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趣乐屋

成就明日之星,本站为你提供精彩的服务

学琴必备--权威讲解贝多芬奏鸣曲

发表时间:2025/01/10 20:54:29  浏览次数:1522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一、内容和风格 

      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是巴赫的48首平均律以后,钢琴文献中的最大曲集。贝多芬从青年时代开始创作,直到他的晚年,在其中反映了他不平凡的一生。对理想的追求,对苦难的坚忍,对生活、人和自然的热爱,构成了这些奏鸣曲的主要内容。

      并不是所有的演奏者都能充分地重视这点,所以我们也不经常听到非常令人满意的演奏。有些演奏只是一个漂亮的外壳,缺少内在的精神和灵魂。也有一些演奏家,对贝多芬的音乐有深刻的理解和感受,被公认为这方面的大师,如30年代的施纳贝尔,五六十年代的巴克豪斯和肯普夫,稍后的泽尔金和当代的勃兰得尔。当然此外还有许多人也能演奏得非常出色,却并不是人人都能轻易做到的事情。         

      贝多芬的作品,像别的作曲家一样,也存在风格问题。但我们宁可把他的风格问题和内容问题来统一看待,尤其不要孤立地看待风格,那样容易陷人到形式里去。当内容被掌握住后,风格基本也在其中了。而掌握如此深厚丰富的内容,才真正是演奏贝多芬奏鸣曲时的难题。

      二、奏鸣曲式         

      今天所指的奏鸣曲,是一般由三或四个乐章组成的套曲,在18世纪时已发展到完美的地步。第一乐章通常以奏鸣曲式写成,第二乐章为慢板,第三乐章为小步舞曲或谐谑曲,第四乐章为回旋曲。

      贝多芬的奏鸣曲与他的先辈海顿和莫扎特的相比较,在形式上更接近于前者,也许因为贝多芬是海顿的学生,继承了海顿喜欢和擅长的用短小的动机来发展的作曲技巧,但事实说明这样非常适合于贝多芬用以表现他所要求的内容,如宏大的构思、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冲突。作曲技巧上,贝多芬是一位无与伦比的巨匠,他运用发展的形式,可谓得心应手,来去自如,许多瑰丽雄伟的乐章就由此而产生。学生事先多弹一些海顿奏鸣曲,对准备弹贝多芬的奏鸣曲有所帮助。

      莫扎特的奏鸣曲是另一种式样。他是一位杰出的歌剧作曲家,即便是器乐作品,歌唱性、抒情性也比较强,其中有着像咏叹调那样的长长的旋律,跟海顿和贝多芬的有一点点不同。当然,作为对古典奏鸣曲的修养,弹莫扎特奏鸣曲也是为弹贝多芬奏鸣曲作准备。

      演奏者需要大致了解这种较为复杂的曲式。呈示部、发展部和再现部,呈示部和发展部中的主部和副部,还有各种连接和发展的小的部分,像韧带和经络那样遍布全曲。

      发展部是奏鸣曲式乐章的中心部分,其中包含以不同材料来发展的不止一个部分。贝多芬奏鸣曲的发展部比以往作曲家的要长而大得多。这也是他的奏鸣曲特征之一。“热情”奏鸣曲发展部的长度相当于整个呈示部,把音乐推进到了最高潮,可谓淋漓尽致。

      调性布局也是这种曲式的特点之一。如果不是这样,也就不会有呈示部和再现部的区别。此外呈示部和再现部都各有小结束部,全乐章另有结束部。‘暴风雨”奏鸣曲第一乐章的结束幽短,只有一句而已。演奏者如果熟知以上这些,就能站在更高的理性角度上把乐章严密地组织起来,使演奏在形式上和逻辑上更臻于完美。



三、力度和强音

 


     贝多芬的奏鸣曲力度幅度较大,变化较多,还经常用强音。这些是他常用的表现方法。他亲自写上各种记号,与其说是作曲家出于细心,不如说是出于音乐内容之必须。假如我们用从头到尾差不多的力度去演奏莫扎特的某一些奏鸣曲,还能听得过去,但那样去演奏贝多芬的就根本不行。这些力度变化和谱上的音符一样,是整个作品不可分割的部分。

