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趣乐屋成就明日之星

巴黎公社时期音乐

发表时间:2025/04/20 00:08:12  浏览次数:1634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指19世纪70、80年代巴黎公社革命及其失败后这一历史时期的革命歌曲。法国巴黎公社革命爆发于1871年3月18日。3月28日公社宣告成立。5月28日,公社社员的最后一座街垒被攻占,巴黎公社遭到镇压。巴黎公社虽然只存在了72天,但是它震撼了世界,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并在斗争中创造了巴黎公社的革命音乐。


         巴黎公社革命准备阶段的歌曲 这一阶段,从普法战争爆发(1870年  7月),直到公社起义。当时有许多歌曲在法国人民中流传。例如,揭露国防政府卖国投敌的《为了一块牛排出卖巴黎》(埃米尔·德勒填词,采用歌曲《你还记得吗?》的曲调),尖锐讽刺臭名昭著的“特罗胥计划”的《我有我的计划,大人阁下》(杜朗填词,采用安托宁·路易的歌曲《抱头鼠窜的陛下》的曲调)。1871年  1月法国国防政府和普鲁士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停战协定”,人们唱起了《停战,见鬼去吧!》,表达了巴黎人民反对投降,坚决抵抗的决心。当法国政府将阿尔萨斯和洛林二省拱手送给普鲁士后,产生了歌曲《阿尔萨斯和洛林》,唱出了人民的愤怒和收复祖国领土的强烈愿望。还有一些歌曲直接号召人民奋起斗争,推翻反动卖国政府,建立公社。埃米尔·德勒填词的《波诺姆之歌》(采用同名歌曲曲调),号召人们觉醒奋起,去迎接公社的诞生。工人诗人E.鲍狄埃在《一八七○年十月三十一日》一歌中,发出了建立公社的号召。这些雄壮的歌曲,成为巴黎公社革命的序曲。


         公社72天的音乐活动 公社起义以后,巴黎城中到处都响彻着战斗的歌声和乐声。在广场的群众集会上,国民自卫军的军乐队奏起了《马赛曲》、《出征歌》等乐曲,群众高唱革命歌曲,配合着口号声、礼炮声,充分显示了群情振奋的革命气氛。在革命俱乐部里,在街垒中,公社社员和国民自卫军战士将大家熟悉的曲调填上新词,并印成歌片或传单,分送到公社战士的手里,或张贴在街头,这些歌曲就在群众中传唱开了。如拉叔赛填词的《让我们象兄弟般团结起来!》(曲调为《战斗的法兰西》),就产生在这一时期。这首歌曲是题献给“第一国际”的,它表达了公社战士“不胜利,毋宁死”的斗争精神。


        巴黎公社的72天中,虽然面临着十分复杂和严峻的形势,公社仍以巨大的努力来组织群众的音乐生活,组织音乐家为群众演出。4月18日,成立了“艺术家协会”,团结了音乐家、戏剧家、天文学家等共1500多人。音乐家开始举办为伤员和烈属募捐的音乐会,还着手国家歌剧院恢复演出的工作。在公社的组织下,5月在土伊勒里宫里连续举办了数场大音乐会,在王宫的3个大厅内,3个乐队同时演奏。原法兰西喜剧院的著名女歌唱家阿加尔和咖啡馆女歌手鲍尔达等应邀参加演唱,受到热烈的欢迎。从5月中旬开始,公社还组织国民自卫军各营的军乐队每天轮流到土伊勒里宫的花园里进行演奏,以鼓舞人民的战斗精神。


          在巴黎公社革命运动的影响下,许多音乐家(包括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等)积极参加公社的音乐活动。如音乐理论家、作曲家F.S.达尼埃尔曾被巴黎公社任命为巴黎音乐院院长,负责重建巴黎音乐院。当5月下旬敌人攻入巴黎后,达尼埃尔参加了保卫公社的街垒战,最后英勇牺牲于街头。


