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春燕
摘要: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语: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是巴洛克时期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在巴赫的音乐艺术生涯中,键盘音乐是他音乐创作的重要领域,他对传统键盘乐的继承、创新和发展使巴洛克时期的键盘艺术达到了巅峰,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在世界各国的钢琴教学中,巴赫的键盘音乐作品运用得十分广泛,他的键盘名著成为钢琴史上最珍贵的遗产,本文以巴赫的键盘音乐著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作品中所体现的美学特征进行分析与探讨,进一步发掘巴赫作品中的美学魅力。
关键词:巴赫;键盘音乐;美学审视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Bach),出生于一个古老的音乐世家,这个家族中十代人都是音乐家,从十六世纪的Veit Bach起,延续了一代又一代。其中J.S.巴赫是最卓越的艺术创作和演奏大师,他在复调音乐领域的创作成就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位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大师被世人称为“不可超越的大师”和“欧洲近代音乐之父”,是整个欧洲音乐历史上的传奇人物。
一、情感与秩序的博弈与统一
巴赫是路得改革宗虔诚的新教教徒,他用音乐颂赞上帝,圣洁的歌颂与赞美是他音乐的根基与源头。在正统的基督教理论中,认为人是被造的、被拯救的,而上帝是创造者并且是施行拯救的神。这种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形成了一种“谦卑”的次序,即音乐创作要顺服于上帝的旨意。这就使得巴赫的创作不只是单纯的肆无忌惮地情感宣泄,而是圣洁的歌颂。
巴赫的巅峰之作《平均律》(共两卷)被誉为钢琴著作中的“旧约圣经”(“新约”是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上下两卷共48首,采用24个大小调编排,每首平均律采用一个调且由一首前奏曲和一首赋格组成。巴赫赋予前奏曲不同的曲风和意境,有托卡塔型、咏叹调型、练习曲型、创意曲型、舞曲型、单乐章协奏曲等等,赋格则是有多条旋律线的复调音乐的集中体现,有二声部、三声部、四声部、五声部、几条旋律相互交替,对位,追逐,轮转呈现,其主题材料有英雄性的、抒情性的、悲剧性的等等。精美的旋律,千锤百炼的主题以及要表达的丰富生动的情感都架构在严格有序的调式调性布局与复调写作技法的“结构主义”之上,感性与理性直接对置,自由与秩序完美统一,内容与形式浑然一体,在博弈中取得双赢即同归于“赞颂上帝的和谐声音”,彰显出一种节制与自律的美,就像是注入了一种超凡脱俗的神性语言。
《二部创意曲》是巴赫比较精巧的创作之一,十五首作品分别具有十五种不同的调性,左手与右手的配合,高低声部各有着不同的节奏和旋律,展现出巧夺天工般的创作技艺。巴赫第一首创意曲的结构特征是巴赫的绝大多数复调键盘作品的典型代表,即以一个两小节左右的单一主题,在不破坏主题结构的基础上,以此延展为一首完整的乐曲。巴赫所采用的主题丰富多样,有的取材于民间音乐,有的取材于教堂音乐,也有来自其信仰的灵感与想象力的。以不变的结构思维应万变的主题素材,将动态的纷繁复杂的情感表达与信息传递寓于动态的井然有序的对位技巧与记谱法中,千变万化的情感与严谨而庄重的秩序交相辉映,“人心所欲而不逾矩”创造了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巴赫风格”。
巴赫的键盘作品中表达感情的和声与严格有序的对位之间的和谐性是终极的,尽管在终极解决之前会繁衍出好几段不太完全终结性的篇章,但最终的解决一定是终极和谐的。这也是巴洛克时期“感情程式论”中“情感论美学”和“理性主义”美学思想的具体写照。
二、华丽与质朴的兼容与平衡
