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趣乐屋

成就明日之星,本站为你提供精彩的服务

中国五声性钢琴变奏曲中的主题分析

发表时间:2025/01/11 08:51:43  浏览次数:266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摘要】中国五声性钢琴变奏曲起步晚、发展快,是亟需关注的一个专门领域。主题作为音乐原始陈述的旋律,是全曲发展的根源。本文从变奏曲的主题进行专门研究,涉及主题素材的来源、主题的结构及主题的特性三方面,对把握近现代以来中国五声性钢琴变奏曲的主题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中国五声性钢琴变奏曲;主题素材;主题结构;主题特性


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历程中,变奏曲的创作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其一,民族曲调的大量运用,甚至原样照搬至主题部分继而进行改编,这样形式的民族音乐满足了人们对民族曲调的听觉需求;其二,西洋作曲技法的探索与运用,体现了兼容并蓄的包容美,很大程度上丰富且发展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也丰富并发展了西方变奏曲的变奏手法。

一、主题素材的来源

主题作为原始陈述的旋律,是变奏曲式的核心。主题的呈示标志着一部作品音乐形象、结构原则及艺术风格的确立。纵观五声性钢琴变奏曲的发展历程,变奏曲的主题多以民间音乐、少数民族音乐、儿歌、戏曲音乐、电影音乐等原有曲调为基础进行改编和再创造。

(一)地方民歌之“北”

以陕甘青宁一带为代表的陕北风格是我国地方特色民族曲调中流传范围较广、研究领域较深的代表之一。加之20世纪中下叶,陕北地区是我国红色革命根据地,在当时积累了一定的群众基础。由古至今,无数音乐学者远赴祖国西北部采取西北民间音乐素材进行分析创作。近代时期,周广仁、汪立三、叶露生、孙亦林、朱践耳等划时代的伟大作曲家都以陕北风格音乐为基调创作了变奏曲。

例如,汪立三、叶露生均以陕北民歌《蓝花花》为主题分别创作了变奏曲《兰花花》和《蓝花花的故事》;周广仁、孙亦林两位先生分别创作了同名变奏曲《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还有杨儒怀以青海同名民歌创作的《“送大哥”主题变奏曲》;朱践耳以陕北民歌《崖畔上开花》创作的《主题与变奏曲》等。这些作品都极大地展现了五声性音乐的魅力和可开发性,是“中西合璧”的包容美,也是技法与风格的有机结合。

(二)地方民歌之“南”

祖國南部的音乐风格种类较多、分布地域较散。有两广地带的粤调、川渝地区的渝调、江浙一带的吴歌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粤调,如陈培勋创作的双主题变奏曲《粤曲“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此外,还有江定仙根据江西民歌《十送红军》改编的《变奏曲》以及丁善德根据四川藏族弦子舞改编的《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都是南方音乐风格的优秀代表作。

(三)童谣

以儿歌为主题的变奏曲也是五声性钢琴作曲素材的重要来源之一。如1977年石夫创作的《“哇哈哈”变奏曲》、1972年甘碧华创作的《“共产儿童团歌”变奏曲》及1958年周广仁创作的《小红军》等,均表现出少年天真烂漫,讴歌少年英雄的美好形象。

不同时期以童谣为来源的主题素材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形容童真的趣味美好,二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讴歌少年英雄的形象。如黄虎威《欢乐的牧童》,运用变奏手法的三部曲式,主调性为G羽。跳跃的断奏、快速的分解和弦音型、如歌的旋律表现出牧童嬉笑顽皮的形象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怀。这部作品结构短小精悍,节奏欢快,曲调明朗,成为当今中国优秀钢琴作品的代表。

二、主题的结构

一般情况下,变奏曲的主题结构可大可小。小至一个乐句、大到三段式结构均可构成一部变奏曲的发展动机根源。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中国传统五声性钢琴变奏曲深受民族民间音乐的影响,大多数音乐作品都是根据民间口头传唱的方式保存下来,将其作为主题继而用不同的变奏手法进行再创造。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大多以乐段为主,这些短小精悍的曲调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起承转合式