          公社失败后的歌声 巴黎公社被镇压以后,公社的革命歌声却并未终止,公社的幸存者和法国人民继续创作了许多歌曲,来歌颂公社的业绩,这些歌曲在19世纪70~80年代的法国工人运动中广泛传唱。

          社失败后不久,就产生了一些揭露反动派血腥屠杀群众的歌曲。如公社委员让-巴蒂斯特·克莱芒填词的《流血周》(采用杜邦的《农民之歌》曲调),悲愤地控诉了凡尔赛分子对公社社员的残酷镇压。他在《队长狂叫:“上墙根去!”》一歌中,具体描绘了刽子手枪杀人民的暴行。由克莱芒作词,安东尼·雷纳尔作曲的《樱桃时节》,将巴黎公社比作美好的“樱桃红艳的季节”,是一首怀念公社的抒情歌曲。1871年10月由艾玛努埃尔·特劳尔姆填词的歌曲《国际之歌》(又名《伟大的国际》,采用《波兰的灵魂》的曲调)则坚定地唱出无产阶级的斗争必将得到胜利,美好的日子必定到来的信念和决心。巴黎公社以后的著名工人歌谣作家茹尔·朱依创作的歌曲《公社英烈墓》(采用多利阿的《白杨之歌》的曲调)表达了人民对公社先烈的崇敬与悼念。

鲍狄埃在公社失败后继续写了大量以公社为主题的诗歌,如《国际歌》(1871)、《公社战斗的历程》(约1880,曲调选自舞剧选曲)、《公社没有死亡》(1886,曲调采用《别难过,尼古拉!》)、《纪念一八七一年三月十八日》(1887)等。鲍狄埃写的歌词《国际歌》、《前进,工人阶级!》、《起义者》,后来由法国工人作曲家P.狄盖特谱曲,在法国和欧洲工人运动中起过巨大的作用。


          鲍狄埃、狄盖特合作的《国际歌》,是巴黎公社时期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歌曲。《国际歌》这首诗产生于巴黎公社刚失败的时候,它的正式发表,却是在1887年出版的鲍狄埃的《革命歌集》中,1888年  6月,里尔市的工人作曲家狄盖特为它谱了曲。《国际歌》开始在里尔市和法国北部工业区流传,后来流传到欧、美各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先后被译成西班牙文、挪威文、德文、英文、意大利文、俄文,20年代初期,《国际歌》被译成中文,开始在中国革命群众中流传。
         
法国大革命时期音乐
 
          指1789~1794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音乐。它标志着被封建统治阶级所垄断的音乐艺术冲出了宫廷与教堂,与广大人民相结合;革命的音乐家与人民拿起音乐这一文化武器,作为争取解放、创造新生活的斗争工具。它以其革命的激情,高昂的音调,战斗的节奏和广泛的群众性为特征,在音乐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1789年的法国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使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其中包括音乐领域都发生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深刻影响了19世纪欧洲音乐艺术的发展。革命中的资产阶级对艺术与政治、艺术与现实斗争间的关系,对音乐的社会功能等问题的观点十分激进。革命家罗伯斯庇尔认为:舞台上应该只表现炽烈的爱国主义和热爱祖国、自由、平等的典范人物。他指出:音乐是一种受政府监督的公民行为,它在集会场所、普通人中间都有自己的地位,而在战场上更是如此。革命家米拉波也曾赞叹:快乐的歌唱及人民的音乐会,在争取自由的运动中能唤起多大的鼓舞力量!在大革命的整个过程中,群众性的音乐生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并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被贵族、教士垄断的音乐艺术冲出了宫廷和教堂,走向街头、广场、军营、俱乐部。当时盛行的各种节日庆典,英雄烈士的葬礼仪式,军队的出征和凯旋等群众集会的场合,群众性的歌舞,专业合唱队、乐队的演唱、演奏是绝不可少的。特别是歌曲成了各阶级、各政治派别进行斗争的工具,哪里有聚集的人群,那里就有歌声。


