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民歌改编钢琴曲中陕北民歌改编钢琴曲作为重要的一部分,在民族风格上与一般民歌改编钢琴曲具有一些共性特征。与此同时,陕北民歌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而拥有较浓郁的地域特征,所以根据陕北民歌改编的中国钢琴作品同样的也具有较为独特风格,本文就此展开研究,以深入了解陕北民歌改编的钢琴作品。
【关键词】陕北民歌;改编;钢琴作品;风格
引言
中国钢琴艺术包括钢琴作品演奏与钢琴演奏这两个方面,而钢琴作品创作是钢琴艺术的核心内容。钢琴艺术起源于欧洲,距今已有三百年历史。中国钢琴艺术继承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血缘,同时在风格形式上又具有新时代的特征,根据陕北民歌改编的钢琴作品在中国受到了很多学习者的青睐,通过研究分析,我们才会更加认识到这些改编作品如何弹奏,才能将陕北民歌的韵味和风格表现出来。
一、陕北民歌概述
陕北是中华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因此在中国北方文化中陕北文化占有独特的历史地位。我国地域广阔,北方与南方相比,在人文地理,历史文化和自然气候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在音乐表现上也有着很大不同。南方音乐以级进旋律和五声调式为主,曲调委婉流畅,而北方音乐多以跳进式为主,曲调高昂、音域较为宽广。其旋律进行较为典型的是围绕着主音作四度距离的下行或上行,它是形成陕北民歌风格特色的一个重要因素,较为贴切的将陕北黄土高原的自然地理环境反映了出来。陕北民歌旋律较为粗犷高亢的特点,代表了北方音乐风格的共性。
目前所流行的陕北民歌,大都产生于19世纪末,其反映内容有人民的生活,又有封建统治对陕北人民的压迫以及陕北人民对其所进行的反抗。以情歌题材为主的传统陕北民歌代表作有《赶牲灵》《兰花花》等。在陕北民歌中,每个陕北人民就像是一个音符,谱写而成一曲曲民歌。另一类陕北民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共产党和毛主席,它们主要产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它们是珍贵的革命历史材料,被陕北人称为“红歌”,比如《东方红》《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和《绣金匾》等,都具有时代的烙印。
对于我国音乐创作而言,受到了陕北民歌强烈风格的影响。从最初的几部秧歌剧到创作黄河大合唱,以及80年代的流行歌坛无论是摇滚歌曲,还是流行歌曲,都深受陕北民歌的影响。同时,我国钢琴音乐创作也以陕北民歌作为素材,从而使创作出来的作品普及程度更高。由此可见,陕北民歌在社会发展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其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根据陕北民歌改编的中国钢琴作品
在中国钢琴作品中,根据陕北民歌改编的钢琴作品占有重要地位,该类钢琴作品不仅数量繁多,而且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普及。究其原因,是因为在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中陕北民歌占有重要地位和拥有较深的影响力,其代表了北方民歌豪放多情、高亢悠扬的风格特征。
我们在此列出了一些较为常见的陕北民歌改编作品,并将它们归纳为两类,其中一类是曲式结构和演奏技术较复杂,且有较高的普及程度和研究价值的作品,这类作品大部分是音乐会上的曲目,深受广大人们群众的喜爱,其绚丽的技巧和丰富的和声等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了陕北民歌的情感韵味。这些作品旋律优美,线条清晰,很多钢琴爱好者都借鉴学习,虽然作品中有很多技术难点,但正是因此才更加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从而将陕北民歌的韵味更为完整的表现出来,如表1所示。
表1
另外一类是适合于初学者进行练习的作品,其篇幅短小,技术较简单。这类作品的教学目的通常是使初学者对陕北民歌的旋律节奏特点有所了解,右手奏出单音主旋律,左手配以和声。在钢琴演奏上基本是移植了原作的曲调,将和声作为衬托,创作手法比较简单。由于曲式结构简单,篇幅短小,因此这些作品多为一段体或单二部曲式。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各类钢琴业余考级教材之中和各类儿童学习钢琴教材。对于钢琴初学者而言,更易于节奏感和乐感的培养,如表2所示。
三、根据陕北民歌改编的中国钢琴作品的风格
创作背景与风格特点:
汪立三改编的《兰花花》,是20世纪50年代的代表作,该钢琴变奏曲有着较为浓厚的戏剧性色彩,将多种情绪与情节发展相结合,我国钢琴家经常选择它作为演奏曲目。这个年代的钢琴独奏音乐取材大都选自主题变奏曲或民间音乐的标题性小品,因此,这个年代的钢琴作品所具有的鲜明特点就是旋律流畅、和声简明。《兰花花》原先是一首陕北民歌,讲述的故事是一个农村姑娘对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进行的反抗。作者利用的手法比较类似于叙事曲的结构,将其分为三部分的节歌形式,充满激情的将《兰花花》的故事情节表现了出来。对这部作品进行演奏时,要对每段开头所标识的速度要求特别注意,以及其大量的表情术语。只有这样,才能将这首民歌的情节发展和情感准确的表达出来。
