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娟娟
【摘要】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生活,形成了多样性的文化形态和别具一格的西部民族文化。本文通过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音乐元素为题材创作的钢琴作品进行归纳、整理并从创作的方式方法上来分析、研究,再次证明了艺术作品的创作必须立足本民族,依托本民族丰富的文化资源,才能与世界对话。对西部少数民族音乐题材作品初探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钢琴艺术的从业者再次认知少数民族题材是“中国钢琴学派”最为重要的文化构成因素。在中国钢琴作品创作中,势必要将本民族原有的优势发扬光大,从而才能实现真正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西部少数民族;文化;音乐;钢琴
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汇萃之地,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且具有特定的地域性民族文化标识,既传承了中华传统汉文化的艺术形式,又表现出了极强的自我文化意识和艺术形态,创造并形成了包括民族语言、宗教信仰、自然崇拜、神话传说、音乐舞蹈、民间故事等民族文化的精髓,既有藏族的格萨尔, 蒙古族的江格尔, 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 维吾尔族的福乐智慧, 傣族的召树屯等历史活形态的史诗;也有闪烁着智慧之光的东巴文化、毕摩文化、吐蕃文化、西夏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在众多的民族文化中,音乐无疑是最佳的民族文化传承和交流方式之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文化大多为“歌、舞、乐”一体,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积淀和反映,它植根于传统的民族文化土壤中,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体现着本民族独特的地域、习俗、信仰等色彩,为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提供了最大最多的素材。如:藏戏、纳西古乐、“花儿与少年”、口弦、阿西跳月、孔雀舞、芦笙舞、安昭舞等这些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少数民族音乐舞蹈元素对我国钢琴作品的创作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汲取民族音乐文化养分,在改编中追寻民族气质
钢琴自十九世纪末进入中国以来,逐渐融入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学思想,我国悠久而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使得作曲家们,将大量地民族音乐元素运用到钢琴音乐的创作中,逐步形成了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五彩缤纷的民族音乐为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提供了独特的民族性题材。
民歌是西部各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生活风情的真实反映,其旋律优美、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成为中国钢琴作曲家们最喜爱的音乐素材之一,他们采用“直接”或“嫁接”少数民族民歌主题的方法,用西方作曲技法中“钢琴化”的处理,描绘了反映少数民族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如:1947年桑桐先生以青海的哈萨克族民歌音调为核心,采用自由的十二音和声写作的无调性和声与有调性旋律相结合的钢琴曲《在那遥远的地方》以及根据内蒙古民歌改编创作的钢琴小品《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丁善德先生于1948年以四川藏族旋子舞的曲调为题材,用对位技术处理民族音调和采用中国民歌主题创作了《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以及他根据新疆民歌创作的《第一新疆舞曲》;于京军的《塔吉克民歌主题小品四首》;郭志鴻的《伊利民歌两首》(包括《奥尔顿江》、《黑眼睛的姑娘》);陆华柏在1952 年以蒙古族民歌为基调创作而成的两首钢琴小品《桃花心树》、《小黄鹂鸟》(选自《中国民歌钢琴小曲集》),黎英海编著的《中国民歌钢琴小曲50 首》中,《小情人》、《嘎达梅林》、《思乡》、《舞曲》等四首作品也是以蒙古族民歌为基调的钢琴曲,陈明志编写的《复调小曲集》中的以蒙古族民歌为主题的复调钢琴小曲《草原牧歌》,蒙古族作曲家李世相编著的《蒙古族风格少年钢琴组曲集》中多数钢琴曲的主题来自于蒙古族民歌,其中有鄂尔多斯地区的《酒歌》、《甘地树》等民歌,也有科尔沁地区的“诺恩吉雅”和“乌尤黛”等民歌;四川籍作曲家黄虎威先生1958年创作的钢琴组曲《巴蜀之画》中《空谷回声》一曲中采用了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的茂县藏族民歌《山上的积雪,好似一朵花》的旋律,运用了钢琴的力度对比,以及曲中平行三和弦的魅力色彩,在不同的音响层面上表现了藏族地区大自然造物的情趣和作曲家对巴山蜀水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家乡人民的热爱;1979 年刘敦南以流行于贵州台江、剑河、凯里一带苗族飞歌的风格为依据创作的钢琴协奏曲《山林》;1992年朱践耳先生由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五首民歌改编的钢琴组曲《南国印像》;根据西藏民歌改编的钢琴曲《唉马林几》。
