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储望华,1941年出生于湖南蓝田,幼年时已显其音乐天赋,1956年其创作的二胡独奏曲《村歌》在全国音乐周公演,《人民日报》在消息报导中称他为“带红领巾的作曲者”。六十年代初,他创作的钢琴独奏曲《解放区的天》、《翻身的日子》等作品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格、高超的演奏技艺,不仅体现了作曲家朝气蓬勃的创作热情,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而被广大钢琴演奏家和爱好者所钟爱。除此以外,储望华先生还创作了大量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优秀钢琴作品,如他在六十年代初创作的钢琴曲《筝箫吟》[1],通过模仿筝和箫这两种中国民族乐器的音色,使钢琴这种西洋乐器焕发出新的活力。七十年代后,在历经了文革的磨砺和沉淀之后,他的创作题材更加广泛,创作理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不仅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和西洋乐器完美结合,在东西方不同音乐元素的使用手法上也更加炉火纯青、日趋娴熟。本文将通过对《筝箫吟》这首钢琴作品的分析,试将中国传统文化对钢琴创作的深刻影响论述一二。
《筝箫吟》做为一首前奏曲,虽然篇幅短小,但结构精致、构思巧妙,因此几十年来常被选为音乐会曲目,经久不衰,原因就在于它所具有的浓郁的中国风格,作曲家从音色和调式两个方面将中国传统音乐和钢琴演奏技法巧妙结合,演绎出了一首黑白键盘上的“筝箫和鸣”。
筝是我国古老的弹拨类乐器,其音色丰富,演奏手法也颇多,如右手有勾、托、劈、挑、抹、剔、打、摇、撮等,左手有按、滑、揉、颤等。而在乐曲的第一部分,右手在黑键上所演奏的加前倚音的下行五声音阶,就是就是这首钢琴曲的主题,其风格含蓄而庄重,古朴而淡雅,模仿了古筝轻柔流动的音色,简洁古朴,不失韵味。[2]
与此同时,左手演奏的旋律则是模仿了箫这种吹奏乐器的哀怨暗淡音色,多使用二度音程缓缓进行,仿佛是箫和着远处传来的古筝做着舒缓幽远的吟唱,一问一答,款款而谈。
此外,曲中还使用了大量的装饰音,如短倚音、长倚音和琶音,这些装饰音的使用手法,不仅增强了乐曲的民族性,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对整首乐曲的音响效果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短倚音的出现,如第1到第12小节,装饰音在拍子前弹奏,主要用于对于箫的模仿,表现这种乐器空灵幽远的音色,演奏时要做好准备沉着下键,力量由上音转至下音,最终落在主音上,要突出主音的旋律性。
长倚音,多用于模仿筝的刮奏手法,可参考古筝演奏“抚”的技法,演奏时尽量使用指肚快速连贯地触键,用力均匀并轻踩延音踏板,但最后一个主音一定要弹得柔和而不失准确,使得主旋律清晰而突出。
琶音则主要在华彩部分出现,用以表现拨弦乐器常使用的“滚”、“拂”等演奏技巧所产生的特殊音色,轻快流利,速度也由慢到快,要注意两手的衔接与配合,均匀流畅,不能有听觉上的断裂感。
此外这首前奏曲所运用的和弦也很有特色。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横向线条”,即旋律的流动性和连贯性。而西方音乐则更重视音乐的立体音响效果,和声的织体写作往往层次分明、立体饱满。但在《筝箫吟》的创作中,作曲家大量使用了四、五度叠置和弦,这种使用手法不同于西方大小调体系的功能和作用,而是为了烘托旋律线条而存在的,这种和声效果更好地突出了中国音乐幽静古朴的艺术特色。
“寓情于景、借物咏怀”的精神境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最高艺术追求,无论是“琴瑟和鸣”还是“琴箫合奏”,都是通过不同乐器的吟唱和对答来表现对自然景观的歌颂和对美好感情的向往,用文字内容揭示音乐作品的艺术内涵和形态特征,也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习惯,音乐的标题性并不是创作符号的直白体现,更多的是为了传达曲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品味和修养。筝与箫的吟唱,恰似一首古老的诗歌,体现了潇洒飘逸的文人风范,犹如一幅清雅的画卷,描绘出高山流水的幽远风姿。
中国的传统美学推崇“中、和、淡、雅”的艺术审美观,认为音乐具有教育人、教化人的社会作用,更追求“大音希声”的艺术境界。[3]像《筝箫吟》这样中国风格的钢琴曲,储望华先生还创作了很多,如这组前奏曲的第二首《幽谷潺音》,也是一首集中国传统音乐精髓和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于一身的优秀作品,独特的中国气质与高超的作曲技法完美结合,成为东西方音乐结合的完美典范。除此以外还有极富时代特色的《翻身的日子》、《解放区的天》等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唱的熟悉旋律也经作曲家的生花妙笔重新创作后,蜚声国际乐坛,成为钢琴音乐会上久演不衰的经典之作。
都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音乐同样如此。致力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是我们每一位音乐工作者终身追求的艺术目标。现代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之所以能够感人至深,就是因为作曲家能够把握时代脉搏,扎根民族土壤,汲取先进的作曲理念和技术手法,才使得我们的音乐舞台上能够百花齐放,鲜艳芬芳。
[参考文献]
[1]储望华.我怎样走上作曲之路[J].钢琴艺术,1999,05.
[2]赵晓生.通向音乐圣殿[J].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3]王次炤.略论中国传统的多层次结构[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