      以下是常见到的力度变化方法:不通过渐强而突然出现一个强音;渐强之后突然变弱;强音出现在弱拍或后半拍等等。不错,这些听起来都比较生硬逆耳,然而这却是贝多芬的特色之一。下面举出几个例子:

      “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里,有几个用同一材料写成的乐句,因为力度不同而突出了各自的不同性质。呈示部的第一句,弱而没有渐强(渐强从第5小节开始),显得阴暗而紧张。发展部的第一句,用同样材料写成,谱上写有渐强,需要狂飚似的效果。呈示部和再现部结束处的一句(自121小节起和自285小节起)是强,用以表现信心和力量。

      第七奏鸣曲第一乐章的第一句,没有渐强,最后的A音却是强音(圳。这一句常被人不自觉地弹成渐强。

      第九奏鸣曲第三乐章的第一句,相反地是由渐强到突弱。这里突弱也容易被人所忽略。

      “月光”奏鸣曲的第三乐章的第一句,也是弱到突强。只有到了第三句以后(从第7小节起)音乐才进入渐强。

      至于弱拍和后半拍强音的例子很多,随便翻开谱页都能找到,这里不再列举。

      这些变化和强音要做(表达)到什么程度,是每个演奏者自己需要考虑的问题。它们不是简单的记号,后面隐藏着各种各样的情绪变化,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四、音色和踏板


      贝多芬自己的演奏,与莫扎特的玲珑细巧很不一样。他喜欢热情而宏大的演奏,也喜欢用当时音色较为浑厚的英国制的布罗德伍德牌钢琴。但这种乐器也还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他经常把琴弦弹断,可见弹琴不仅限于用手指。这种宏大的演奏风格,通过李斯特传到了今天。贝多芬在弹奏法上也是一位先驱,否则,怎么能弹出他在乐谱上所要求的那些变化呢?      除力度之外,贝多芬对音色也有他的想像和追求。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那种音色效果简直像几十年以后的肖邦作品。肖邦称踏板为钢琴的呼吸。贝多芬看来也深知其中道理。全部奏鸣曲中写了踏板记号的地方,虽只是有限的几处,效果之明显和强烈却使人惊异。“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效果跟使用踏板是分不开的。贝多芬特别注明要使用踏板。


    “暴风雨”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广板部分,有贝多芬所写上的踏板记号,这也十分必要,否则就会非常干枯。这乐章的结束部(第219小节起),贝多芬也写有踏板记号,听来犹如远处雷鸣,动人心魄。更奇妙的是这一乐章的两句“宣叙调”部分(第143小节和第153小节起),贝多芬要求每一整句只用一个长的踏板,这就会造成声音的混杂不清,不少人难以忍受,就早早地把踏板放掉或换掉。岂不知贝多芬所需要的恰好正是这种空谷回响似的混杂不清的效果。


      联系上文提到的力度和强音运用,贝多芬的确有点古怪,有很强的个性和很强的创造力,有时的确为一般人所不易理解和接受。听到他的音乐,就像遇到一个倔犟的人。他虽经常出入于宫廷、和上流社会,却不是一个温文尔雅的翩翩公子。不必奇怪他会有一些出人意外的想法和举动。

      不过,笔者认为考虑到现代钢琴比那时的延音性能要好得多,所以“宣叙调”部分的踏板,在中间可以适当改为半个踏板的方式换上两三次,但要注意保持低音延续,而且一定不能换得使声音干干净净。

      “黎明”奏鸣曲的回旋曲开始之处,贝多芬也写上要用一个很长的踏板,其间包含了一些二度音的进行,主属和弦与大小调交替进行。当然也造成了不协调与混杂的效果,这也正是音乐所需要的,可以增添幻想和诗意。不过由于与上例同样的原因,笔者以为在中间也可以适当地换半个踏板,但需要注意保持低音的延续。可能有人主张在现代的演奏钢琴上,可以用中间的第三个踏板来保持那个非常重要的低音,而又不会使高音混杂不清。用第三个踏板当然是可以的,但高音也必须有点混杂才好。回旋曲的结束部分是一连串的转位和弦(从529小节起到结束),贝多芬只写了一个踏板。笔者认为也可以稍为变通一下,从529小节起的四个小节只用一个踏板,后面的斟情处理;最后四小节的几个和弦,用断开的踏板。