           革命群众歌曲的产生和流传 从1789年革命爆发到1793年雅各宾专政的革命高潮时期,产生了3000多首歌曲。1794年“热月政变”后,随着群众权利的逐渐丧失,群众歌曲及群众所能参与的音乐活动逐渐减少。这些歌曲的内容非常丰富,几乎所有大革命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在歌曲里都有反映。不同阶层的法国人民、不同阶级的思想感情、政治倾向、理想和信念,都在歌曲中表达出来。绝大多数的歌曲是群众自己的创作,作者中有热情的爱国者、革命者,他们在作品上常常标以“爱国者”、“自由共和国公民”、“徒工”、“警卫”、“鞋匠”的署名。流行小调、民歌、舞曲、群众喜爱的歌剧咏叹调,甚至教堂的赞美诗,都被拿来填词。新的歌曲一经产生,立即被遍布巴黎的歌手们传播开去。新政权也十分重视歌曲的作用。国民议会定期出版歌集,并在政府公告、传单、报刊、日历以至家庭用品上登载歌曲。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以下几首:
《就这么办》(一译《一切都会好》),是革命初期最流行的歌曲。它记述了胜利的巴黎人民自己动手、冒雨修建节日广场的真实情景,抒发了出自内心的欢悦和对未来的信心。用的是舞曲《民族钟鸣》添上“把贵族吊在灯柱上!”“把贵族统统吊死!”等一些词句,这些都是当时群众的口头禅。这首大胆豪放的歌曲,以其军鼓般的节奏和回旋曲形式,充分表达出法国人民对封建制度的切齿痛恨和取得革命胜利后的喜悦心情。


        《卡马尼奥拉》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歌曲之一。曲名来自意大利的一个地名。1792年,已经丧失政权的路易王室企图外逃组织反扑,此歌产生于这个阴谋败露之后。它反映了被激怒的人民绝不再宽恕敌人的决心,歌词中充满对路易十六及王后和保皇派的辛辣嘲讽。这首欢快、流畅的民间舞曲,具有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


         《马赛曲》创作于1792年  4月。面对欧洲封建势力的武装干涉,法国人民处在奋起反抗的热潮中。斯特拉斯堡驻军军官C.-J.鲁热·德利尔创作了这首战歌,原名《莱茵河驻军战歌》。英勇的马赛志愿军团高唱它奔赴巴黎,因此而得名,并传遍全国。战歌以它威武雄壮、激昂慷慨的音调和大小调式的对比转换,表现了在民族危亡的严峻时刻法兰西儿女奔赴战场为祖国而战的大无畏精神。同年它被革命政府宣布为共和国之歌,1795年正式被定为法国国歌。


专业音乐家的创作


         法国大革命也给专业作曲家带来新的创作天地,他们不再是贵族的屈辱奴仆,而是共和国的平等公民。当时的音乐家有革命前已著名的F.-J.戈塞克、A.-E.-M.格雷特里,他们的学生、后辈J.-F.勒絮尔、C.-S.卡泰尔、E.-N.梅于尔及L.凯鲁比尼等。音乐家们各自的政治观点及与政府的关系并不相同,但都积极地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接受政府的委托,创作各种乐曲,在巴黎各区教唱、指挥或参加群众性合唱及乐队的演出,培养战争时期的音乐人才等等。他们的音乐活动获得了人民的尊敬和政府授予的荣誉。