起承转合式结构要经历呈示——巩固——发展——结束四阶段。在主题部分,起承转合式一般为结构短小的四乐句,表现出音乐发展的逻辑性。如刘庄《变奏曲》主题部分,方整性四乐句乐段是起承转合式的体现。

(二)呼应式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常为双数)明显的部分,有共同与不共同的因素,两者相互应答,相互补充,统一表达一个音乐内容。呼应式强调矛盾,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乐内容。

这个主题共四个乐句(2+2+2+2),结构为呼应式方整性四乐句乐段。前两个乐句重复,后两个乐句的材料来自前两乐句且进行变化,因而上下两大乐句既对立又统一。

(三)边缘式

这里的边缘式,指的是乐段结构介于两种形式之间。

如瞿维《主题与变奏曲》的主题部分,该主题结构为“4+4+2+5”的非方整性边缘结构。之所以是边缘结构,因其第9、10小节处的展开,故整体结构带有起承转合式的形式意义;又因此元素过少不构成乐句形式,故将其看作是插入对比。因此,该主题的结构因其“模糊性”,视为边缘式。

边缘式结构原则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中注重“写意”的艺术品味。它与说唱与戏曲音乐、民间器乐音乐有着不可剥离的渊源。

三、主题的特性

(一)民族地域性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性、民族特色均有所差异。传统的民族曲调其根源渊远流长,在长期的音乐实践中,民族曲调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及民族气韵。作曲家们在西洋乐器上创作民族曲调,是钢琴传入东方以来最有时代性意义的举措。在这个过程中,旋律曲调之旋法、调式调性之布局、和声织体的框架、演奏演唱之形式,无一不得到巨大的发展和进步。就五声性钢琴变奏曲而言,作曲家们吸纳民族民间音乐元素或将民间曲调原样照搬,对其进行创新改编,其中研究西洋作曲技法并运用,使五声性钢琴变奏曲的形式多种多样,曲调耐人回味。一代又一代的作曲家们证实:西洋作曲技术的学习与使用并未抹掉民族韵味,反而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在本文所选取的曲谱资料来看,具有民族地域性的钢琴变奏曲数量居多,例如,丁善德先生根据四川藏弦子舞改编的《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是川藏地区的代表;刘庄《变奏曲》改编自山东民歌的《沂蒙山小调》,是齐鲁大地的代表;徐振民的《变奏曲》根据山西民歌改编,是三晋大地信天游的代表;杨儒怀的《“送大哥”主题变奏曲》改编自青海民歌,是甘青宁地区花儿的代表;再如,陈培勋《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改编自广东民歌,是两广地区粤调的代表。不同地区、不同风格造就了五声性民族曲调的多样性,同时运用钢琴这件西洋乐器的特色,将五声性民族音乐发扬光大、推向国际。

(二)时代人文性

音乐可以直接反映出社会背景、人文素质、时代精神。古往今来,得以长存的音乐作品一定具有当时社会的代表性,能够反映时代精神,透漏人文气息。例如20世纪中下叶,我国国情复杂,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歌颂革命先烈、讴歌英雄人物、赞颂党和国家是时代的主旋律。例如,大家熟知的甘壁华《共产儿童团歌》,展现了当时少年英雄的风貌和气质。还有许多符合时代气息的“红歌曲”等。新世纪以来,社会背景改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科学、人文等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人们歌颂美好的新生活、展望未来成为这个时代的精神气息。例如,1997年石夫创作的《“哇哈哈”变奏曲》描绘当代儿童纯真烂漫的可爱形象。时代人文性是五声性钢琴变奏曲的特征之一,它间接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情景。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商务合作联系 :QQ2320194276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留言本  
版权所有:琴趣乐屋     技术支持:网站管理      ICP备案编号: 湘ICP备2021007879号-1
友情链接: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