      我们还可以在像第12奏鸣曲、第26“告别”奏鸣曲、第29奏鸣曲、第30奏呜曲、第31奏鸣曲和第32奏鸣曲中,找到少数的踏板记号。贝多芬使用踏板记号非常谨慎,一旦写上,就需要我们加以重视并仔细推敲。没有写上踏板记号的地方,当然也是需要恰当地使用踏板,那是演奏者的任务。如果打开一本乐谱,上面写满了踏板记号,那就是编订者所为,要跟原作所有的踏板记号区别开来,如无法区别,这样的乐谱就值得怀疑了。


 


五、乐谱版本     


       历史上不知出版过多少种贝多芬奏鸣曲。但今天看来,只有根据手稿校对过出版的原版乐谱,才是惟一正确可靠的。其他版本,有的改动了音符、小节、力度记号和句法,有的被编订者添枝加叶地塞进了他们的个人见解,都妨碍我们去接近和了解贝多芬的原意。有些版本是由非常杰出的音乐家所编订。如彪罗版和施纳贝尔版,其中也有好的经验,可供参考。但只能参考,而且必须先有一本原版乐谱作为依据。同时我们要考虑到,施纳贝尔是三四十年代的人物,彪罗则更为久远,他们的表现方法,恐怕已不完全适合于现代。至于上文提到的那种踏板记号很多的版本,更是不敢恭维。


      贝多芬的乐谱不像巴赫的那样,除了音符一无所有,贝多芬已在表现上作了足够详细的指示,足以指导我们去了解如何演奏。







六、部分奏鸣曲演奏提示    32首奏鸣曲中,最易者为第19、第20首,其实这是贝多芬早年所写,时间在第3和第4奏鸣曲之间,八九年后才出版。


      此外最容易的是第9和第10首,是贝多芬奏鸣曲的真正入门教材。第9首较短小,但很精致。第一乐章副部旋律的高音#G和内声部#G(第30至31小节),容易被学生忽略然后放掉。第二乐章开始的乐句长音G(第3至4小节间)也容易被放掉。


      第10首第一乐章很旋律化,发展部中有暴风雨式的激情,但不过分,力度变化有从渐强到渐弱的特点,第三乐章非常轻快,节奏很难弹得准确,因为拍子的强音往往在飞快掠过的短句中间,很难把握住,开始先每小节数三拍慢练,演奏时加快为每小节数一拍。

      下面的程度,应为第1、第5和第6首。第1奏鸣曲规模较大,共有四个乐章,但第一乐章单独演奏不难。对多数弹这首奏鸣曲的人来说,第二乐章可能最难,因为是慢板乐章,有音色上的感情上的要求;此外还有一连串的三十二分音符句子。第四乐章快而有力,只要练好了左手上下行琶音的大指转动,其他技术困难都可迎刃而解。

      第5首短小精炼,又充分显示了贝多芬的特征,是非常出色的作品。

      第6首最难处在第一乐章的节奏,曲调走走停停,休止符很多,有的休止符很长,使学生容易糊涂。发展部的十六分音符三连音和十六分音符二连音交替出现,也是节奏上的难题。

   


再下面的程度,大约应为第8(“悲怆”)、第垦第13和第15首。

 

     “悲怆”奏鸣曲中第一乐章最难。引子的情绪变化、节奏和高音部的曲调,都能把学生的思想搞乱。引子要以八分音符为单位数拍子,附点节奏也要准确,而且不要因此而打断了旋律的长句。呈示部及此后右手的双音跳音进行也很难弹得准确,需要多慢练和分手重复地练。第二乐章的特点是“如歌”(cantabile),在这以前,贝多芬和其他作曲家很少用这个字。要练习用右手较弱的三、四和五指来弹出如歌的旋律。

 