巴洛克是西方艺术史上的一个时代,是西方音乐历史中文艺复兴时期与古典主义的交界地带,这个时期的音乐风格即继承了来自于文艺复兴时期对世俗人的内心世界及自然美的描绘,又开启了古典主义音乐质朴的特点——规整严谨的结构手法和鲜明的感情表达。这是宗教改革与人性解放对抗并进的时代,这个时代也赋予艺术作品奢华夸张、宏伟生动、汹涌狂烈、热性而奔放的特征。这是巴赫脚下的时代。
巴赫为古钢琴创作的《法国组曲》是巴赫新婚续娶后题献给第二个妻子安娜.玛格达勒那的佳作。全曲洋溢着天伦之乐的民间情趣,亲切动人。《法国组曲》是按照传统舞曲的排列次序写成(即按阿勒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吉格的顺序排列构成)。虽然是为平民的世俗生活所作,但其中的每一首舞曲都展现出优雅动人的旋律和精致并且富有创意的节奏,华丽的写作技法与质朴的生活情愫从内到外融洽一致,像巴洛克建筑一样缤紛绚丽,也像大自然一样自然、平凡。
巴赫的另一部传世之作《英国组曲》,与《法国组曲》相比《英国组曲》规模较大,各曲都充满协奏曲的华丽精神。明朗、快乐又清澄的第一号;华丽却流露出女性般的柔美与优雅的第二号,而阴暗感伤味较沈的第三号,流露牧歌气氛的华丽组曲的第四号,有威严威、作曲法很用心的第五号,隐藏阴暗热情的第六号。史怀泽看为是“巴赫音乐中的根”的是德国民歌,这部键盘名作也同样植根于民间传统音乐中,德国民歌、民间器乐都是这部作品的重要素材,充满世俗性的生活气息。他用恢宏壮丽的乐章演奏的脚下真实的生活,,低调的华丽与浮华的质朴相得益彰。
巴赫的键盘作品广泛吸收各国的音乐元素,总能透露出“他乡的信息”,例如在《平均律》中就融合了欧洲多民族音乐风格,有西班牙的萨拉班德、英国吉格的民间舞曲,也有意大利式的咏叹调;有较为现代的协奏曲,也有古老的教堂经文歌。巴赫使它们发展到另一个高度并且容和于谦逊朴素的“巴赫风格”之中。
巴赫的《平均律》也体现出风格清新、富有生活气息的世俗性与民间性特点。如《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二册第12首f小调赋格展现的是一幅男耕女织的画卷;第一册第11首F大调前奏曲描绘了市井交易的盛况;第一册第2首c小调赋格如长者的敦敦教诲;第五首D大调赋格恰似歌德笔下“少年维特之烦恼”。这些都是巴赫通过其精湛的复调写作思维完成实现的。世俗的情感、平民的质朴性格与多层面、多线条、多重性的复杂对位思维兼容平衡。讲究辞藻也难怯真情。
三、节论
在巴赫的音乐艺术领域里,他追求的并不是表面的虚华与成功,而是用心灵和诚实赋予音乐一种有生的力量。他深知是上帝呼召他以毕生之功从事音乐的工作,巴赫将他对上帝的信仰和音乐的热爱融为一体,有人说“路德的教义和管风琴,巴赫一生都未曾偏离这两条轨道”。他把复调结构的写作技巧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将巴洛克时期“感性”与“理性”的美学思想表现的淋漓尽致,充分展现情感与秩序的博弈与统一,。巴赫将一生朴素的生活与敬谦的信仰都融入巴洛克时期旖旎华丽的美学视角之中,在“朴”与“华”的音乐哲学里探寻美的平衡与支点。巴赫的键盘音乐在钢琴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确立了键盘乐器十二平均律原则,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者,并为钢琴演奏中大拇指的解放作出重要的贡献,使巴罗克时期的器乐发展达到巅峰。
参考文献:
[1]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版.
[2]贺新春.聆听天籁之音一从两首平均律钢琴曲论在演奏中如何把握巴赫键盘作品的音乐文化内涵[J].科教文汇,2011年第1期(下旬刊).
[3]安晓阳.浅论巴赫键盘音乐对音乐史的影响[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10期.
[4]林华.“我爱巴赫”巴赫钢琴弹奏导读[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01.
[5]蔡中文.巴赫平均律钢琴曲研究. [M].台北:全音乐谱出版社,1970.
[6]鲁道夫.施特格利希.J.C.巴赫 法国组曲. [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