          专业作曲家们为了更好地为现实服务,努力探索新的体裁与表现手法。适应露天广场、群众性集会的大型声乐、器乐作品,如颂歌、进行曲、交响曲、军乐合奏曲等大量产生。这些作品普遍具有一种新的音乐风格:号召性、雄辩演说式的音调,鲜明的、进行曲式的节奏,简练的和声,扩大了的合唱或乐队的配置等等。由这些因素所汇成的宏大的音响,体现出革命时期所特有的严峻激昂、慷慨雄壮的气质。代表性的作品有:戈塞克的《七月十四日之歌》、合唱《人民,觉醒吧!》、颂歌《人类的最高主宰颂》、乐队合奏曲《哀悼进行曲》;梅于尔的《出征歌》、《凯旋──和平赞》、《共和国的赞美诗》;达列拉克的《大炮之歌》;勒絮尔的颂歌《法兰西共和国凯旋颂》、《热月九日颂》;卡泰尔的《军队交响曲》、《军队进行曲》;凯鲁比尼的《友谊颂》等。其中,戈塞克的《哀悼进行曲》以其新颖大胆的音响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他在配器中加添了单簧管、蛇形大号(弯管)、长号,通过乐队音区音色的尖锐对比,近乎夸张的休止符的运用,沉重的鼓声,颤抖的锣声,造成强烈的、滞重哀悼的气氛。这种“葬礼进行曲”的形式,直接影响了L.van贝多芬、H.柏辽兹的创作。梅于尔的《出征歌》,享有“第二马赛曲”之称,是专业作曲家的创作歌曲中最为成功的一首,在群众中广为流行。
        
歌剧创作的新倾向
 
         革命政权下令解散一直受到封建王室庇护的意大利歌剧院,禁演一切表现王室贵族的剧目,作曲家纷纷创作现实题材的音乐戏剧。戈塞克的《献给自由神》、《共和国的胜利》,格雷特里的《共和国的女代表》等,都是根据某一重大政治事件所写的具有鼓动宣传性的时事剧。剧情并不复杂,舞台上主要表现一种炽热的时代气氛和人民群众欢庆胜利的歌舞场面。音乐多用合唱,并穿插流行的革命歌曲,舞蹈音乐占较大比重。此外,以古喻今的历史题材的歌剧如格雷特里的《威廉·退尔》,梅于尔的《约瑟》以及后来被称为“拯救歌剧”的严肃歌剧也很盛行。拯救歌剧的情节多半是:为自由而斗争的勇士,因反对暴君遭到关押,当生命受到威胁的关键时刻,意外地得到朋友、爱人或正义力量的解救。贝尔东于1790年根据真实事件写的《修道院里的暴行》,是这类歌剧的第  1部作品。勒絮尔的《山洞》、凯鲁比尼的《洛多依斯卡》、《两天》等都是这类歌剧中影响较大的作品。凯鲁比尼是革命时期成就最大的一位作曲家,特别是他的歌剧创作。最著名的《美狄亚》取材于希腊神话,歌剧中复仇女神美狄亚的形象,在道德及哲理上都与大革命的观念有着内在联系。拯救歌剧继承了经过格鲁克改革的意大利正歌剧的传统,并吸收了法国喜歌剧的特点,形成一种综合性的音乐风格:充满激情的悲剧性的大型咏叹调和轻松的风俗性歌谣兼而有之,音乐中富于动力性的发展,紧张、阴森环境气氛的渲染,恐怖与欢乐两种对立情绪的突然转换等,都为后来的法国大歌剧的产生做了准备。


          在法国大革命疾风暴雨中产生的音乐创作,绝大多数没有成为音乐艺术中的精品,但在欧洲音乐史中,却产生了深刻影响。革命时期所呈现的音乐状况,群众在音乐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作曲家为表现自己所追求的理想而在形式上进行的大胆探索,这些涉及艺术与生活真谛的现象,启迪了后人,促进19世纪音乐艺术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


俄国革命歌曲
 
         近代俄国革命运动经历了  3个主要历史时期:1825~1861年为贵族或十二月党人革命时期;1861~1895年为平民知识分子或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95~1917年为无产阶级革命时期。俄国革命歌曲的诞生和发展与这3个历史时期紧密相关,其第3时期是继巴黎公社革命歌曲之后,世界无产阶级音乐史上的又一光辉篇章,它对世界各国的革命音乐产生了巨大影响。下面,按上述3个历史时期分述于后。


