分人的遗憾,缺少资源和大环境。
我刚进大学门时,校社团就招收有才艺的学生组成大学生乐团,元旦的时候在国家图书馆举办音乐会。我的一个个子小小的老乡,一米六不到,偏偏还是拉大提琴的,看着她在台上和其他团友一起共同为大家奉上新春音乐会,当时觉得那是种多么大的荣耀。和同伴一起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享受有机会努力并做好一件事的过程。这种羡慕,就像一根刺,在我心里扎了多少年,以致一度让我觉得我其他方面的成就都比不上他们的这一份经历。这也让我更坚定地陪伴自己的孩子去学习一样乐器。平日里,我也时时反省自己,我有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而让孩子学琴吗?答案是否定的,是因为专业的钢琴老师说他心里有音乐,是因为老师说他有能把钢琴弹好的潜质,一句“有艺术气息的理科生”更是督促我们要看清自己,要适当加上努力去发展自己。这些评价让我们在这条路上走得更坚定有力。
才华是上天赐予的礼物,但若没有勤奋,珍宝也只能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蒙尘。如果说这是学琴的起因,那学琴的目的又是什么?如果说金钱和权力是人生路上的光、痛苦和忧愁,那就有这束光照不到的地方。而这个心里的暗角,恰恰是音乐能治愈和弥补的。有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有保持平和心态的意境,这就是我想让孩子学会欣赏和感知音乐的目的。想清楚了这一点,学琴路上就少了许多纠结,多了许多坦然。
我、孩子、孩子的老师,我们是快乐的“三人组”,理念相同,三观吻合。孩子也是个安静的、不张扬的孩子。说到老师,我们真的庆幸碰到了人生路上的第一位好老师—张文英老师。张老师不光是钢琴老师,更是优秀的幼儿教育专家,对孩子观察入微,判断准确,更是因材施教的典范。在我生老二的头一年,在那段鸡飞狗跳的日子里,在根本没有一个安静的练琴环境的日子里,在大儿子连续几个月都止步不前并且处处都是不足的日子里,在那段没有能力改變自己不满意状态的日子里,默默地隐忍,静静地等待,相信孩子有他自己的内力,也有他自己的成长规律。在这样的瓶颈期,张老师更多的是给予鼓励和坚持下去的勇气。果然,情况又慢慢好转起来。庆幸我们没有给这段烦乱的生活再增加多余的痛苦回忆。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也牢记自己的初衷。孩子成年后的成就固然重要,但成长时期的美好也同样值得珍惜。因为我们只是普通人,未来不是名家而是过着普通生活的普通人,这种角色的预见,让我们更珍惜和孩子相处的缘分,更注意保持家庭气氛的和谐以及给他童年留下的温暖回忆。
音乐,可以是音乐厅里流光溢彩的辉煌,可以是激情四射表演时的惊艳,可以是影响几代人的经典,也可以是街头巷尾的低吟浅唱,是老农坐在田头的一曲发自内心的嘶吼。在我家,可能就是给爸爸唱歌时的伴奏,是给弟弟弹唱“阿门阿前有棵葡萄树”的美妙,是哥俩随着音乐起舞时的温馨。我是一个草根琴童妈妈,看到比我们优秀太多的孩子,我欣赏、敬佩,却依然能平心静气地跟着自己孩子的节奏往前走。毕竟,这个世界还是要由优秀的人去推动的,正因为有了他们,人类才会越来越文明。那些高端的艺术作品,都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我们虽然难以望其项背,却要对生命、人生充满敬畏。
才华和成就,可遇不可求,而亲爱的孩子,你能在自己迷茫时,找到一丝混沌中的光亮,在平淡的生活中,内心丰盈,不随意还辛苦做小生意的人的价,主动多给寒风中卖红薯的奶奶两块钱,拥有了这样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相信你就已经领略到了音乐和人性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