     第12奏鸣曲的特点是包含了一首葬礼进行曲。注意弹出和弦深沉的低音和内声部,以取得阴暗沉痛的效果。中段转为光明的大调,鼓角齐鸣,是对于逝者英雄业绩的回顾。低音部的三十二分音符(第3l至36小节)要按照准确的时值弹出,不能弹成一般不计拍子的颤音。为什么第四乐章又忽然转为轻松的快板?这个问题不必去追问。因为这首奏鸣曲不是标题音乐。

      第13奏鸣曲是单乐章结构,其中分为内容不同的四个部分。这种形式肯定对以后的李斯特有很大影响。因为必须一气呵成地演奏,所以这就增加了演奏上的难度。

      第15奏鸣曲被称为“田园”。内容和平、开阔而优美。第一乐章开始要注意四个声部的各自进行,像室内乐作品,低音重复音每一下都要弹清楚。第二乐章开始有点淡淡的忧伤,中段很有特色,有像鸟鸣的音调(第23小节至38小节的高音部分)。第四乐章的低音部是风笛音调。这个音调后来在加快了的结束部又以八度出现,需要弹得清楚。

 


下面我们将看到一批规模宏大的奏鸣曲,也不容易分出其中难易。


      第2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开始的性质轻松活泼,使人想起海顿。但发展部的雄壮声势,就完全是贝多芬自己了。发展部第182至199小节之间,有许多三十二分音符的倚音,还要跨越十度,非常难弹。可以把倚音稍为提前弹出,有点接近十六分音符的样子,会容易一些,听起来效果差不多。至于十度音程,需要手腕的摆动,不可硬跳。第二乐章非常美,是贝多芬式的抒情乐章,第三乐章为小快板的谐谑曲,不要过快,每小节数三拍为好。


      第3奏鸣曲开始的双三度音就是很大的难题,只有多作慢练。第一乐章有不少像乐队全奏似的段落,还有一个类似华彩的乐段,听起来非常辉煌。第二乐章非常美,小调性的中段效果尤其出色。第三乐章的谐谑曲比第二奏鸣曲的稍快,可一小节数一拍。


      第4奏鸣曲是被埋没的瑰宝,以前演奏得不多,其实非常精彩。乐器既宏伟开阔,又富有柔情,而且包含许多优美的曲调和动人的和声。最难的是第一乐章,内有多种性质的材料,节奏又很复杂。呈示部和再现部的结束部中都有一段节奏极难掌握(自153至164小节和自307至312小节)。在后三分之一拍进发出来的强音,很多人在节奏上都弹不准确。

      第7奏鸣曲优美、幻想而有诗意,是贝多芬杰出的作品之一。第一乐章轻陕潇洒,但也有光辉而雄壮的段落。第二乐章非常沉痛,有点像葬礼进行曲,如果不是八分之六拍子的话。第三乐章不是谐谑曲,而是优美的小步舞曲。第四乐章像一首幻想曲,曲调中间有许多停顿和迟疑,也有非常奔放的喜悦,还有随心所欲的转调,最后音乐像一阵微风那样飘向远处。

      第17奏鸣曲只有三个乐章,较紧凑。第一乐章因对比和戏剧性强,被人称为“暴风雨”,但我们不必以此名称来约束自己对音乐的想象。这个乐章有关踏板的问题上文已述。第三乐章是奏鸣回旋曲式,结构精巧,由短小的动机组成。注意左手短句的保留音,最后都形成为和弦,不要弹完就放掉,这会造成很美的音色效果。

      第18奏鸣曲中没有一个真正的慢板乐章。第一乐章在音乐上不易把握。虽音符较少,难处却在其中。要抓住高音部断断续续的曲调,把它们串连起来,组成长的句子,就能知道音乐的来龙去脉。第二乐章是少有的两拍子的谐谑曲,跳音很难弹,须主要依靠手指抬起来弹奏,也辅以适当的手腕动作。这个乐章不要过分快,否则中间的三十二分音符(自43至49小节和自90至95小节)就无法弹清楚和听清楚。第三乐章很优美,但并不是一般的抒情乐章,而是节奏清楚的小步舞曲,速度不能自由,也不能太慢。第四乐章是狂热粗犷的塔兰泰拉舞曲。