          贵族革命时期的歌曲 19世纪上半叶的俄国属君主政体的农奴制国家,随着国内资本主义因素的滋长和欧洲革命民主运动,尤其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俄国贵族阶层中的一些先进分子开始觉醒。他们建立秘密团体,传播进步思想,并于1825年12月在圣彼得堡发动了武装起义,力图推翻沙皇统治和农奴制,建立共和国。起义虽然惨遭失败,但却换来了一代人的觉醒,推动了以后的革命发展。十二月党人在其革命活动中,把歌曲作为武器,发挥歌曲的宣传鼓动作用。他们的歌曲均用民歌或城市流行曲调重新填词构成。歌曲充满了对沙皇暴政和农奴制压迫的强烈憎恨,表达了他们誓为革命献身的决心。这些具有鲜明政治倾向的歌曲,由于遭到沙皇政府的查禁和销毁,留传下来的仅有十来首,其中著名的有:《我们的祖国在受难》(П.卡切宁词)、《在祖国我也感到憎恶》、《铁匠》(以上均由K.雷利耶夫和A.别斯图热夫合作填词)、《我们的沙皇是俄罗斯的德国人》(K.雷列耶夫词)、《童话》(普希金词)、《不是风在潮湿的松林中喧哗》(M.别斯图热夫-留明词)等。十二月党人的歌曲仅在狭小的范围内传唱,在群众中影响甚微,这与他们的队伍不大,活动又处在秘密状态下有关。但是,这些歌曲是珍贵的历史文献,对后人具有教育作用。


        平民知识分子革命时期的歌曲 19世纪下半叶,俄国的政治与经济生活开始剧烈震荡。1861年沙皇被迫宣布废除农奴制后,广大农民虽获得了人身自由,但却身受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和盘剥,农民的不满和“骚动”布满全国,俄国平民知识阶层的先进分子深切同情农民的处境。50年代以来,以车尔尼雪夫斯基为首的革命民主主义者站在农民一边,号召农民以暴力推翻沙皇政权。60年代出现了小资产阶级的民粹派,实行“到民间去”的主张,力图掀起农民反对沙皇政权的斗争。这些平民知识分子继承了十二月党人的革命传统,也把歌曲作为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主张的工具。他们也是采用现成的曲调重新填词,鼓动农民起来斗争。具有代表性的歌曲有:对旧制度满怀憎恨,深信自由将赢得胜利的进行曲《我和你是精神上的兄弟》(普列谢夫词);表现民意党人奋不顾身、誓死如归的《勇敢些,朋友们,不要泄气》(米海伊洛夫词);充满革命豪情、对沙皇专制猛烈抨击的《俄罗斯马赛曲》(拉甫罗夫词);缅怀农民起义领袖的抒情史诗性歌曲《斯捷潘·拉辛的悬崖》(纳甫罗茨基词);表现被流放服苦役的政治犯渴望自由的《囚徒》(奥加辽夫词)和《听吧》(戈尔茨-米勒词);反映社会低层劳苦大众顽强斗争精神的纤夫号子《木棒》(米海伊洛夫词);悼念革命志士,充满悲愤情绪的葬礼进行曲《受尽奴役的折磨》(拉甫罗夫词)和《你们牺牲了》(阿尔汉格尔斯基词)等。平民知识分子的歌曲与十二月党人的歌曲相比较,思想锋芒更尖锐,体裁形式更多样。同时,由于他们人数较多,活动范围较广,这些歌曲在群众中有较大的影响。


         无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歌曲 19世纪末20世纪初,沙皇俄国发展成一个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成为世界帝国主义矛盾的焦点和薄弱环节。俄国无产阶级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在短暂的十几年内,彻底推翻了沙皇政权和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随即又领导苏维埃人民粉碎了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捍卫了十月革命的胜利成果。这一时期的无产阶级革命歌曲按其产生的不同年代和不同的社会功能,分为两大类:十月革命前为夺取革命胜利作舆论准备的歌曲;革命后为保卫和建设苏维埃政权服务的歌曲。