除此以外,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都有能歌善舞的美名,在生活中已经形成独特的歌舞习俗,积累了丰富的歌舞形式,因此,舞曲题材的运用在我国钢琴作品中也是比较常见的。例如:冼星海的《哈萨克舞曲三首》展示了哈萨克族歌舞音乐的独特风采;黄虎威钢琴组曲《巴蜀之画》中的《旋子舞》、《阿坝夜会》展现了藏区节日热闹的舞蹈场面,似乎让我们看到了藏族小伙子矫健的舞步和姑娘们优美的身姿;2009 年潮鲁创作的《儿童钢琴曲集——安代》中的21首作品都是以蒙古族民间歌舞曲调“安代”为主题材料创作而成的钢琴曲;夏良钢琴组曲《版纳风情》之《水之舞》展现了傣族泼水节的舞蹈场景;喜用新疆歌舞音乐元素的作曲家储望华的《新疆随想曲》和石夫的《喀什噶尔舞曲》、《塔吉克鼓舞》《鹰笛之舞》《纱巾舞曲》《欢乐的场面》中包含了大量的新疆少数民族歌舞场景。陆华柏作曲的显示壮族人民击鼓舞蹈场面的《东兰铜鼓舞》;陈始的《多耶》反映了侗族人虔诚的踏节而歌。这些钢琴曲都是作曲家充分挖掘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特质,并用中国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从另外一个角度阐释钢琴音乐所得成果。
二、创造性的使用西部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的元素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可分为:五声性调式体系、大小调体系、中立调式三大体系,其中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音乐属于五声性调式体系。当然,同一体系的各少数民族音乐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诸多差异,但是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奇特的音调,绚丽的民族色彩一直是钢琴作曲家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创作源泉。在提取少数民族音乐素材进行钢琴音乐创作的过程中,不完全沿用少数民族民歌曲调,而是从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旋律、织体、和声、调式、调性、节奏等元素中提取个性显明、富于特性的素材,依据作曲家的构思和审美情趣进行全新的再创造。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早期作品有:桑桐创作的钢琴独奏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此曲曲调最早源于哈萨克族民歌,作曲家将民歌中提取的素材,用无调性和声与有调性的民歌相结合的方法,使得作品以有调性为主,在少数民族化的旋律、和声、复调、织体等等方面做出了探索与创新,同时也为当时的民歌配和声开创了一条新的路子,成为民歌主题与无调性和声结合的典范之作。
在中国西部这片辽阔广袤的土地上居住着40多个少数民族,同时孕育了五彩斑斓的少数民族文化,作曲家们以地域文化、民族情感为创作的源泉,既立足于民族音乐本身,又高于它,用其核心音乐素材塑造了许多富有民族个性的音乐形象,与中国钢琴艺术水乳交融,交相辉映,其钢琴作品既传统又现代,既深沉大气又脍炙人口。作曲家邹向平先生创作的《即兴曲——侗乡鼓楼》就是这样一首将民族音乐与现代技法相结合的佳作。1987年的隆冬,我国作曲家邹向平先生在侗族地区采风的过程中被侗寨里造型别致的鼓楼深深吸。[2]这个侗族村寨中最著名的标志性建筑,在历史上一直是侗族人民文化交流活动的中心,在侗族民间有谚语道“侗人文化三樣宝,鼓楼、大歌和花桥”。作曲家以对鼓楼的印象描绘为主线,衍展开对侗族人民歌舞生活场景的刻画,作品既反映了他对民族音乐优良传统的创造性继承,对民族音乐素材的创意利用和对民族音乐灵魂的深刻挖掘,同时也展现了他对西方作曲技法的熟练掌握,音乐中真挚、质朴、鲜活的民族音乐风格,作品各部分之间紧密的逻辑联系和整体构思,都体现了作曲家对于民族音乐深厚底蕴的掌握和把握音乐材料的功力。
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音乐形态多样、内容丰富,每当节庆时分民间音乐活动就充满了绚丽多姿的色彩,还拥有中外民间音乐中极为罕见的“侗族大歌”。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对于侗族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其音乐节奏不固定,声部多,大多建立在五声音阶为主的羽调式上,常以宫―羽、角―宫、徵―角的结合式出现,以大小三度为主体音程,纯四度、纯五度的结合以及大小六度、大小二度、小七度和声音程也较频繁。[3]这首钢琴曲中引子的旋律以小三度、增四度为核心,保持了原始音调的古朴,随后进入的第一段音乐主题旋律的进行是三度加二度的结合,模仿南部侗族大歌的旋律,整个音乐中没有对原始民歌素材的引用,体现了作曲家对民歌旋律取其精髓并大胆发展的创造性。其次,作品中运用临时重音记号改变原有节拍的重音位置,显示了侗族民间音乐变化多端的魅力。侗族民歌的节奏节拍变化多样,混合节拍较多,主要以3/4拍、3/8拍,其次是2/4拍,以及少量的混合节拍的结合为主。作曲家在引子和华彩段中为表现音乐形象而安排了自由节拍,也有改变实际节拍组合而产生的弹性速度变化以及由一些特殊的记谱方式所提示的时值律动等等。这些节奏的变化作为组织音乐材料和完善音乐形象的重要手法,使音乐的层次和流动更富多样性和灵活性,此曲无论在技法探索上或兄弟民族音乐宝库的开掘以及对中国钢琴音乐的新拓展上,都有重要意义。其在旋律、织体、和声、调式、调性、节奏等音乐元素诸方面都有别于西方文化的特色鲜明的艺术形态和文化识别系统。
三、结语
中国钢琴作曲家们从上世纪40年代就开始用少数民族的音乐素材创作,至今为止创作了一大批展现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和民族风情的系列作品,拓展了听众对中国少数民族民间钢琴艺术研究的视野和钢琴创作学术性的探索。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本身所具有的原始能量。钢琴和钢琴作品本是外来的,但这一“他山之石”源头在西洋,我们国人想要把钢琴艺术真正地继承过来,是需要长久努力的。在民族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世界文化认知格局中最鲜明符号象征的今天,中国钢琴创作必须立足于民族之本, 以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为素材创作的中国钢琴曲势必能将中国钢琴艺术语境下的民族性提升到一个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邹向平.侗乡鼓楼与我的即兴曲 [J].音乐探索,2001(03).
[2]张中笑,杨方刚.侗族大歌研究五十年[M].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10).
作者简介:陈娟娟(1980—),女,四川内江人,讲师,硕士,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研究方向:钢琴教学与演奏、民族音乐教育。