表2
钢琴曲将民歌作为其主题,不仅将兰花花的美丽生动形象的表达了出来,而且还蕴含了悲痛与惊慌、反抗的情绪。这则钢琴曲虽然篇幅较小,但其将叙事性与戏剧性相结合,而且我们非常熟悉乐曲的主题,于是,故事就此展现了出来。
另外,王建中改编的《陕北民歌四首》也是将陕北民歌作为素材,通过对红军会师,人民领袖,大生产运动和解放翻身等歌颂吟唱,以表达了自红军到达陕北根据地后人民无比欣喜的心情。
1.《绣金匾》是对毛主席和周总理还有八路军的歌颂。该乐曲分为了三个部分:首先第一部分在表现民族音乐上巧妙地利用了钢琴上弹奏的装饰音,也正是如此,这首乐曲才更加委婉、热情和亲切,显得更加巧妙。其次是第二部分,该部分所表达的情绪随着旋律的上移而变得更加欢快热烈。最后是第三部分,对党和领袖进行了再次的歌唱与赞美。
2.《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所表现的是对子弟兵的到来,陕北人民热烈欢迎的场景,它以《女孩担水》和《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这两首传统民歌作为基础加工而成。这首钢琴曲对原民歌的情感进行了保持,第一部分对陕北竹笛清新的音色进行了模拟,将高亢明亮的信天游曲调极其舒展的歌唱了出来。呈示完主题以后,又改变了三次变奏,其不断将音区扩大,情绪也变得越来越热烈,从而将人民喜迎子弟兵的场景完整表现出来。在高潮后,对宽广的信天游曲调进行了再现,不过变为了热情澎湃的歌唱。
3.《翻身道情》表现的是在红军领导下穷人们翻身的喜悦,它将陕北道情作为写作的基础,对旧社会进行控诉与回忆。钢琴曲利用钢琴音乐将道情中的这些特点再现出来,从而获得了更好地演奏效果。
4.《军民大生产》写成的基础是《推炒面》这首民歌。表现的是人民大生产运动时的场景。该乐曲包含六个变奏,曲调具有劳动的节奏特点,而变奏又根据其力度、调性和织体划分为三个部分。首先第一部分运用了调性交替的曲调,将重音和切分节奏的手法突出,对男子劳动场景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第二部分在曲调上首先移高了五度,从而使旋律更加活跃,情绪也变得更为欢快,对妇女纺纱队劳动场景进行了再现。第三部分对第一部分进行了再现,从而使乐曲更加充满了情趣。
对于我国钢琴曲而言,《陕北民歌四首》丰富了其手法与音乐语言,在我国钢琴曲风格的发展中,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四、根据陕北民歌改编的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特点
(一)甩腔和平腔
信天游主要采用平腔和甩腔这两种唱法进行演唱。陕北民歌的演唱风格是由其自然环境与民俗生活所决定的,该地所处黄土高原,由于山大沟深,就必须借助假声才能将声音传的更远,唱的更高。一些优秀的歌手在进行演唱时,真假声之间的转换几乎听不到痕迹,可见其为之结合的有多完美。作者在演奏《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首钢琴曲时利用了连续的切分音和不少的切分节奏,以将旋律的内在推动力表现出来,拖住长音,为弦键盘乐器声音的不保留给予弥补。
谱例1
在谱例1中,第2、3小节的旋律就是一种平腔唱法,将真假声相结合,利用假声使得效果更为高亢悠远。而对于甩腔,其主要来源为陕北人民在喊话时拉长音的习惯,因此,在进行陕北民歌演唱时,会在长音后面加一个短的装饰音。在《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典型的甩腔唱法就是其最后十小节所出现的装饰音,在演奏时要像提气一样。
(二)衬词和衬腔
在对根据陕北民歌改编的钢琴作品进行演奏时,每个音都要弹的扎扎实实、真真切切。如《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哎嗨哎嗨哟”这一衬词的模仿,见谱例2。在进行钢琴演奏时触键要干净利落,要将陕北人民扭秧歌的热情与豪放尽量表现出来。
谱例2
(三)和声
在对陕北民歌进行改编时,利用和声可以推动故事的情节发展,使其更加多彩。如在《蓝花花的故事》的第五段中,作者在旋律上面配以和声,从而给乐段制造出了一种阴暗与不安的气氛。作者在进行弹奏时,为了突出这种和声的不和谐,不仅要将变化音弹奏清楚,有时候还要对这些变化音进行更加强调突出。
五、结语
在中国钢琴作品中,根据陕北民歌改编而成的钢琴作品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反映了我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历程。我们在对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更加看到了陕北人民的情感。而其本身也将为创作钢琴音乐上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理念,有利于丰富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1]皮欢.储望华钢琴独奏改编曲《中国民歌七首》的研究与教学[D].四川音乐学院,2012.
[2]牟静静.建国初期中国钢琴改编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3]崔青.陕西民歌钢琴改编曲的风格特征与教学应用[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