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出色的羽管键琴演奏家,仅限于此。他的右手极其灵活,三度乐句拿手。除此之外,他没有任何的艺术品位和音乐感觉,他只是一个匠才。”克列门蒂的竞争对手莫扎特曾这样评论他。
这一年,我们为音乐天才莫扎特而庆祝,同样,也应该将我们的尊敬献给他的杰出对手,这才公平。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克列门蒂的墓碑上刻着“钢琴之父”,但令人遗憾的是,从他死后,克列门蒂就一直被人们所轻视。约瑟夫二世(Emperor Joseph 2nd)在1781年安排了两位大师的公开竞赛,之后,莫扎特谦卑地辞职,众所周知。尽管胜利悬而未决,但无疑两个人的音乐风格处理截然不同,较之克列门蒂的炫技,显然莫扎特更富有诗的感觉。有趣的是,莫扎特后来借用了克列门蒂《降B大调奏鸣曲》(Op.47, No.2)开始的主题,用作《魔笛》序曲的赋格主题,克列门蒂晚年完全不再提及莫扎特这个名字,但是1781年两人“声名狼藉的碰撞”(通常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次钢琴比赛!)彻底影响了克列门蒂钢琴演奏的方式,此后的创作和演奏都更加流畅如歌、诗般抒情。
从纯粹的技术角度看,克列门蒂对于今天的钢琴演奏是极其重要的,其原因不仅在于其二重奏,特别是奏鸣曲的巨大教育价值(仍然是初学者重要的“奶油和面包”),而且还在于其两部非凡的钢琴教学著作—— 《钢琴演奏艺术介绍》(Introduction to the Art of Playing the Pianoforte)和《名手之道》(Gradus ad Pamassum)(1817至1827年)。然而,克列门蒂创作的最伟大的作品是他的64首钢琴奏鸣曲。我们发现其奏鸣曲是为钢琴而作,而并非是为键盘乐器而作,这毫无疑问。作品运用了大量咄咄逼人的快速八度《C大调奏鸣曲》 (Op.2,No.1),显然是贝多芬《C大调钢琴奏鸣曲》(Op.2,No.3)的先驱,双三度、双六度、回转技巧的挑战《A大调奏鸣曲》(Op.2,No.2)末乐章,不言而喻,还有大量的琶音乐句《降B大调奏鸣曲》 (Op.2,No.3,第一乐章)。他将最初的钢琴演奏提升到了新的层次,就此而言,其作品是大胆创新的。很遗憾,早期奏鸣曲的音乐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克列门蒂著名的奏鸣曲《C大调奏鸣曲》 (Op.7,No.2)第二乐章是个例外(该作品偏离传统,两个对比乐章相互融合:一个是主调上的,惆怅的小行板;另一个则是c小调上八度音迸发的、激愤的急板)。乐章整体上预示了贝多芬的《F大调奏鸣曲》(Op.54)。克列门蒂作品的另一亮点是奏鸣曲(Op.9,No.1)中优美的慢板(令人难忘的、歌剧般的嘹亮声音和不少于两页的、朗诵式的音乐)。
如果人们按创作的年代来演奏克列门蒂的所有作品,那么就会感受到克列门蒂对音乐形象的觉醒,就音乐的诗意和旋律的可记性而言,仿佛年代逐渐充实了他的技艺。一直以来,克列门蒂的作品值得赞扬的、可贵的一点是:钢琴家的大手演奏他的作品比演奏莫扎特的作品会感觉更加舒服。除了大量的八度经过句,克列门蒂音乐作品的织体通常都是三个声部,其低音会用八度和明亮的持续音来填充。克列门蒂常常喜欢在创作中探索键盘中最高音、最低音同时使用的效果(与贝多芬的特点相联系),而且在像《降E大调奏鸣曲》 (Op.12,No.46)的6至8 小节这样的早期作品中就可以轻易听到。另一明显的风格印记是鲜明地使用半音—— 特别是在小调作品中。这里,克列门蒂大胆的和声革命与肖邦相似,且似乎已经在键盘上发展出自然的手指模式。作为一名即兴演奏家,克列门蒂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一直受到赞扬,这方面值得人们记住。像作曲家、钢琴家莫舍列斯这样的权威证明了克列门蒂在这一领域中的杰出贡献,在其奏鸣曲的很多乐章中,许多幻想的,甚至是任意的音乐片段和装饰在即兴演奏中同样可以听到。克列门蒂奏鸣曲的很多乐章都能给现代的听众带来惊讶:看一下暗淡、蕴含胁迫感的《f小调奏鸣曲》(Op.44 No.3),其缓慢的广板乐章中充斥着独特的三全音,而在末乐章的回旋主题上则蕴涵着很多减五度。
弗拉基米尔 · 霍洛维兹可能是现代最著名的克列门蒂奏鸣曲的研究者,他潜心录制了整张克列门蒂奏鸣曲的唱片,并评论《升f小调奏鸣曲》(Op.26 No.2)末乐章为“18世纪创作的最好的乐章之一”。实际上,整部《升f小调奏鸣曲》都是动人的,其慢板乐章呈现出新巴罗克管弦乐的音乐色彩,而乐曲充斥着自由的对比、平行十度的经过句、萦绕反复的切分、即兴性质的间奏,以及第一乐章中的双手交叉乐段,这些自不必多说。
这些特点在后来不同风格的作品中都可以听到,尽管本文的篇幅限制了细节的探究,但是前面提到过的《降B大调奏鸣曲》(Op.47,No.2)作为克列门蒂最著名的有争议的作品应该被提到,而第六十四首《G大调奏鸣曲》作为克列门蒂作品中最伟大的一部也要提及。作品副题为“被遗弃的狄朵:悲剧场景”(Op.50,No.3) ——这一“最后的思考”,达到了至少和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相同的高度。甚至是今天,其和声的大胆也会不在经意间激起震荡波浪,带来弗朗克使用减七度和声和大量增音程的惊人的前回声效果。而在一部作品中不断地运用这样的精湛技艺,似乎应该完全属于古典主义时期杰苏阿尔多的创作。动感、狂野的情感变化、音区的鲜明对比、长踏板的运用、对位英雄般的风格、朗诵式的热烈情感表达,以及不知疲惫的强音使得其成为钢琴曲库中最出色的奏鸣曲之一,而忽略它,则是特别不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