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演奏本身是一种复杂的艺术思维和实践活动,它是脑力和体力、技能和技巧、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钢琴伴奏者需具备一些演奏技能,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要超过对钢琴演奏者的要求。本文就如果提高钢琴伴奏的质量从几个方面进行全面讨论。
(一)、多种触键法的训练
1. 情感和力量凝聚在指端,指尖要十分灵敏,分寸感和控制力都要拿捏得恰到好处,在接触琴键的一瞬间,控制得当地发力、发音。
2.
触键时下键速度要慢、均匀。就像快速下键的慢动作播放一样,要尽量减少手指对钢琴键盘的撞击力。利用“软着陆”来化解力量,达到音色连贯、柔美的效果。
3.
垂直于琴键的手指稍稍仰平,让手指端的肉垫多接触琴面。由于指端和琴面接触面积的变大,相对于相同的力作用在小面积上面,压强就会减少,声音由此会变得柔和,像弥漫的烟雾一样融合在一起,没有明显的界限。
4.
手臂和腕的放松,注意体会重量的传递和转移。要重视臂、腕、手指三者之间力度转移的配合,随着音符的流动,手指要尽量贴住琴键,这样,指尖的相互依赖能使音与音之间更加紧密。
5. 延留音及保持音的时值要弹满、充足,它多出现于多声部的钢琴伴奏中。
通过以上归纳,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伴奏中手指触键的部位及触键面的大小,手指下键速度快慢、力度大小及下键深浅,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声音的明暗、强弱、厚薄甚至远近,而钢琴伴奏者的技术功底也就体现在这指尖的艺术功力上。
(二)、良好的速度、节奏控制能力的训练
速度、节奏是音乐中的基本要素,他们是音乐的骨架、旋律的脉搏。对于钢琴伴奏者来说,他们既要控制好自己的速度和节奏,同时又要兼顾各种不同的合作伙伴在速度、节奏方面的不同要求,这就需要伴奏者掌握准确而多变的速度感,严谨而有弹性的节奏感,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所需节奏型,更加完美地表现音乐作品。伴奏者的节奏控制需要根据不同题材、不同内容来确定,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节奏性强的乐曲,节奏形式较为鲜明。如歌剧《哈巴涅拉舞曲》中的低音伴奏。
2. 抒情性的歌曲,多为流畅、平稳的速度。如门德尔松的《乘着那歌声的翅膀》。
3. 歌剧中的节奏,要视情节要求决定速度。通常宣叙较为自由,咏叹调前后采用不同的速度。如歌剧《游吟诗人》中的《夜深沉》,前面速度较慢,后面则根据剧情发展变得稍快。
4. 艺术歌曲,根据歌曲思想内容,表达情绪而定。如舒伯特的《春之梦》开始时活跃些,中段为慢板,最后又活跃些。
(三)、音量合理运用的科学训练
在伴奏实践中,音量的大小、力度层次的处理和调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伴奏者与合作者之间的音量比例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作品音乐形象的塑造及表现。音量的安排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根据歌曲内容、情绪来运用不同的音量。如黎英海改编的云南民歌《小河淌水》钢琴伴奏轻柔地弹奏出涓涓细流的音响;《图兰朵》中咏叹调《今夜无人入睡》钢琴尾声以强力度震撼人心。
2. 根据演唱声部运用多层次音量。如花腔女高音的伴奏音量要小一些,戏剧性女高音则可稍大些,以剧情而定;男中音的例子,如歌剧《茶花女》中阿芒的咏叹调《在普罗文察地方》可用适中的音量;男低音的例子,如《跳蚤之歌》则需用强音量。
3. 根据钢琴伴奏的织体来运用力度层次。弹奏较小型的声乐作品时,钢琴伴奏多服从于主题音乐,伴奏音乐仅仅起到烘托、陪衬的作用,弹奏这类作品时,一般情况下,力度不宜过大,并注意运用一些特殊的处理方法,往往会对音乐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 根据作品的不同风格来运用力度层次。不同作曲家的作品对力度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在伴奏时,要先研究作曲家不同创作风格和特点,以便进行力度层次的合理选择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