         十月革命前的歌曲 这一时期的革命歌曲,大致有3  种:①对十二月党人和平民知识分子的歌曲加以批判地继承。如《俄罗斯马赛曲》、《木棒》、《受尽奴役的折磨》等,删去了与无产阶级格格不入的内容,改填新词,变成为无产阶级所用的歌曲。②采用来自国外的革命歌曲,特别是巴黎公社的革命歌曲。如著名的《国际歌》,于1902年经过俄国革命诗人、老布尔什维克А.科茨的译词(选用了6段原诗中的1、2、6段),加上群众演唱的再创造以及专业音乐家的改编整理(改动个别音符,配上和声),使其内容更集中,气势更宏伟,更便于传唱。如波兰革命歌曲《华沙曲》(曾译《华沙工人歌》或《华沙革命歌》)是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家Г.克尔日让诺夫斯基,于1897年在莫斯科布丁卡监狱中,从波兰革命者那里听来的,经过他的创造性译配后,由同狱的难友们传唱开来。《红旗》这首歌的最早来源,可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的瑞士歌曲《武装起来吧,瑞士的儿子们》。到了19世纪70年代中期,巴黎公社的参加者Б.勃鲁斯和A.勒洛阿分别填了法文词,并以《红旗》为歌名在法国流传。70年代末,由波兰诗人契尔文斯基配上波兰文词在波兰传唱。20世纪初,这首歌由波兰传入俄国,分别由阿基莫夫和克尔日让诺夫斯基配上俄文词在俄国广泛传播。随着俄国1905年革命的影响,此歌又传到了德国,由德国女革命家R.卢森堡译成德文在德国流传。③新创作的无产阶级的革命歌曲。其中出现最早又最具有俄国民族特点的歌曲是《同志们,勇敢地前进!》,它产生于1896~1897年间,作者是俄国革命诗人Л.П.拉金(1860~1900)。他当时正被囚禁在塔干监狱的单人牢房里。他用了一首原名叫《岁月缓慢流逝》的大学生圆舞曲,配上自己创作的词,并创造性地将三拍子的圆舞曲改成四拍子的战斗进行曲。这首歌不仅传遍了俄罗斯大地,并被译成各国文字或另填新词,成为鼓舞各国无产者和劳苦大众争取自由解放的战歌。这首歌在中国也被广泛传唱,歌词译自德文,歌名为《光明赞》。《我们是铁匠》一歌的词作者是工人诗人F.什库辽夫。他于1905年革命时参加过莫斯科的街垒战斗,由于受到革命斗争的激励,当即写出了歌词。1912年布尔什维克报刊《涅瓦之星》第8期刊登出歌词,不久被配上了曲(来源不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岁月里,这首歌成为工人、士兵,尤其是青年广为传唱的歌曲。后来也传到国外成为德、波等国的革命歌曲。


        十月革命后的歌曲 革命成功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处在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的包围之中。在这严峻的岁月里,产生了大量新的革命歌曲。


         动员群众参军,保卫红色政权,是这个时期歌曲的突出主题。诗人Д.别德内依遵照列宁指示而作词、由Д.С.瓦西里耶夫-布格莱根据乌克兰民间婚礼诙谐歌曲的《送行》,以问答式的民间对句歌体裁,生动地再现了农民群众踊跃参军的热烈情景。《我们勇敢地去作战》的曲调来源于旧俄城市浪漫曲《白槐》。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演变成士兵歌曲《你听吧,老爷》。革命者填以新词(作者不详)改变了原曲的情调,使它成为一首独特的三拍子进行曲,鲜明地表达了工人们誓死保卫苏维埃政权的决心。