      下面几首奏鸣曲在篇幅上有所收缩,但整个来看难度较大。

      第14“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在意境和音色上很难弹好。第三乐章速度很快,技巧上很难。

      第26“告别”奏鸣曲,这是贝多芬亲自写上标题的仅有的一首。曲子的情绪不容易弹出来,尤其是第一乐章音符疏落的部分,技巧上也有一些很难的地方。

      第27奏鸣曲,只有两个乐章,看似简单,技巧上的确不难。不少人过早地弹这首奏鸣曲,却未能把其中的意思弹出来,这里已经有一点点贝多芬后期作品的意味了。那是不容易理解的。

      第30奏鸣曲是贝多芬后期作品中还比较容易理解的一首,形式上已打破早期和中期奏鸣曲的框架,发挥得相当自由。第一乐章由两种材料构成:“不过分地轻快”部分像一些不断飘过的影子;“有表情的柔板”则有许多开阔而强烈的表情,有即兴的成分,但仍是有拍子的。紧接的第二乐章阴沉而严峻,虽标题写着“最急板”,但不要过分地快。第三乐章是一首较庞大的变奏曲,内容多样,包括一个赋格段落,最后有很长很长的颤音。贝多芬相当喜用这种写法。在“黎明”奏鸣曲回旋曲的结束部分可以听到,在此后的第32奏鸣曲结束前也有。这些颤音不容易弹得平均而清楚,因为在高音部还有曲调。可以参考彪罗版本的做法,把颤音弹成三十二分音符,当高音部弹曲调音时,颤音就暂时停止,曲调音弹出后,颤音继续。虽然有间断,但接起来听仍然使人感到是在继续。


最后提到贝多芬几首最为杰出的奏鸣曲。


      第2l“黎明”奏鸣曲。尽管曲中直些堡是黎明的朦胧景象,这个名称仍然是不确切的,因为曲子的内容要宽阔得多。这是一首非常美丽的作品,罗曼?罗兰称之为“白色的”奏鸣曲。无论在音乐上技巧上都很难/第二乐章回旋曲的结束部有几句音阶乐句(第465至474小节),现在无从知道贝多芬自己怎样弹奏。因速度很快,用手腕弹奏八度为不可能。现在认为理想的办法是八度刮键弹奏,这也很不容易,须要持久地练习这种杂技式的动作,还不能缺少新的键盘灵敏的钢琴。这又使我们想起了彪罗。在他的版本里,提出了一种行之有效而没有什么困难的做法,用双手弹下行的音阶,再用右手保持主和弦,左手单音弹上行的音阶。详细的弹法可参阅此版本。

      第23“热情”奏鸣曲,是人类音乐作品的颠峰之一。标题虽非贝多芬所加上,倒也还算贴切。演奏此曲需充沛的热情、高超的技巧和强大的耐力。最堑丕垩蕉早去弹奏。

      第3l和32奏鸣曲,也属此曲集中最优秀者之列。在规模上,则比起“热情”奏鸣曲时期有所收缩。第31首内容很丰富,第一乐章相当平和,第二乐章则有点怒气冲冲,第三乐章中有一段写明了的宣叙调,并写了不少细致的速度变化,像贝多芬茫然而痛苦的独白。第四乐章是昂首阔步的赋格,在磅礴气势中结束。


      第32奏鸣曲只有两个乐章。第一乐章像残酷的斗争,贝多芬又恢复到了早年的血气方刚(也许这乐章的稿子乃以前所写)。第二乐章变奏曲,表现的是甘美的和平,远离尘世的上界景象。贝多芬已快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历程,荣耀、欢乐、苦难和孤寂,都将成为过去。音乐在潮水似的高涨之后,渐渐平息下来,还听得见最后几个强音,好像贝多芬又在攥紧了他的拳头,然后音乐悄然而止。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商务合作联系 :QQ2320194276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留言本  
版权所有:琴趣乐屋     技术支持:网站管理      ICP备案编号: 湘ICP备2021007879号-1
友情链接: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