          直接反映军队战斗生活的红军歌曲,占有最大的比重。这些歌曲记录了红军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表达了战士们鲜明的阶级爱憎。歌曲的旋律和节奏有一股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趋向。如产生于1919~1920年间的歌曲《红军最强大》,反映了红军在俄国南方粉碎弗兰格尔白匪军的斗争。在这首战斗进行曲里,强烈多变的节奏与俄罗斯民歌大小调式交替的旋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这首歌的特性。它不仅为红军战士所喜爱,后来也传到波兰、奥地利等国,填上新词,成为这些国家的革命歌曲。其他广为流传的红军歌曲还有:《我们是红色的战士》、《嘿,沿着大路》等。


         在红军歌曲中还有一些歌颂军事将领和人民英雄的歌曲,如《英雄夏伯阳走遍乌拉尔》这首歌,是夏伯阳部队第25师的战士们集体创作的。歌词中引用了夏伯阳在战场上经常激励战士们的召唤:“前进,同志们,绝不能后退”,生动地再现了当时作战的情景。《布琼尼进行曲》是少有的由专业作者创作而被广为传唱的红军歌曲。它产生于1920年顿河罗斯托夫前线。词作者是A.德阿克季尔,曲作者是Д.Я.波克拉斯,他们二人当时正在第一骑兵军中服役。这首歌充满了无比自豪的气概,颂扬了布琼尼和伏罗希洛夫领导的第一骑兵军的辉煌战绩和所向无敌的战斗精神。


          这一时期还流传着许多反映敌后斗争的游击队歌曲。其中最著名的是《跨过山谷,越过丘陵》(又名《远东游击队歌》)。它是为悼念被敌人烧死在火车炉里的苏联远东游击队领导人谢尔盖·拉佐而写的。词作者帕尔费诺夫是部队的政工人员。歌词配上了俄罗斯民歌风格的旋律和进行曲的节奏,形象地描绘了游击队跋山涉水、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的情景。类似的歌曲还有:《沿着西伯利亚大森林》、《海鸥,别在海上飞翔》等。


          在人民浴血奋战的艰苦岁月里,还出现了一些讽刺幽默的歌曲,其中多采用俄罗斯民间对句歌的形式,揭露外国干涉军和白匪军的种种丑态,嘲笑他们的愚蠢和笨拙,显示了人民群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如著名的《小苹果》等。此外,青年歌曲中的《青年近卫军》是最有代表性的歌曲之一。它的曲调来源于18世纪流传的一首德国民歌,在欧洲一些国家的政治斗争中,曾多次填过不同的词,广为传唱。苏联诗人别兹缅斯基填词的这首歌,充分表现了苏维埃儿女为祖国献身的决心。《我们的火车头》是基辅铁路总厂青年工人们于1921年传唱出来的歌曲。它热情地描述了青年工人的沸腾的生活,表达了他们为共产主义而忘我劳动的豪迈气魄。《在河对岸的远方》是一首悲壮的抒情叙事歌,词作者是一名共青团员战士,曲调来自一首西伯利亚苦役犯歌曲。这首歌以浪漫主义的笔调,叙述了一名青年骑兵战士牺牲在战场上,表达了人民对革命烈士的深切怀念和崇敬的心情。


          十月革命前后的两类歌曲各有其特点。革命前的歌曲是在黑暗势力的迫害下诞生和传唱的,音乐的基调是悲愤的,感情是压抑的;革命后的歌曲的基调是欢乐的,扬眉吐气的,热情奔放的。虽然两类歌曲在感情色彩上有上述区别,但是,无产阶级彻底革命和顽强战斗的精神是其共有的特征。它对世界各国革命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俄国革命歌曲的优良传统在后来的苏联音乐中得到继承和发扬。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商务合作联系 :QQ2320194276      关于我们       留言本  
版权所有:琴趣乐屋     技术支持:网站管理      ICP备案编号: 湘ICP备2021007879号-1
友情链接: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